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汽车  汽车销量排行榜  suv销量排行榜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前十名品牌  宝马x5优惠  保时捷卡宴  保时捷718  8月汽车销量排行榜  保时捷918 

我们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车评人?

   日期:2022-04-2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汽车网  联系电话:浏览:182    
核心提示:我认为,现实版本的优秀车评人要有三方面的能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这里,看他的回答我们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车评人?可以这样梳理一下,如果小明今天想做一名车评人,他需要:要评车,首先得有车吧?如果你连这些车都拿不到,你凭什么来做车评人呢?要评车,你要花钱车评人及其团队,首先生产出车评内容,但如何去让内容被大家看到?车评人的天然缺陷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车评人是一门生意。

谢邀。

这个问题很想回答,但确实很难回答。

我认为,现实版本的优秀车评人要有三方面的能力:

1 懂汽车

这种懂既包括商品性层面的懂,也包括工程技术方面的懂。

前者让他有能力在与消费者沟通的过程中不“脱离人民群众”——大部分读者并不真的需要老工程师来讲述汽车工程里很具体的工作问题。

搞清楚方程式和复杂的研发标准,是工程师的事情,不是消费者的诉求——消费者不需要知道iPhone的iOS系统里面有多少代码,这些代码跟Android的编制区别是什么,他们不希望看实验说明和论文,他们需要得到的是“理解成本低”的消费级信息。

非常不能同意 @一个kebab 的回答中观点(纯属观点讨论,不好意思),认为国内车评界缺乏专业工程师的知识、昂贵设备、场地、测评体系等,以致于车评人总是说“这个车悬架有点软”,而不会说“这个车悬架硬软指数达到 75.07”。(这里是一个间接的引述,因为原文不开放转载,无法复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这里,看他的回答我们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车评人? - 知乎)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告诉他们后排座椅的膝部空间有一个拳头远比告诉他有85mm更形象生动,容易理解。尽管工程师眼中,这被认为是不科学。

2 懂传播

车评人的本质是媒体,不是汽车工程师,其工作本质是信息的传播。

术业有专攻。就像NBA解说员不需要是职业篮球运动员,顶尖运动员也不能保证自己成为优秀解说员——大家在CCTV看到的嘴巴木讷、不善言辞的资深职业运动家前辈还少吗?(通常作为嘉宾,出现在主持人身边)

不是每个体制内培养出来的每次赛后采访都只会说套话的中国运动员,都有查尔斯·巴克利爵士的天赋。

如果一名车评人文笔、口才不佳,写的文章结构混乱,拍个视频能拍成ZF教育片的气质,再懂车,你也不会想要去看。

像YYP、38号等,这些最出名的车评人,通常都有强大的内容制作能力——他们的故事是有可读性的,结构合理,层层推进。

很多人误会了38号,觉得他出境装束平凡,用词不华丽,包装不精美,是不是就是不会讲故事。

非也,实际上,38号的内容可读性很强。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简单做到的事情。(不相信的朋友,拿自己家的车,手机拍一段5分钟的视频解说,看看有多难)

比起很多庸俗的看似精致的八股式汽车视频(绕车三圈,主持人从外到内,逐个角落,一一点评,最后总结,鞠躬结束),就像中学生写的流水账作文,毫无重点,谁要看呢?

3 懂经营

抛开大量的UGC(用户创造内容)级别汽车测评内容(通常是分享对自己的车的体验)来说,汽车测评是一个有较高门槛的事情。

可以这样梳理一下,如果小明今天想做一名车评人,他需要:

A 要评车,首先得有车吧?

旧款的车,可以花钱去租。租车并不容易,一般租车公司(神州、一嗨等)只提供少数主流车型,偶尔有一些个性车款,则可遇不可求。

比如一嗨租车就很喜欢购入一些新车,像马自达CX-4,阿尔法罗密欧Giulia等。理论上这样小批量短时间运营一些新车型,并不划算,但是厂家都会给予补贴的——他们把这种新车上市期进入租赁渠道视为一种产品推广,所以愿意投入一定费用,车辆批发价也很有折扣。

最近两年,像PP租车(现在更名为START)这样的平台崛起了,能提供广大车主的私家车。

这部分解决了很多汽车媒体的痛点:有时候你可以拿到你想要的车了。

但这并不牢靠,首先,你最好在北上广成工作,这样车源比较对,车款相对全。

其次,容易在PP上租到的私人车型,一般是主流的,款式也不会太新。我有一次想租丰田现款皇冠,就没能找到。

简单的说,通常舆论非常关注的热门的车(即将上市或者刚上市的新车),你都是租不到的。只能靠借,而且只能找汽车品牌借。

如果你连这些车都拿不到,你凭什么来做车评人呢?

