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销量下滑互联网+和新能源汽车引领工业变革中国新车市场的萎靡态势愈发明显。5 月的新车销量比 上一年同期下滑0.4%,时隔3 年半首次连续2 个月下滑。受 经济减速和各厂商纷纷大幅增产影响,供给过剩引发价格竞 争的恶性循环一直在持续。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变天”成为 全球汽车产业的经营风险。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布的统计数据显示,5月新车销量为190 万3800 份(减少0.5%)之后市场规模再次缩小。这是受欧洲财政问题影响出口低迷、经济停滞的2011 年10~11 月以销量首次 连续2 个月下滑。虽然此次销量下滑也受到了经济减速的影 响,不过目前萎靡局面出现扩大。 海外车企也卖不动了 日在位于北京双井的大众的4S店,进店后竟然一个 接待的人也没有,工作人员闲散。在柜台上玩手机的一位经 理沮丧地说:“不好意思,没有销售人员,因为工资靠业绩,很 多赚不到钱销售人员都辞职了”。 在中国新车市场最近出现的明显变化是此前势头坚挺 的海外汽车厂商的销量纷纷开始下滑。市场份额位居首位的 大众与中国一汽的合资公司5 月份的销量同比大幅下滑大约 20%。排在第2 位的通用的销量减少了4%,第3 名韩国现代 的销量也下滑了约 10%。
5 月主要面向个人的乘用车的销量 仅同比增长1.2%,增幅较4 月份(3.7%)相比出现缩小。之 前中国汽车市场一直受个人购车热潮支撑,但是对经济前景 的担忧在一般消费者之间出现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推迟了购 车计划。 降价5 万3900 此外中国特有的结构因素也是雪上加霜。通用 布将“雪佛兰”等主力车型的价格最多下调5万3900 得不对抗竞争对手的降价攻势。1辆车降价 万元一点也不稀奇”(大众中国法人高管)。 背景在于汽车的生产过剩问题。大众计划在2019 前合计投资220 亿欧元,将中国的年产能提高到目前的 1.9 倍至500 万辆。通用和现代等也将着手增设工厂,此外,北 京汽车集团和长安汽车集团等接受地方政府援助的中国厂 商也在着手进行大幅增产。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15 年中国新车需求 预计为 2500 万辆以上,占全球的四分之一。不过汽车销量下滑,也有观 点指出,全球大型车企纷纷行动,竞相大幅增产后,“到2015 年底,中国整体产能将迅速增至4000 万辆以上” 尽管经济减速导致需求放缓,但各车企担心各自市场份额下滑,均未停止增产。结果导致“很多销售店本适合 个月的店面库存,但最终库存却达到了3个月以上”(日产汽 车的销售店),各车企纷纷陷入引发降价竞争的恶性循环。
美国调查公司J.D. Power 亚太公司表示,中国2015 月出现亏损的销售店占整体的47%,较上次连续 月出现负增长的2011年的20%大幅增加。“每年夏季都是淡 季,新车卖不出去。在厂商增加补贴的年底商战前根本束手 无策”,北京市内的现代汽车经销商高管这样消极地表示。 中国车市拐点显现 3%低增速或倒逼三成车企出局 当下汽车销量增速的下滑带给中国汽车行业的影响, 或许比人们原来所预想的更为惨烈。中国汽车产业的增长已 进入拐点期,未来中国汽车市场可能面临 3%以下的增速, 甚至是零增长、负增长。 10年前高达 20%以上的年均增长,到眼下 3%的增 长预期,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着波峰到波谷的巨大变化,而 身处行业中的参与者也正经历着痛苦的转型与裂变。国内汽 车市场将在不久后面临大规模兼并重组,20%以上的车企可 能面临淘汰。值得注意的是,与他持同样观点的业内人士并 不在少数。“一带一路”战略为国内车企提高海外销量提供了 机遇。与此同时,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 会长王侠看来,处于互联网科技和新能源技术风口浪尖的汽 车产业,正在变为一个有待探索的“朝阳产业”,走出扩张产 能的粗放式增长道路。
产能过剩5 年淘汰三成车企?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以下简称乘联会)最新统 计显示,今年前5 月狭义乘用车市场增速仅为8.8%,比去年 同期回落了 6.1 个百分点。然而,与此前汽车销量出现过的 几次短暂回调不同,此轮增速下滑可能将是汽车行业的“拐 点”,未来汽车销量年增速低于3%将成常态。 我们预计 2020 年中国汽车年销量会超过 3000 万辆。 中西部汽车市场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中国的国民收入、环 境容量和人口基数,决定了难以有规模过大的保有量,因此 车企通过规模扩张实现发展的老路将“很难走通”。今年中国 汽车总产能将达到 4000 万辆,产能利用率将只有 80%。有 15 家自主品牌的产能利用率甚至在50%以下。 大规模产能过剩可能引发行业内一轮前所未有的兼并 重组和车企倒闭潮。到 2020 年,至少 20%的车企会出局, 甚至可能三分之一的车企都会被淘汰。汽车行业的兼并重组 已随着销量增速的下滑而箭在弦上。 今年以来,包括长安福特、上海通用、上海大众等车 企纷纷通过不同方式下调售价。下调汽车指导价后,行业几 乎在重蹈恶性竞争的循环。汽车工业的经济效益已经大幅低 于去年同期。
缓解压力“一带一路”下的出口机遇 与国内汽车市场面临增长“拐点”不同,自主品牌在海外 市场正在出现新的发展机遇。一季度中国汽车对“一带一路” 中亚洲国家的出口量同比增长了40%,包括东南亚、南亚、 西亚地区对中国汽车需求的提高,已经成为中国车企海外事 业发展的“跳板”。“在日韩、欧美等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 20%~50%的本土制造汽车是用于出口的。但在中国这一比例 还只有3%。 在这样的情况下,出口既被认为是消化国内汽车产业 产能过剩风险的重要途径,也被看做是中国本土汽车品牌更 加成熟的必经之路。除中国以外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4 年乘用车销量总计超过为 1200 万辆。这些国家的市场需求 与自主品牌的定位非常吻合。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海外市场已开始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主力。今年一季度,仅 对“一带一路”的亚洲沿线国家,中国就出口了9.8 万辆汽车, 占据同期18.3 万辆汽车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 行业变革“互联网+”战略地位显现 在业界人士看来,即便部分产品符合“一带一路”沿线新 兴市场的需求,中国车企在海外的发展仍无法一蹴而就,目 前的产销矛盾也很难短时间解决。
中国车企在海外的布局还 不足。有能力进行技术和管理的输出,是去海外本地化生产 的前提。中国车企目前还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加大研发投入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呈现边际效益递减的 趋势。也就是说,在传统汽车技术进步到一定阶段后,新的 投入所带来的改善实际上已经很小;现在传统汽车产业已经 进入这样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车企很难通过研发投 入的增加在技术上实现超越。然而,随着“互联网+”和新能源 技术对传统汽车工业的冲击,这一状况正在改变。新技术的 进入使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场从夕阳工业变成朝阳产业的 转折。 在业内专家看来,“互联网+”和新能源汽车所引发的汽 车工业变革,让中国车企与外国车企在技术上的起跑线更加 接近汽车销量下滑,实现弯道超越正在变得可能。智能化虽然是全球汽车 产业的共同机会,但中国汽车产业则更具优势。 “互联网+” 和新能源已经成为“国家意志的大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