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艰苦前行;五年,厚积薄发。斗志昂扬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业,以实干、实绩迎接着“十九大”的到来。
中国汽车产业正走在由大变强的道路上,尽管前方荆棘满地,尽管道路纵横曲折,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在中国汽车产业规模扩张、稳中求进的背后,有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凝聚起来的力量作支撑。
自主零部件企业强,中国品牌汽车才能强,这是每位中国汽车人的中国梦。五年来,这个梦愈加清晰,越来越近。2012年,全国汽车行业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9341家,当年累计营业收入22267亿元,相比上一年增长11.97%。到2016年,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已达12757家,累计营收37202亿元,相比上一年增长14.23%。从利润率来看,2016年汽车零部件行业为7.68%,相比2012年增长0.84个百分点。
”十八大”以来,不仅中国汽车产销总量实现了高速增长,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盈利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为核心,不断打破外资企业在关键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垄断地位,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的印记格外鲜明。
国际地位与品牌力持续提升
“不走向全球,就不能引领国内。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要想走向世界前列,必须全球化发展。”进入2016年度全球商业领袖人物50人榜单的中国航空汽车系统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桂斌对《中国汽车报》记者说。在中航汽车收购国际知名转向系统供应商耐世特后,赵桂斌升任耐世特首席执行官,并带领耐世特实现71%的营收增长。中航汽车因此被国际市场所熟知,中国企业的整合能力、管理能力也得到认可。随后,中航汽车又顺利收购美国瀚得,实现转向系统、车身附件领域国内外市场的协同发展。
“十八大”以来,在国际经济起伏不定,中国经济逐渐走强的形势下,中国零部件企业已经完成数十起较大规模的海外并购。世界第二大汽车天窗企业英纳法、全球第五大轮胎制造商倍耐力、欧洲最大的轮毂电机公司e-Traction、全球领先的江森自控汽车内饰业务、全球主被动安全领域领先的KSS等,先后被中国企业海纳川、中国化工、天海集团、华域汽车、均胜电子纳入囊中,并与旗下关联业务或上下游资源有效整合。
“每一次并购都是对现有业务全球化发展的延伸,每一次布局都是对产业链的升级。”均胜电子董事长王剑峰的话语,道出了中国汽车零部件通过海外并购实现国际化发展的真经。
与此同时,一些具备先进技术和投资能力的企业选择海外建厂。2014年10月,法士特泰国工厂建成投产,现已成为沃尔沃商用车在东南亚市场的首选变速器供应商;今年8月初,福耀玻璃选择出资30亿元,在中国境内成立福耀国际控股公司,以此进行福耀玻璃海外业务的全面整合。随着国际地位和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中国领先的自主零部件企业已经进入整合全球资源的全新国际化发展阶段。
产业政策密集发布法规、标准得到完善
“十八大”以来,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政策已经提升至国家层面,尤其是有关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及促进汽车零部件产业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意见》于2013年2月发布,这是国务院首次专门针对内燃机工业发文,将内燃机节能减排提升至国家高度,并提出乘用车发动机等11个领域内燃机节能减排目标和6项重点示范工程。
柴油机国四排放标准实施从几经推迟到全面走向国五时代,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减少商用车排放、促产业技术升级的决心,带动了柴油机及进排气系统零部件先进技术的提升和普及,车用尿素溶液国家标准、生产技术规范、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规定也相继推出。
五年来,汽车零部件产业政策围绕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密集发布。2014年9月,由交通运输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征求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要求破除维修配件渠道垄断,鼓励原厂配件企业、生产企业向汽车售后市场提供原厂配件和具有自主商标的独立售后配件;2015年9月29日,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部、商务部等8部委联合制定的《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正式发布,为汽车维修保养市场化铺平道路;2016年1月1日,《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正式实施,进一步明确了汽车产品生产者作为召回主体的义务,并增加了对汽车零部件生产者的义务,这也是我国首次将零部件生产者纳入汽车召回体系。
一系列有关汽车产品安全提升的国家标准和规定也相继实施,包括乘用车轮胎气压检测系统、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儿童安全座椅强制认证等。
