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是云南省的一个地级市。 位于云南、贵州、广西三省交界处。 西与昆明接壤,东、北与贵州接壤。 是通往云南的门户之一。 曾被称为“云南钥匙”。
作为云南第二大城市,曲靖的知名度并不高,甚至还不如其下辖盛产火腿的县级市宣威。 在网上搜索曲靖,最常见的答案是——“除了昆明,云南还有曲靖。”
然而,这座常住人口不到600万、名不见经传的城市,2022年GDP却达到3802.2亿元,在省内仅次于昆明; 增速高达8.1%,领先云南,位列全国GDP百强城市第二,仅次于宁德时代总部所在地福建宁德的10.7%。
曲靖的秘密在于光伏。
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向东行驶约100公里,可以看到一排排鸽灰色外墙的厂房,以及蓝色铁栅栏后面的施工现场。 这就是曲靖硅光伏产业园。
曲靖盛产工业硅,四季阳光充足。 地处珠江源头,水电开发成熟,电价便宜。 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吸引了光伏巨头隆基股份、晶澳太阳能、锦州阳光、晶科能源等企业落户于此。
晶澳太阳能曲靖工厂内部,图片来源曲靖政府官网
据当地政府数据,2022年,曲靖将建设硅锭、硅片40GW,产值254亿元,累计在建产能将达80GW,占全国产能近20% 。 如果全部项目全部建成,光伏产值将达到约400亿元。 到2025年,全球销售的每5个光伏产品中就有1个可能产自曲靖。
曲靖的繁荣与其背后蓬勃发展的中国光伏产业链密不可分。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总额约5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0.3%,出口欧洲同比增长114.9%; 从全球市场份额来看,中国光伏组件占全球75%以上,太阳能电池约占80%市场,硅片占95%以上市场。
曲靖也是中国先进制造业的缩影。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强势出口产品——服装、家电、家具“三老品”正逐渐让位于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组件、风扇甚至大型船舶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
据中信证券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进入高速增长轨道。 从出口结构来看,资本和技术密集度高的细分产品占比超过50%,这无疑是外贸的关键推动力。
中国已成为高新技术产品主要出口国之一,并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攀向微笑曲线的上端。
中国汽车:称霸世界的滚王
如果你乘坐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车,你最有可能遇到哪个品牌的校车?
普遍的? 福特? 丰田? 还是传统的客车制造商?
答案是比亚迪。
凭借出色的产品能力,比亚迪自2013年起开始为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哈佛大学等美国顶尖大学生产纯电动校车,取代了之前的柴油校车。 随着美国新能源转型的加速,比亚迪也获得了不少政府订单。
早在2017年,比亚迪就在美国电动公交车领域占有80%以上的市场份额。 在欧洲和日本市场,比亚迪电动公交车的市场份额也排名第一。 比亚迪纯电动公交车和出租车已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城市。
除了商用车之外,比亚迪的乘用车也在全球多个市场崭露头角。
在日本车企盘踞数十年的泰国,比亚迪已成为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导者。
去年10月,比亚迪首次在泰国市场发布电动汽车ATTO 3(国内称为元+),并于11月开始销售。
今年3月,比亚迪泰国罗勇工厂开工建设时,比亚迪ATTO 3车型在泰国的交付量已超过1万辆,商店里甚至排起了长队2023年汽车产销量最高的中国车企是,堪比抢购新车。
比亚迪的销量也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 据泰国汽车媒体数据显示,比亚迪ATTO 3已成为2023年上半年泰国市场电动汽车销量冠军。
从这份榜单不难看出,泰国的电动汽车市场已经被中国品牌占据主导地位。 比亚迪ATTO 3销量亚军是哪吒汽车的紧凑型SUV哪吒V。如果算上吉利旗下的沃尔沃,上半年泰国电动车销量前十名中,中国品牌占据八席,仅特斯拉与Model 3/Y两款常青车型,它可以抵御中国车企的攻势。
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在将他们在世界上最艰难的汽车战场上磨练出来的东西带到海外。 因为出现得太频繁,中国车企在海外开店建厂的新闻几乎变得没有什么新闻价值——在泰国、在印度、在巴西、在澳大利亚……以及在诸如此类的知名老牌车企的后院。作为BBA——欧洲。
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显示,中国制造的汽车在过去三年中增长迅速,标普全球数据显示,到今年年底,欧洲进口汽车的五分之一可能来自中国,而这一比例为五分之一。几年前。 其比例还不到1%。 此前,这个数字几乎为0。
新旧能源变革给汽车行业带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汽车企业是这场变化的最大赢家。
当比亚迪停在德国汽车展厅时,全世界都惊愕地意识到,如果没有发动机、变速箱等技术壁垒,中国人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能做到什么程度。
在从20世纪80年代“以技术换市场”到近年来“换道超车”的战略转型过程中2023年汽车产销量最高的中国车企是,中国车企在设计、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技术基础、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全面实质性的进步。创新能力。 中国制造,现已具备与德国、日本等主要汽车出口国竞争的能力。
仅从汽车出口数量来看,中国就已经超越德国。 2022年,中国将出口汽车311.1万辆,同比增长54%,取代德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汽车出口国。
寒意已经传递到了传统汽车巨头身上。
今年1月,玛莎拉蒂母公司CEO向德国《汽车周刊》抱怨欧盟进口关税太低,不利于欧洲本土车企:
“情况很严峻。如果欧盟不采取行动,我们将进行一场可怕的战斗。”
中海:巨轮出海,三大指标位居全球第一
除了陆地上的竞争,中国先进制造业在海上的竞争中也走在世界前列。
7月24日,国内首艘大型邮轮“阿达魔都”号成功靠泊上海码头,完成为期8天的试航。 预计今年年底正式交付。
大型邮轮被誉为“海上移动城市”,与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航空母舰一起成为造船业“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复杂的单体机电产品。 它重达6.5万吨,高约24层,零部件数量超过2500万个,是国产大飞机C919的5倍、复兴高铁的13倍。 距离新疆喀什几乎跨越了中国边境。
由于大型邮轮对艺术设计、产业规划、制造能力、维护体系等要求极高,其制造长期被欧洲国家垄断。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的成功下水,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有能力制造邮轮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集结大型邮轮三颗明珠的国家,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和航空母舰。
