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汽车  汽车销量排行榜  suv销量排行榜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前十名品牌  宝马x5优惠  保时捷卡宴  保时捷718  8月汽车销量排行榜  保时捷918 

WICV2020 | 清华大学教授李克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超级汽车网

   日期:2022-04-22     作者:汽车网  联系电话:浏览:613    

11月11-13日,“2020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WICV2020)”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旨在打造全球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内规模最大、级别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世界级平台,持续引领全球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全面开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征程。下面是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在本次论坛上的发言:

WICV2020 | 清华大学教授李克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

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 李克强

各位来宾,各位业界同仁,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将技术路线编写组所完成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相关情况跟大家做一个汇报。

我们都知道,智能网联汽车是新一代的移动互联技术与汽车与交通所结合形成的新的技术、新的产业形态,所以我们制定路线图,对于形成行业共识,对于有效健康推动产业的发展极其重要。

我想介绍一下新一版《技术路线图》编制的背景,我们是2016年完成了技术路线图,《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支撑构建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体系,并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另外一方面在期间,按照要求,不断在做评估,在做年度的评估。

我们知道当时发布技术路线图,是基于智能和网联融为一体,推进这样的技术路线,这几年产业的发展非常快,智能化和网联化所融合,已经形成了国际共识,同时涌现出了新的技术和新的趋势,所以在2019年,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统一组织下,开展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制定工作。

2019年5月份开始启动,这里涉及的专家是跨界的,所以不仅仅是汽车行业,包括通信、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广泛的征求了行业的意见,在修订过程当中,也不断在迭代,有多次讨论会,不断把意见给相关行业、相关专家,最后形成了相关的共识。

编制这样一个2.0版,遵循的原则或者说与1.0版相比,首先研判的目标扩展到2035,过去是2020、2025,现在是2025、2030-2035年,增加了评估,因为这是新技术,是快速迭代的技术,所以我们也不断通过推广进行快速的评估和迭代。我们把研究的范围做了细化,细化里面包括场景,分了城市道路、成交道路、高速公路和特定场景,分为四个场景,跟过去相比做了细化。乘用车和商用车,现在把商用车里面分了货运车和客运车。

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架构和表述,我们也做了系统的修订。对跨界融合,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共识,包括过去提到的传感技术,提到的通信技术和云平台技术,以及与汽车的结合等等,这方面我们不断形成共识,按这样的思路我们来推进,完成相关的编制。

编制单位不仅仅是高校,这里分了三个整车应用组,15个专题组,这里包括整车企业,高校科研单位20余家,整车企业20余家,信息科技产业40余家,零部件企业超过了30家,有100多家单位,另外超过300名专家共同完成,可以看见我们是真正意义上,这是跨界的产业,跨界的技术,所以我们需要做跨界的融合,形成共识。

在编制技术,对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国内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技术进展做了回顾,做了调研。通过调研美国强调技术创新,营造创新发展环境,连续在美国交通部发布了自动驾驶规划,从2016年到今年的4.0版,美国把智能汽车发展和智能交通发展结合起来,也公布了智能交通的体系架构。

欧盟通过C-ITS系统建设,在推动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并且通过一系列的项目,包括示范也好,包括新的技术路线,新的国家项目示范也好,在推动产业的发展。日本是在依托构建超级社会5.0系统,作为顶层设计,同时通过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深度融合,来研究、来发展、来推动自动驾驶,并且进行了大量城市示范运行。

日本在发展里面也有清晰的时间节点,从时间节点可以看见到2025,在相当范围的,自动驾驶要进行产业化,日本在推进自动驾驶产业化是非常积极的姿态。当然包括其他国家,都在通过智能网联汽车开展顶层设计,法规修订和道路示范运行等等,来推动产业的发展,包括韩国也公布,在2027年,在全世界首先打造一个高度的自动驾驶,他们要成为自动驾驶的国家,包括新加坡,包括澳大利亚等等,都推动了相关的产业技术的发展。

我们国家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汽车发展战略,制定了提升规划,规划里面提出了智能汽车的远景规划,到2035年远景规划是建设中国标准的智能网联汽车。近期目标里,从体系建设、市场培育、基础设施也有清晰的定义。

另一方面,国务院办公厅也发布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规划》,这里面也把智能网联汽车的使用和时间节点做了清晰的规定,并且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技术攻关列入了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包括环境的融合感知、决策控制、信息物理架构等等,作为攻关工程。

