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特定授权”
“不争第一,就是在混”,一路从基层摸爬滚打的谭旭光,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1977年,不满17岁的谭旭光一头扎进了潍柴的产品实验室,当时身在基层的他很难想到,多年以后,自己成了集团掌门人,潍柴动力已市值千亿,在中国商用车领域举足轻重。
目前,潍柴动力在重卡发动机市场占有率已位居第一。在多缸柴油机市场,2019年其市占率达17.1%,第二名玉柴集团的市占率仅有9.8%。
2007年,潍柴动力在深交所上市,彼时净资产仅为94.1亿元,2019年底已达697.8亿元,12年间翻了7.4倍。近三年时间内,潍柴股价也翻了3.6倍,市值翻了近5倍。
“我们就是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事,干别人没干过的事。”在谭旭光的大胆带领下,潍柴这家1953年的企业在时代变化中依然发展强劲。
01、收购“无名小卒”
2002年,潍柴动力由潍柴控股集团联合海内外投资者联合成立,2004年在港股上市,谭旭光开启了全球化资金的重要道路。
如今,潍柴产品已打入了欧洲、北美、亚洲的110多个国家,离不开其多年来的海内外兼并与收购。
这一切始于15年前的那场收购。
2005年,刚在港股上市不久的潍柴,便以10.2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湘火炬。当时看似的巨额收购,却让潍柴动力至今从中受益颇丰。
湘火炬旗下拥有陕重汽(生产重卡整车),株洲湘火炬(生产发动机火花塞),法士特(生产变速器)和汉德车桥。这让潍柴一举获得了富含重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豪华大礼包”。
当时陕重汽不过是个“无名小卒”。
2005年,陕重汽年销量仅为1.4万辆,到了2019年,其销量为17.7万辆,行业排名第四,保持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率,市占率多年稳定在15%。如今,陕重汽已是各大重卡企业“眼热”对手。
有了陕重汽的加持,潍柴的产品便有了重要支撑。如今潍柴约26%的发动机销量均由陕重汽带动。
收购陕重汽三年后,潍柴迎来了自己一次重大的机遇。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家发起了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重卡则是其最重要的生产工具。重卡销量在2010年达到顶峰,年销量首次突破百万,增速高达57.8%。
谭旭光抓住了此次机遇,结合了潍柴与陕重汽的双重优势,潍柴当年营收同比增长78.1%,首次突破600亿大关,净利润更是翻了一倍多。这一年的“好机遇”为潍柴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潮起潮落,2010年左右的重卡提前透支了部分未来需求。自2011年开始,重卡基本呈现回落趋势。房地产红利之后,潍柴营收与利润开始走跌。
02、当物流撞上电商
重卡市场的失势,倒逼潍柴开始探索新的方向。
这一次,潍柴瞄准的是物流领域。谭旭光意识到中国物流运输设备上的不足,开始了“师夷长技以自强”之路。
2012年,潍柴动力以7.3亿的价格收购了德国叉车巨头——凯傲。实际上,潍柴动力看上的是凯傲旗下的林德液压。工程机械行业流行这样一句话,“得液压件者得天下”,潍柴动力由此拥有了先进的液压技术,派出了研发人员与林德携手,将高性能的液压产品以更低的成本进行生产。
正当其在物流领域取得进展之时,潍柴又迎来了一场“意外”的春风。
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物流行业因此迎来一波“鸟语花香”,需求阵地开始从工程机械行业转移至快递物流行业。
幸运的是,重卡也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同年,重卡销量由跌转涨,同比增长22.2%。
到了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又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突破23万亿元。2017年重卡销量同比增长53.4%,第二次破百万辆,并且从此开始连续稳定在110万辆以上。2019年,在整体车市寒冬的背景下,重卡销量再创新高,累计销售117.4万辆。
纵观潍柴历年发展,2013年和2016年绝对是潍柴关键的两年:分别实现了将营收和净利增速由负到正的转变。2017年,潍柴营收突破1500亿元,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搭上了重卡的高速列车,潍柴奠定了自身的基础。
最惨的则是2012和2015年,潍柴的归母净利润降幅分别达到46.6%和72.3%。如此过山车式的净利波动增加了潍柴潜在风险,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潍柴目前较低的估值。