长期以来,中国汽车零部件标准仍以跟随欧美市场为主,未来我们希望能引领全球市场,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和充电领域就已经出现突破。
今年3月,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与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智能网联汽车自主创新标准研究基地”,双方将在智能网联汽车共性基础技术、测试评价及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上进行联合研究和深度合作,填补国内汽车智能网联技术领域的标准空白。
■深化供给侧改革加速产业结构调整
“供给侧改革不能脱离需求侧。”在全国人大代表、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看来,这正是汽车零部件行业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十八大”以来,汽车零部件企业尤其是多元化大型企业集团,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方面有突出表现。谭旭光说:“潍柴不再是一家单纯的发动机公司,而是与发动机相关的多元产业集团。”潍柴以创新带动围绕“供给侧改革”进行战略部署,实现了在市场低迷后的“V”型反转,作为千亿元规模的多元产业集团,走出了一条从传统制造业企业向科技创新型集团转型的发展之路。
柴油机行业是深化供给侧改革、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最突出的汽车零部件细分市场。在经历一段突飞猛进后,柴油机行业开始震荡调整,并于2012年和2015年两次探底,导致无论市场总量还是行业格局、抑或企业产品布局都出现调整,并引发企业销量排名的巨大波动。但在此期间,中国柴油机行业正遵循产业、经济和技术的三大发展规律前行。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魏安力认为,同其他汽车零部件细分行业一样,柴油机行业的洗牌、结构调整也是在国家倡导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大环境下进行的,产能过剩、资源重复浪费、产品低端化、转型动力不足等问题正在一一解决。
五年来,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与时俱进,紧随国家相关政策方向和步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得到了国家多方面的支持,纯电动、混合动力汽车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节能与轻量化汽车零部件在产品结构中的比例开始大幅提升。现阶段,陕西法士特传统商用车变速器业务占营收比例超过70%,在此基础上,法士特走上了向“5221”战略目标迈进的道路,未来传统机械变速器及国内售后市场销售收入占比将调整至50%、智能化与新能源产品市场销售收入将升至20%、国际市场销售收入将升至20%、资本市场和新业态收入将升至10%。
■质量意识、危机意识、全球意识、共赢意识得到全面提升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已经深入贯彻到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中。以创新为引领,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启了提高质量意识,对标全球先进技术、先进产品的发展新阶段;以强烈的危机意识、全球意识,迎接全球市场竞争对手的挑战,实现全球资源融合与自主研发创新共发展;以共赢意识,加强与产业链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的同步研发和技术储备,开展新的商业模式,打造利益共同体,实现共赢。
“十八大”以来,中国汽车零部件实现了“由”量向“质”的转变。2016年初,工信部发布《机械工业“十三五”质量管理规划纲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质量规划的建议,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由此,国家将机械工业企业“质量管理”的目标和要求提升到了新高度。汽车零部件产业是机械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提升是中国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长期战略和目标,是中国品牌汽车走向全球领先地位的最重要一步。
去年底,一汽解放锡柴党委书记、厂长钱恒荣获得“2016中国杰出质量人”荣誉称号。这是继2015年获得“第十五届全国质量奖”后,锡柴再一次攀上中国质量管理领域的高峰。钱恒荣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生命只有一次。”质量技术标准、质量管理标准、质量工作标准三大质量体系的确立引领锡柴质量提升。同时,生产线自动化改造、智能化生产也是“十八大”以来锡柴等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重要升级方向。
五年来,盛瑞自动变速器8AT、法士特液力缓速器、亚太股份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等产品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向外资品牌发起挑战。自主零部件企业在汽车电子控制、先进驾驶员辅助技术、发动机及变速器源代码研发乃至北斗导航市场全面崛起,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实现突破,向世界展现出中国制造的魅力。
当前,中国汽车零部件体系仍存在不足,关键零部件技术领域仍有许多难题有待突破。“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实干”,相信在自主零部件企业的潜心研发和努力下,我们将以更优异的实干业绩迎接“十九大”,走向更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