如果你需要依赖汽车品牌提供车辆,你觉得你能拍着自己胸脯说,写作内容时肆无忌惮吗?

现在的很多读者们,巴不得每篇车评文章,都像红卫兵的大字报,抨击各种产品缺点,各种坑人隐患。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但这种诉求实际催生的情况是:

我见过不少的黑文,根本就是车都没有见过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这种黑,不过是迎合舆论迎合读者。这种文章当然比写好话的文章更容易在新闻界传播,这真的健康吗?

车评_车评_陈震评车

当然,如果像38号评测WEY VV7那样,自购车辆,长期体验,再写测评,这是没问题的。这也是观点能站的住脚的原因。

B 要评车,你要花钱

租车也比较花钱,随便租一台20万左右的车,三天的费用肯定一两千。

先不说Kebab眼中理想的“赛道+高级设备+实验室”,你起码要有若干相机、摄像机、若干队友吧?

Gopro、无人机、大疆手持稳定器之类的设备,现在也越来越成为标配了。

我也曾经心想,汽车媒体很难做嘛?应该就是吃吃喝喝,开开车,拍拍照,写写文章,很容易啊。

但是真的和圈内的汽车编辑们一起参加一些活动的时候,我觉得大家还是挺不容易的。

下面这里是一张动态车图。

为了拍一张这样的车辆运动过程中的姿态图,给读者们看。(当然现在很多读者都不太在意这些东西了,没有人在意画面是否精美,文字是否优雅,叙述是否严谨,逻辑是否通畅)

他们至少需要这样:至少有两台车,四个人配合,借助对讲机沟通,寻找合适的路况,摆好车辆的相对姿势,然后有一名手活儿ok的媒体老师,在凌乱的风中,反复按下快门。

只是为了一张图片而已。

专业的媒体人,在汽车测评的时候,会需要拍摄大量的素材,包括图片、视频,白天试驾,参加活动,聆听主办方领导人通常冗长而无聊的发言和厂家工程师们天花乱坠的讲解,然后晚上熬夜发稿——因为经常需要拼一下出稿速度,汽车之家的朋友总希望自己能快过易车和爱卡,这很正常。

然后电脑和手机前的网友们可以看到最新的汽车资讯了。

一边看,一边骂:“傻逼,软文!”

作为一名在三家汽车主机厂工作多年的业内人士来说,我也曾经看不上汽车媒体,觉得他们的工作好简单,觉得他们根本没有我懂产品、懂行业、懂消费者、懂大趋势。

但其实这种“看不起”就像“这个世界上90%的看不起”一样,主要是出于无知和傲慢,而非真知灼见。

不扯远了,话说回来,做汽车评测,要用车要人手要设备,这都需要大量的金钱。

C 团队管理和业务经营

车评人及其团队,首先生产出车评内容,但如何去让内容被大家看到?这是需要运营的。

可以自建媒体平台,比如开一家新新车评网,或者微信公众号。

也可以依靠外部传播渠道,比如入驻汽车之家、易车、优酷等。

车评内容生产过程中,需要和各路厂家品牌打交道,维持良性的关系。

通常这个团队会依靠一个商业化的公司,所以行政管理之类的事情也不会少。

业务做大的车评人,同时也需要承担一名企业主和管理者的角色。

车评人的天然缺陷

看完了以上的ABC三点,你就应该明白。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车评人是一门生意。

因为你要组建团队,要不断的花钱,要运营公司,所以就必须找到收入,形成一种商业模式。

比较遗憾的地方是,在国内这种商业模式就是软文变现。

软文变现其实很正常。并不局限在汽车领域——绝大多数公众号,无论是什么主题风格的,基本都是软文变现的模式:既然读者不养活作者,那么只要靠商家养活作者。

车评_车评_陈震评车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曾经我们还愿意为阅读付费,小时候我长期购买南方周末、体坛周报、大众软件这三份刊物,偶尔零花钱充裕的时候,还买一些汽车杂志。

但是,现在已经极少有人愿意购买消费级别的阅读内容的——除了有助于理财投资和职业提升的内容之外,基本都无法直接变现。

而间接变现,很常见的,有三种模式:1 硬广告 2 软广告(软文) 3 电商导购赚取佣金

你们觉得哪个更现实?