为强化物流领域的优势地位,潍柴尝试向智能物流转变。
收购凯傲的五年后,潍柴通过子公司凯傲收购自动化物流公司——德马泰克。随着潍柴与德马泰克的研发联手,潍柴智能物流系统上线,其物流作业效率提升30%,节约了100人左右的人力成本。
2019年,潍柴的智能物流营收达670亿元,占比高达38.4%,成重要的支撑业务之一。
03、谭大胆的双重转型
扩张中的潍柴,不得不思考长期发展。
近年来,中国发起了“蓝天保卫战”,新能源已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转型新能源战略不是一种选择,而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2020年3月31日,一向有“谭大胆”之称的谭旭光,宣布潍柴2万台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工厂正式投产。
在此之前,潍柴已在悄然布局。
2018年底,潍柴动力以1.64亿美元入主全球氢燃料电池企业——加拿大巴拉德公司。同时,其增持了新一代低成本燃料电池技术企业——英国锡里斯,成为其重要战略股东。2019年底,通过收购新能源德企ARADEX(欧德思),潍柴成功拥有了电机控制器核心技术。
目前,潍柴已完成多款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开发。2019年,潍柴累计交付100余台燃料电池客车,累计运行超过100万公里,初步实现商业化落地。
未来,潍柴动力耗费近140亿元、建设规划面积1460亩的潍柴新能源动力产业园,也将于2025年在山东潍坊建成。
由于商用车是潍柴的重要核心,其在智能驾驶的探索上也不甘落后。
2019年9月,潍柴曾展示满足L3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无人驾驶矿车。同年底,潍柴以6.6亿元收购了清智科技55%的股权,彼时这家自动驾驶技术服务商仅成立3年。
清智科技虽年资尚浅,其核心业务是商用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ADAS)和特定场景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与潍柴的智能化改革不谋而合。
现阶段,商用车ADAS前装普及率甚至还远低于乘用车25%的普及率。随着中国相关法规(例如《营运客车安全技术条件》)的颁布,ADAS从后装向前装的脚步也将加快,潍柴又能从中“分一杯羹”。
但转型道路上的潍柴,仍需披荆斩棘。
目前,我国大客车的新能源电动化率比较乐观,约为50%。然而,新能源物流车的电动化率仅有5%。潍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改善新能源物流车现有问题,更多推广新能源产品。性能与基础建设也是物流车电动化的两大“拦路虎”。
我国重卡市场上的大部分产品都是以价格低廉,产品投资回收期短为特点。新能源车的高售价是很大一部分买家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在国家加大建设全国范围内新能源基建的同时,潍柴动力可加大研发性能更优良的新能源商用车,以顺应趋势,抓取企业增长的第二曲线。
再者,智能驾驶在商用车的应用,仍处于行业早期。潍柴若要实现集团转型,这将是一个长期性战役。
04、驶向深海
A股上市的13年间,潍柴的营收与利润起起伏伏,曾经历四次负增长。当下和未来,潍柴存在着诸多挑战。
近四年,高杠杆率加速了潍柴的扩张进程,也意味着当现金流不足时,将出现债务违约风险,最终可能危及整个企业。
潍柴动力的收购,带来了优质产业链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商誉。潍柴2019年高达238.2亿元、约占净资产34.1%的商誉总值会带来潜在压力。商誉的65%来自于智能供应链和自动化解决方案的收购,这类企业(例如德马泰克)的减值风险尤为重要。
一旦潍柴商誉大幅减值,净利润可能由正转负。
疫情“黑天鹅”飞来,直接会冲击潍柴动力的是客车、货车销量和游艇业务的下滑。同时,在全球抗疫背景下,海外业务势必减少甚至停滞,并且外汇风险增大。
但“黑天鹅”总要飞走的。疫情影响只是短期的,重要的是看长期发展。2019年,由于国三车型的置换,重卡将存在一些潜在需求,可在疫情结束后进行释放。
如今,疫情已逐渐好转,物流车复工比例已达到去年水平。
随着中国对柴油车排放标准一再提高,新能源产业是未来的必然趋势,越来越蓬勃壮大的物流业也必然是未来增长迅速的领域,因此潍柴动力要想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不被竞争对手抢占先机,攻下新能源物流车必然是关键一步。
“忧患意识让我始终保持清醒”,谭旭光已执掌潍柴17年,千亿企业的转型正在开启,风浪之中,巨轮将驶向未知的深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