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个最鼎盛的朝代,都是两个短命的且庞大的帝国为其打下基础的,有时在想,秦隋如果没有那么快灭亡,可能其成就不比汉唐低,历史上在位时间短的朝代都有着鲜明的历史特点,可以说没有秦就没有大汉,没有隋就没盛唐。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隋炀帝杨广,其实杨广并不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二代。他不但从小天赋异禀,拥有很高的文学才华,而且谦恭克己,勤勉自律,在道德上毫无瑕疵;成年后,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表现更是出类拔萃,引人瞩目。早在年轻时代,杨广就是杨坚夫妇心目中最优秀的儿子,也是帝国臣民心目中最贤明的皇子。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优秀的人,最终却把隋朝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自己也以暴君之名被牢牢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究其原因,并不在于杨广无能,恰恰相反,而是他对自己的能力太过于自负。杨广刚一登上帝位,就迫不及待地迈开了大兴土木和盲目扩张的步伐。
那么为什么杨广最后却被定义为暴君呢?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四征高丽失败,进攻高丽的战争,杨广先后动用人力数百万,征调财物无数,大量士兵、民夫死于战场和劳役,由于农村中极度缺乏劳力和耕畜,大量土地荒芜,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难以生活下去,引发了大规模隋末农民起义。这是隋朝毁灭的开始。
第二个,杨广年年出巡,曾三游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每次出游都大造离宫。劳民伤财,最终走向灭亡。
回顾隋炀帝杨广的四征高丽。
第一次东征高丽,
在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各项工程的竣工和周边诸国的归附,在杨广心里还不满足,因为他惦念着一个地方,也就是高丽(是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扶余人于西汉末期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只有这个地方的归顺他的内心好宏图才是完美的。
当让隋文帝闻讯高丽进犯隋朝疆域后大怒,于是立即征调水陆大军讨伐高丽,四次讨伐高丽就拉开序幕,遗憾的是第一次讨伐途中陆军便遭遇洪水和瘟疫,水军也在海上遭遇风暴,船只大量沉没。大军被迫班师,回到长安时,伤亡人数竟达十之八九,第一次出征还未见敌人就失败告终。在我看来若不是这次的意外,或许隋朝的历史就会被改写。
第二次东征高丽,
东征背景,杨广让高丽的国君入朝觐见。可是,面对杨广的威逼恐吓,却置若罔闻。杨广勃然大怒,随即开始扩充军备,开始对高丽的战争。谁曾想就是这第二次东征拖垮了隋朝。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杨广亲自率领一百多万远征军开始了对高丽的第二次战争,在杨广心里投入如此浩大的兵力,一定可以轻而易举地踏平高丽。然而,事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杨广亲率陆军进抵辽东城(今辽宁朝阳市),却长达数月久攻不克。在加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水军渡海攻击平壤,不料却在城中遭遇伏击,四万精锐尽丧,仅剩数千残兵逃脱。后缺乏给养的宇文述的二十万大军又遭到惨败。第二次远征高丽,就这样以惨败告终。
第三次东征高丽
短短半年后,杨广再次三证高丽。杨广当时还说了,就算“拔山移海”也在所不惜!一道征调天下军队齐集涿郡的诏命再次从洛阳飞出,立刻传遍了整个帝国。
数十万帝国将士刚刚捐躯沙场,数百万民众因为这场战争濒临破产和死亡的边缘高丽,而这个疯狂的皇帝竟然不顾这一切,还想让悲剧重演?人民愤怒了。叛乱的烽火在急剧蔓延,可杨广却不以为意,继续他的东征。
大业九年春,杨广再度御驾亲征,于三月初四率领百万大军进抵辽东,拉开了第三次东征高丽的大幕。让隋炀帝没想到的是在进攻辽东时,隋军就连攻二十多天,付出了惨重的伤亡。辽东城却依旧固若金汤。同时,宇文述等部也遇阻不前。正当战事陷入胶着之际,国内突然传来杨玄感叛乱的消息,杨广如遭电击。杨广不得不下令撤军。仓促之间,堆积如山的军资、器械、粮草全都来不及运走,只能白白送给高丽人。三征高丽就这样意外的结束。
东征高丽成了杨广生命中最可怕的一场噩梦。是要坦然承认失败,从此把目光转向国内,发愤图强收拾烂摊子,还是要再接再厉、愈挫愈勇,不灭高丽誓不罢休?
杨广最终选择了后者,他要整兵再战,四征高丽!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三月十四日,杨广率领四征高丽的大军向辽东出发。此时的高丽,表面上还在顽抗,实则早已精疲力竭了。此前的两次大战固然拖垮了隋帝国,可同时也让小小的高丽元气尽丧。面对卷土重来的隋朝水陆大军高丽,高丽王高元惶惶不可终日,最后只好低头妥协。
七月二十八日,高元遣使前往隋军大营,向杨广奉上降表。如果是前面两次,杨广一定会断然拒绝,并且亲自攻进平壤,活捉高元。但是这一回,杨广却不假思索地接受了高丽的请降,并即刻传令来护儿班师回朝。因为如今的隋朝天下已经不是过去那个繁荣富足的太平盛世了,面对风起云涌的叛乱和分崩离析的江山,杨广岂能再漠然置之?现在,只要能让高丽臣服,只要能把丢掉的面子捞回来,杨广就心满意足、别无所求了。四征高丽就这样滑稽而带戏剧性的结束了。
而隋炀帝统治的帝国也因此风雨飘摇,然这时的杨广不仅没有专心治国,反而开始了他的醉生梦死。最后一个庞大的帝国这样在他手里轰然倒塌,成为了大唐的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