硬广的问题是效率极低,收益也低——我们已经被这个充斥了硬广的时代搞得精神疲倦了,我们打开手机、电视、走进地铁、坐上出租车,广告无孔不入,对这种形式的商业传播,在我们体内已经99%的人类体内产生了免疫抗体。

电商导购对于绝大多数自媒体,更加不能成立——即使是YYP这个级别的大V,或同等影响力的汽车自媒体大号,能导购卖出的商品数量也是有限的。

在这个自由开放的互联网,你能拿到的供应链、产品和价格,别人也能拿到,仅仅因为有人在你这里看文章,他们就要把你作为一个生活中的消费入口——我个人觉得不太合情理。

导购的效率不会高。如果你是一个平庸的自媒体或者车评人,那更加没戏——别人看了你的内容,觉得你挺平庸的,别人更加不可能跟着你去买东西。导购的转化率将无限低于文章阅读量。

Bingo!你答对了,还是要靠软广告。

咪蒙的心灵鸡汤写的之高明,都足以让任何一个辍学失足家庭不幸的女青年,成为美国女总统候选人了,但咪蒙的基本商业变现模式还是软广告啊!

并没有开创出一种新模式啊。

所以朋友们要理解,为什么汽车媒体,总是有软文。

因为99.9%的人都这么做,所以我认为这很可能不是个人素质和操守的问题。

我作为一名业余车评,产量有限,在知乎Live和知乎专栏文章评论区里,我都说过自己也写软文。可能很多朋友也知道,今天再大方承认一次。

我对自己的软文里的理解是:

1 不把黑的写成白的,不发品牌准备好的稿子。2 写出来的,是自己相信的,顺便帮人宣传。3 拒绝的合作,多过答应的——因为很多时候吧,由于市场工作人员自己的无能,他们希望让你把一台卡罗拉吹的像特斯拉一样充满魅力。

这不是一个特别完美的标准。只是一个各方面妥协的标准。

我相信有一些车评人和我,有类似的心态。

当然了,毕竟我有自己的主业,写作只是业余爱好。如果我开了一家公司来做这件事,那么心态很可能会不一样。

也许这是这个时代的局限性。这种机制,是车媒体从业者、汽车品牌、汽车内容读者共同孕育出来的。

他们就像精子、卵子和胎盘的关系,缺一不可。所以别TMD从床上下来了,就不负责任,说这个孩子不是自己的。

当然了,就像很多回答里提到的38号。这位朋友我打过一点点交道,也与共同的中间朋友。

他确实不同寻常,完全不算是媒体科班出身,也不是汽车行业出身——这可能赋予38号一种业内人士普遍缺乏的天赋:真正站在非常普通的消费者的角度去讲谈汽车。

我认识的很多专业车媒体,动辄就喜欢谈底盘代号和调教、谈品牌底蕴和历史传承,其实这些东西汽车迷喜欢研究,但普通消费者老王小张并不在意。

消费者的诉求主要是:

车子有没有质量问题呀?会不会坏呀?性价比高不?外观内饰我TMD自己会看,不用你废话。至于你说的文化什么的,老子不关心。涡轮增压直喷分层燃烧技术?听不懂!过!下个话题。

很多专业媒体的语言体系,是天然和老百姓隔绝的。这一点我做的也不太好。我努力想要写出通俗易懂、和老王小张打成一片的内容,但总是情不自禁的陷入了专家语调。

38号的台风、传播方式、语言体系,都很有亲和力,和广大的用户群互动的很好。

当然,38号最独特的地方在于背景塑造:一名不充值,更无须充值的富二代,不缺钱,买车评测,让你无法质疑他的立场。

在“德艺双馨”的考核体系中,德是更重要的。读者迫切希望看到一名100%中立客观的车评人,能够帮他们看清汽车世界,把他们最从长久的黑暗中解脱出来,不再受到商业世界的蒙蔽。

车评_车评_陈震评车

我希望38号可以成功。之前觉得他这个开创性模式的商业化,可能有一些问题。

现在看到他在试图用“异业商合”的方式,玩一场新游戏:充别的行业品牌的值,做汽车商品的评测。

这个做法比较少见。主要是意向用户的精准度有问题。但是如果关注用户群很多,则可以靠数量取胜。

乐见其成,为车评人探一条新路。

YYP老师最近在尝试的汽车电商,其实也是一种摆脱软文变现模式的尝试。也乐见其成。

媒体人有缺陷,那么舆论呢?