全世界的许多国家都颁布了一系列产业发展目标,当然也包括中国,在技术路线图里面,2025-2030年有清晰的产业发展目标,后面我会跟大家介绍。

我们国家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还有很重要的方面,我们通过网联自动驾驶、网联深度耦合推进以外,我们也在加强具有国家产业优势的V2X相关发展,同时也在积极的推动技术的研发与测试试验,正在进入示范应用和大规模推广新阶段。

包括工信部、公安部和交通运输部,在推动全国若干个示范区相关示范运行项目,对产业的快速落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技术路线图里面提到,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远景目标,愿景是我们要实现汽车强国的目标,要使智能网联汽车真正意义上从体现安全效率、节能减排、舒适和便捷、人性化等方面,使汽车满足人们对美好社会向往的目标,这是发展的愿景。

这里我们制定出智能网联汽车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从顶层架构、产业化推广、应用方面,也做了清晰的规定。其中,在顶层设计方面,我们谈到分成三个阶段,从发展期、推广期、可成熟期,中国方案的智能网联汽车战略形成,在成熟期里面产业体系要更加完善,并且要真正实现我们提到的交通信息互联网充分领域的协同发展,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产业的深度融合,真正支撑我国实现汽车强国,步入汽车社会。

在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方面,也有清晰的见地。比如发展时期,完成较为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生产配套体系和创新体系,要拥有世界排名前十的若干供应商1-2家,包括具有产业特点的,北斗高精度的时空服务要全面覆盖,人车路云初步达到协同等等,这样一个技术的和产品创新发展,也有清晰的定义。

在市场应用方面,刚才已经提到,给了几个时间节点,2025年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L2级和L3级加起来,新车里面要达到50%2030年部分自动驾驶和有条件自动驾驶要达到70%等等,到2030年,会有更高的,包括部分自动驾驶,包括高精度自动驾驶进入使用,我们有这样一个清晰的规定。

在发展里程碑里面,刚才讲是分了乘用车、火车和客运车三个种类,这三个种类里面,有这样一个里程碑。乘用车里面,网联和自动是联合的,混合性的,通过颜色不一样,不同的时间节点,从三维的角度,网联和智能是要融合的,时间是要表达出来的,一张图上把未来产业发展如何在时间节点上推动网联汽车的发展,定义清晰。

同时货运车辆以及客运车辆,根据未来产业发展的目标市场的需求,定义了智能和网联的程度,以及时间节点,做里程碑的界定。通过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在调研时确定。

最后再讲讲技术路线图里面具体的技术架构,提出“两纵三横”的架构,跟过去相比,在车辆架构里面增加了系统设计技术,包括人机交互,包括驾驶脑。信息交互根据发展,增加了相关的内容。这里我们也做了清晰的制定。

比如车联网技术里面,根据2025、2030和2035,对车联网技术所需要的环境感知、智能决策、控制咨询、人机交互和智能决策平台,系统设计里面,针对时间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在产业做调研以后,根据国内外调研和现状,制定了这样一个技术的路线图,时间节点图,分三个阶段。

信息交互技术包括我们谈到的专用通信网络,大数据云控技术平台和车路信息交互,同样规定出了2025、2030和2035不同时间发展节点。当然包括技术支撑技术,发展跨界新的技术里面,增加了人工智能技术、信息安全、功能安全、运行功能安全、高精度地图和定位,以及测评,以及标准法规,2025、2030,对技术的发展给了清晰的定义。

我们制定这样一个技术路线图,首先还是想支撑政府自动驾驶产业规划,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引导社会资源聚集做重要工作,当然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抓住机遇,支撑制造强国建设指明方向,提供参考决策。

下一步仍然要继续把握产业发展的脉络,因为我们知道这个技术是交叉不断迭代的,所以要不断完善技术路线图。另外依据技术路线图,形成行业共识,需要支撑我国智能网联产业发展的实践。智能网联汽车需要有本地属性的,我们提出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但是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需要适应国际的技术发展,需要加强国际合作,需要通过技术的创新和市场化的推进,把中国标准的引导变成世界标准。这是我们未来工作的考虑。

我的介绍到这儿,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仅作为参考资料,请勿转载!)

 
打赏
 
更多>相关资讯

最新发布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联系电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