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有业内人士坦言,许多问题通过规范人员操作可以符合检查要求,但也有部分问题主要症结在车辆本身,尤其是一些老旧的湿垃圾车。
推行“四分类”前,它们不是专门用来收运湿垃圾的车辆,设计时对相关问题缺乏考虑,比如没有安装湿垃圾污水箱以及防止污水外溢的密封条;还有些车辆后部开口过低,倾倒湿垃圾时,污水很容易飞溅出来。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替换掉这些老旧车辆,但有不少垃圾清运车是在明确“四分类”前刚采购的,一下子就报废小区垃圾车多少钱,再买新的小区垃圾车多少钱,太过浪费。此前大多数“湿垃圾车”只能通过改造,基本符合收运湿垃圾的条件,便投入运行。
近两年,上述情况越来越少见。一方面,“四分类”已经明确,新购垃圾清运车都会“干湿分离”,不用非专用车辆来收运湿垃圾。另一方面,大部分“业余”湿垃圾车已进入报废期,迎来了集中更新换代的时期。
记者从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了解到,上海世博会后,借鉴台北案例,结合自身实际,上海从2011年开始在居住区推进以“干湿分类”为基础的“2+X”模式,这一模式如今演变成“四分类”。
如果以2011年前后投入一批全新的垃圾车来计算,这批垃圾车基本都需要更新换代了。
克服跑冒滴漏
性价比有待提高
“去年我们区就有12辆湿垃圾车完成了更新换代。”虹口区环境卫生管理中心主任吴兴邦告诉记者,今年曲阳地区还有可能投放一种全新的后装式湿垃圾压缩车,目前正在试用。
据透露,这种湿垃圾车的容量要比过去大四成左右,但依旧保持了较小的“身材”,能够进入大多数小区作业。最关键的是,车内设有密闭空间,可以把挤压后的湿垃圾和污水“锁”在车内。
“试下来,除了噪音问题还有待改进,几乎没有跑冒滴漏。”吴兴邦表示,对于垃圾清运车的更新,各方面都十分谨慎,多比较、多试验,希望找出性价比最高、生命周期尽可能长的车辆,彻底改变老百姓对垃圾车的“偏见”。
在湿垃圾车的更新换代上,宝山区的友谊路街道和吴淞街道另辟蹊径——用“桶对桶”来解决跑冒滴漏。
“目前市面上的湿垃圾车,虽然各方面都做了大幅度改进,有些还带了智能化设备,但或多或少还有不完美的地方。”上海海淞环境卫生服务有限公司经理顾立军表示,污水外溢一直是湿垃圾收运作业的一块“心病”,过去公司接到的投诉有35%是因为垃圾车的跑冒滴漏或噪音引起的。
在考察了一遍市场上现有的车型后,他们放弃了对高科技车辆的追逐,改用“笨办法”。其实就是用平板车进小区,将垃圾桶直接拉到处置厂后,再把空桶拉回小区,这样能避免清运时弄脏小区。
顾立军告诉记者,用了这套办法,最近几乎没有再接到相关投诉。不过,他也坦言,这种清运模式的效率较低、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平板车和人员。从长远来看,还是要从垃圾车的进一步升级和人员的精细化作业方面挖掘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