中国造船业全球领先优势的背后,是造船企业数十年磨练出来的创新能力和雄厚的技术实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钢材匮乏,造船厂只能使用廉价的水泥来建造船舶。 造一艘5吨的水泥船只需要几百元,而且维修方便,不怕颠簸。 廉价耐用的水泥车队带来的运输能力,为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的工业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毕竟水泥在重量和坚固性方面存在一系列的缺点。 因此,无论如何改进,水泥船都只能在内河航行,很难完成近海航行任务。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船舶工业在华侨华人的帮助下开始与现代船舶工业融合。 1981年9月,大连造船厂工程技术人员经过艰苦的自主探索,建造了我国第一艘出口船舶“长城”号。 这艘27000吨级巨轮按照英国劳氏船级社(LR)和日本JSQS的质量标准设计和建造,必须满足23项国际规范、规则和公约的要求。 堪称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里程碑。
长城出码头
2000年以来,我国船舶工业乘着我国钢铁工业对外贸易的契机大力发展,不断蚕食日本、韩国的市场份额。 增值市场。
2022年,中国船厂全球市场份额将达到47%,超过日本和韩国的总和。 这也是中国船厂在接到订单、完成订单和在手订单三大指标上首次超越日本和韩国船厂。
据克拉克森最新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船订单782艘,其中中国新签454艘,订单总吨位占全球新船订单的58%,日本 67 个,韩国 67 个。 122艘船舶,来自日本和韩国的订单总吨位占新船订单的37%。
1981年长城下水时,中国造船产量占世界份额不足1%。 如今,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一半。
从2008年4月我国首艘LNG船交付,到2019年12月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下水,再到今年首艘国产大型邮轮首航,中国船舶工业经历了从大到强的十五年激荡。 中国制造的船舶如今航行在全球海洋的各个角落,先进制造的版图不断拓展。
创新是打破现状的唯一出路
科技加持下的制造能力博弈是大国竞争中不可避免的主题。
出口复杂性表明一国出口产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涵。 从经济复杂性(ECI,出口复杂性的通用指标)来看,中国是目前全球ECI排名前20的国家和地区中仅有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之一。
作为全球唯一工业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中心,中国船舶、汽车、计算机等数百种主要制造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在多个行业培育了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单项冠军”企业,在新能源产业链、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市场规模逐步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以新能源电池为例,据澎湃新闻援引SNE统计,宁德时代22年全球市场份额达到37%; 在风电领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风电零部件生产基地,国内风电机组企业正在使用大型风电机组。 趋势是抢占欧美巨头的市场份额。
此外,中国还拥有全球60%的5G基站,中国盾构机占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超级计算、可控核聚变等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二十年来,我国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从1998年的0.65%稳步上升到2020年的2.40%,超过欧元区国家同期水平(2.36%),国际专利申请量(PCT)也位居世界第一。
但必须警惕的是,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中国制造业主要提供以零部件为代表的中间体、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的低端制造。 在尖端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中国仍在奋起直追。
1945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用电的通断来代表0和1,可以进行各种计算。这就是半导体的起源。 如今,它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几乎所有先进产业的技术基础,也是当前中美博弈的焦点。
2019年以来,美国对华芯片封锁持续升级。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直言,美国的出口管制措施是针对中国尖端半导体产业“精心制定”的。
《纽约时报》记者 Alex 7 月 12 日在长文中援引一位受访者的话说,芯片禁令“本质上是为了根除中国整个先进技术生态系统”。 一位负责技术政策的美国前官员认为,半导体行业技术问题极其复杂,供应链遍布全球,中国很难突破美国的封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复制整个人类文明。”
尽管前沿产业难以突破,但中国制造业整体在全球GVC价值链中仍处于较低位置。 与美德相比,中国还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与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基本失去了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
根据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动力。 2010年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陷入瓶颈,科技自力更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支撑。
因此,制造业转型升级关系国运。 这是效率、智慧和决心的终极竞争。 这里没有魔法。
转型升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多年后回望,中国真正成为制造强国的起点或许就是现在——一个看似四面楚歌、无望的时刻。
Alex在文章中写道,虽然出口管制会在短时间内限制中国的芯片制造能力,但最终可能会刺激本土芯片技术的突破:
“现在,中国企业如果不团结起来创新,最终就会被一起毁灭。”
中国拥有巨大的内需市场和数倍于美国的人才队伍。 几十年来,积累了足够的管理和政策经验。 现在,多亏了美国,仍有一些人被无视商业规则的对手赶出局。 国产替代确定。
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白春礼表示,科技领域的瓶颈清单,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任务清单。
从汽车到高铁,到北斗导航,到航母,再到大飞机、邮轮,中国制造一步步走过来,在全球竞争中拥有自己的战略信心。
追赶的脚步不会停止。 前进的道路是艰难的,但历史证明我们可以做到。
⭐华尔街新闻加星,好内容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