这个知乎问题,说的是读者们希望看到一个怎么样的车评人?

这个问题我思考过很多回,也和很多业内资深朋友们探讨,比如 @丁丁 @刘晓 老师。

就像我们官方语言体系说的一个词“德艺双馨”,无非是有才华和能力,还要有节操。

目前来说,因为有节操的不多,比较稀缺,所以大家更需要的是,是有节操的媒体人。

可是,一个不幸的情况是,就像古装电视剧里,似乎皇帝总希望用奸臣,杀好人。

这说明判断人的品格好坏,其实是很难的。我们不该觉得我们就比古代的君王聪明。

我们真的很难判断一个车评人在撰写一篇特定文章时,是姓蒋还是姓汪。

作为一名每年贡献30-40万字左右的知乎作者,我负责任的说:

越是写出个人真实看法,写出自己深刻见解的时候,来自广大读者的误会和攻击性批评是最多的。

他们很容易把“不符合他们期待和个人观点”的言论,统统归纳为“软文”,“收钱”,“水军”。

因为很多时候,少数人比多数人看的更透彻——如果对于一个专业领域,舆论比专家更靠谱,我们就应该选一位球迷去当中国足球队的主帅,选一位车迷去接替YYP的位置嘛。

如果多数人比少数人更有观点和见解,那么股市里应该是大家伙儿多半能赚到钱。实际恰好相反。

我不能保证我的每个言论正确,但是我能保证我整体的输出能力和态度是在一定水平之上的。

比如说,我试过最新的GL8,我知道这个车和以前比,脱胎换骨了,比奥德赛强多了,然后你实话实说吧,就有人说你收了通用的钱。有人说GL8不安全,因为一个经典的理由“平台老旧”。我当然是不信的,因为一个老旧平台,为何驾驶性能、舒适度、NVH都进化了这么多呢?然后,我请教了通用的工程师,得知这台车和从前的GL8根本就没关系了,安全水平没问题。如果去天津碰撞,CNCAP肯定是五星——外行可能觉得他这是吹牛。其实不是。我在厂家做产品的时候,我们上市前就能知道这个车的星级,比如我清楚的记得“日产阳光是以中国CNCAP4星安全为目标研发的”,后来上市后,撞了一下,42.8分,真是4星。不要觉得中国车企的汽车工程师真的都什么也不会,即使是合资公司体系内。

但是问题是,你说你所笃信的事实,并没有多少人信啊。

人们就是特别愿意相信:

大车企黑心,收买媒体,造了一个老旧的破车,拉皮拉的很豪华,美国早就不卖了,只是骗中国人的钱,因为中国人好骗,很多白痴会买,每个月都有一万个白痴车评,掏出三四十万人民币,买一台GL8回家。唯独他不是白痴,正在评论区留言,写了两个字和一个标点,“水军!”

我曾经因为这种情况发生太多次了,觉得很生气,现在越来越释怀了。不能只怪他们,社会氛围就是这样,没有信任。像这样“莫须有”的故事,才有市场。

时间长了,有经验的媒体人都会学会一种技能——不要讲客观事实,而是迎合一群特定的读者,也就是所谓的带节奏。

不光国内,美国也一样。

美国收视率最高的新闻台 Fox News (福克斯新闻)的成功秘密。第一,有线频道这么多,你不可能,也没必要取悦所有观众。你只要迎合一个特定观众群体就可以了。第二,要提供有强烈主观观点的新闻。给观众想要的东西,比给观众事实更能赚钱。观众想要什么呢?娱乐和确认。 观众需要你的新闻能用娱乐的方式确认他们已有的观念。福克斯新闻台选择的观众群体,是美国的保守派。每当美国发生枪击事件,不管有多少媒体呼吁禁枪,福克斯新闻一定强调拥枪权 – 他们会找一个有枪的采访对象,说如果我拿着枪在现场就可以制止惨案的发生。美国对外军事行动,福克斯新闻一定持强硬的支持态度,如果有谁敢提出质疑,他就会被说成不爱国。哪怕在其网站上转发一篇美联社消息,福克斯新闻都要做一番字词上的修改来取悦保守派,比如《选民对经济的担心给奥巴马带来新麻烦》这个标题被改成了《奥巴马跟白人妇女有大问题》。

对于所有有志在内容传播领域有所建树的朋友来说,Fox News的这一句话,可谓是至理名言,不分中外,一律奏效:

给观众想要的东西,比给观众事实更能赚钱。观众想要什么呢?娱乐和确认。观众需要你的新闻能用娱乐的方式确认他们已有的观念。

媒体车评人很容易发现,如果他们抨击大众、长城偷工减配,通用最会营销,批判国企无所作为,批判外资企业不尊重国人,批判日本车不安全,法国车质量差,国人骄傲BYD电动车技术全球领先,特斯拉是庞氏骗局,就非常容易获得他们最在意的“阅读量”。

于是,他们就会情不自禁的反复这么做,不管在那个具体的场景中,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陈震评车_车评_车评

出于舆论的特性,媒体经常选边站队,这样一来可以稳定的迎合某特定的人群,二来可以和某些品牌长期友好的合作下去:

某媒体选择了日系,于是经常褒奖日系众品牌,批判欧美车系,喜欢他们的读者越来越喜欢他们,觉得他们特别敢讲真话,不喜欢他们的自然疏远,时间长了,他们身边的固定读者都是日系粉。在这群粉丝心中,以后再看到“夸大众,批丰田”的作者和媒体,那毫无疑问是无良作者、收钱媒体。

不光是日系,当然也会有长期捧大众,捧通用,捧国产品牌的媒体。

剧本是不同的,但逻辑都是相似的。

舆论趋势:“文艺低智化,本质是全民屌丝化”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几个平时有写作习惯的朋友看到,都很受触动。

知乎大V @肥肥猫 写的文艺低智化,本质是全民屌丝化

所有的东西,当它从精英人群走向大众,从雅走向俗,从围墙内走向围墙外,都是这个结果。

大学、贵族、科学、汽车、艺术,很多东西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

最近十年互联网的发展,极大的提升了一切内容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

在王小波生活的时代里,沉默的大多数是不会登堂入室的。他们很沉默,遇到委屈也没法发声。

但是如今不同了,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注册微信、知乎、今日头条、贴吧、快手,他们活在几乎所有的地方,他们积极的出现在评论区,他们发出大量的观点,宣泄大量的情绪,他们的喜好决定媒体内容的点击量、电影的票房、APP的日活用户数。

于是有了肥肥猫同志,文采飞扬的一段开头:

有这样一群人,突然闯进我们的世界,因为他们人数是如此之多,我们必须接受并适应这样的常态:一切资源会优先给“他们”使用——这将意味着所有的app会优先考虑“他们”的体验和习惯,而不会迁就你高逼格的审美和需求;——这将意味着所有为“他们”服务的新业态会优先得到投资者的眷顾,这意味着你小众而美好的爱好将没有人为之投资而无力生存;——这将意味着你所有喜欢的阵地——知乎、网易云音乐、豆瓣都将逐渐被“他们”攻陷,原本安逸和谐的田园将变成傻逼征讨的战场。——这将意味着整个公共空间,整个社会的审美、品味将不可遏制地大步倒退,直到倒退到和刚涌入互联网的人口主体相对应的层次,而你,无处可逃。

图片来源于pixabay

当这些人涌入一个新地方,这个地方的文化就很容易彻底变样。

知乎曾经半封闭的修炼了好几年内功,但是开放两年之内,即使是知乎自己人,也不得不承认,知乎早就不是当年那个“斯文客气,相敬如宾,和而不同,交流观点但不人身攻击”的知乎了。

肥肥猫列举了一些现象,来说明:

写《好疼的金圣叹》没人看,写贱人low b篇篇十万加; 几个明星玩个弱智的追来跑去撕牌子的游戏,居然也能拍成一部电影;优质的单机游戏没人玩了,老厂纷纷停止研发,全部改投手游车评,宝刀屠龙点击就送;再没有能让全民阅读的文学作品,现在最火的是一天更一万字的穿越回去当暴君;整个世界范围内好歌的诞生率直线下降,以至于今天我们依然翻唱听着10几年的老歌

这些现象,自古有之,所谓阳春白雪,不如下里巴人。

但是程度,从未如今天这么恶劣。

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

我们能接受的信息量越来越广,方式越来越多,但是我们的时间是恒定的,这就迫使我们越来越倾向于快餐和超快餐。

因为不需要思考,因为简单粗暴。

Weibo、微信号、今日头条短资讯,占据了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阅读内容。

关于内容的质量。并没有审核的标准,而且似乎各个媒体平台都主动放弃了标准。

网易的Slogan从“有态度”,变成了“各有态度”,由此可见,大平台在放弃自己的态度,转而包容广大人群的态度。

而一旦当大众走上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核心阵地,劣币驱逐良币几乎成为必然。

于是知乎从“知识分享”,很大程度上变成了“鸡汤和故事的集散地”,冯小刚导演哀叹“因为有很多的垃圾观众,于是有了很多的垃圾电影”。

最终的结果就是:

车评_车评_陈震评车

那些不想当垃圾和看垃圾的少数人,被“他们”淹没了,被“他们”代表了。 没有人替你发声,因为少数人的意见不重要。潮流永远是多数人推动的,而你不在其中。

为什么在知乎的汽车版块,现在大家格外心水日系品牌,不就是因为“经济适用,价格合理,质量可靠”吗?这就是居家过日子的主流需求,是大多普通消费者的诉求。他们不爱车,这是需要用车而,对他们来说,汽车是一种消费而已。

你觉得你是资深车迷,你是汽车爱好者,你是机械发烧友,你是欧洲情怀党,不好意思。

你们的意见不重要了。因为你们是少数派,你们的意见不是主流。

对这些普通读者来说,他们需要的车评人,不要写精美的文字,不要拍优雅的照片,不要谈复杂的技术,不要讲品牌文化的传承,不要谈设计背后的美学,不要讲商业创新和业务逻辑。

就说:“XX车,发动机好,车没毛病,可以的!”

或者:“XX品牌,垃圾,造假,可靠性不行,操控极限不行,容易车毁人亡。”

这些普通消费者,阅后,大悦。

但是他们忘记了:以他们开车的风格,这辈子都开不出QQ的极限的。

出路探讨:好东西,一定是相对贵的

作为一名市场经济的支持者,我坚定的相信:市场上的资源一定是分层的。

好的东西,永远相对稀缺。差的东西,则可以做到大量供应。

苹果搭建了iOS生态,专供iPhone独家,高规格打造硬件,高价售卖硬件,提升了APP准入门槛,严格审核,打压用户翻墙,这一系列的做法,虽然提升了门槛,但是确保了整个生态的质量。

安卓采用了开放的逻辑,面向所有OEM,不管控硬件标准,大量经济型硬件进入市场,APP商店和APP管控都相对松弛,用户的自由度也很高。这些做法,让安卓生态变得开放,市场份额很高,用户和APP开发者的门槛都比较低,但是整个生态的体验就被牺牲了。

哲学上来讲,苹果和安卓只不过是选择了各自想要的东西。他们都得到了,前者吃的精致,后者吃到饱。

汽车相关的内容,我认为也是如此。

作为一项生产成本较高、生产难度较大的商业产品,(该不会有人反对汽车评测内容是商业产品吗?它绝对不是一个社会公益产品)其内容一定是分层的。

如果你想要高级的商业内容,你就需要支付较高的代价。

低级的汽车评测内容会永远免费下去,他们不会直接向用户收费,但会利用你的关注来赚第三方的钱。

高级的汽车评测机构,它本身一定要能够赚钱。

美国的《消费者报告》之所以能客观中立,不和厂家打交道,自费租车购车做测评,招募一堆人手,原因是因为他们收取每个会员用户数十美元的年费。(提供包括汽车、电子产品在内的各种消费品的中立测评)

问题是中国有没有愿意付费包养作者的观众们呢?

一定有,但是还太少。暂时来看,绝大多数人还是期待能不花钱,出现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

这神能力特别强,兴趣特别单一,不爱干别的,就爱做车评

神做车评,是一种高尚的义务劳动,客观中立不收费,就当普渡众生。

不过趋势是好的。

近年来,知乎Live、在行、腾讯视频VIP会员、NBA直播会员等内容消费,新类目和购买量都逐年快速上涨。成长起来的中产阶级,摆脱屌丝心态以后,终究会明白,如果愿意付点钱,回报自己高质量的消费品(更好的画质,更好的知识,更有价值的信息)和时间节约(少看垃圾内容,少看广告),其实是值得的。

作为一名NBA球迷,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我觉得每年花200元,免除“看腾讯视频NBA的广告时间+获得无线流量+高清播放”,对我来说,是值得的。

省下来的时间,把工作做好一点,多学一点知识,多做一点事情,从长期来看,获得更多回报是大概率。

期待以某种新方式,中国也出现像《消费者报告》这样的机构作者吧。

不用迎合所有人,服务5%的人群就可以了。

注意:要适当收点费。别把自己搞破产了。

- 我的知乎ID:一苒

- 知乎专栏:汽车讲谈社

 
打赏
 
更多>相关资讯

最新发布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联系电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