盛夏尾声,汽车产业召开了两次重要会议:8月,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与河南省人民政府以“安全保障,创新引领”为主题,在郑州联合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夏季论坛。9月,在天津滨海新区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盖世汽车·新能源通过参会整理两次论坛提要发现,新能源汽车政策走向趋于明朗,补贴退坡倒逼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带动行业门槛逐步提高。
会上,来自政府部门和产业界人士各种观点交锋,积极为新能汽车产业下一步发展献策。盖世汽车·新能源梳理了部分与会人员观点,向行业人士发起了调研问卷。
准入门槛的话题近期在电动汽车领域受到热议。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提到,将来汽车生产厂家,如果没发展到200公里的续驶里程就别再折腾公交人了、就别再折磨驾驶员来回充电、来回换电。正如其所说,超过四成的被调研者同意其观点。续航里程作为新能源汽车的硬指标,在实际用车过程中,以200公里为分水岭的确是有道理的。实际上,国内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大都超过200公里,以此设为准入门槛只会给将来主打短距离通勤的电动汽车生产厂商造成麻烦。
骗补问题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拦路虎,今年初,工信部联合财政部等四部委宣布启动骗补调查,直至近日,调查报告呈交国务院之后名单却迟迟没有公布。至于原因,国家层面或有自己的考虑,企业和我们只能等候消息。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宋秋玲主张健全新能源汽车监管体系,对车辆上牌、车辆运行、补贴申报的环节要严格把关。超过半数的被调研者认为,加强对车辆运行监管,补贴政策相配套,在过程中有效防止骗补行为的滋生。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电动物流车因其成本的优势在市场中崭露头角。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蔡羽在谈论后补贴政策时提到,对三吨以下的电动物流车发放全市通行证。作为辅助政策,我们的被调研者中超过9成都十分赞同此观点,电动物流车的发展属于未来走向,并且未来五年国内电动物流车产销量的年复合增速有望超50%,增量规模达百万辆。
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不仅比亚迪风生水起,北汽、上汽、东风、长安等传统汽车大佬的新能源战略分量也越来越重。据了解,全国有200多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4000多个车型,其中1300多个车型实现销售,市场爆发式的增长背后良莠不齐。超过6成的被调研者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散、乱的问题,新兴造车企业以及跨界造车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补贴退坡,门槛加高势必会有一番大洗牌。
新能源汽车正处在一个重要发展的阶段,泰达论坛上,各方专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引导力进行了讨论,政策和市场是核心。在调研中,6成被调研者认为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有可能突破的是核心技术三电领域,4成则认为是商业模式运营手段。在技术层面上,三电作为核心不光代表了产品的品质,可靠性以及安全性,政策上也逐步成为车企准入的门槛。而商业运营模式则代表了市场的推广度和民众的认知度。两方面的突破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发展的后劲增强都将具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