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汽车行业专题报告 燃油车供需短期失衡是主要原因 1、降价分析:基本促销手段,主要车型价格稳定 燃油车降价不直接新能源传输需求疲软。 本轮降价首先由新能源发起,但并不是从新能源直接传导到燃油车。 传导和内驱因素存在一定差异:新能源降价顺序为:特斯拉降价->比亚迪主力车型降价->其他自主新能源将跟随降价,降价过程将由特斯拉和比亚迪共同驾驶; 内部原因包括保证产能利用率、扩大规模效应、降低电池材料碳酸锂成本等; 由合资燃油车带动和推动,主要是库存高、需求低迷。 合资车优惠水平长期居高不下,降价是份额下降带来的量价传导的结果。 股价下跌带来的长期量价传导; 主流车型价格与年初相比基本稳定,没有出现大的波动。 预计本轮降价幅度有限,是车企正常的促销方式。 合资车企的贴现率长期处于高位。 2022年,新能源的快速崛起将挤压合资企业的份额,导致合资燃油车的贴现率不断提高。 部分车企半年折扣超过15%; 强势折扣力度较大,东风本田、通用折扣均超过15%。 豪华品牌中,二线虎牌、凯迪拉克、一线奥迪、宝马折扣均较高,均超过15%。 自主车企的贴现率明显低于合资车。
2、降价原因分析:燃油汽车短期供需失衡主要是新能源加速渗透所致。 合资燃油车需求承压。 2022年,合资燃油车销量1038.2万辆,同比-6%; -2销量为125.3万辆,同比-31.4%。 随着新能源加速渗透,合资燃油车销量面临明显压力。 合资品牌面临长期压力,2022年以来份额大幅下滑。近年来自主品牌份额不断提升,销量逐渐赶上合资品牌。 到2022年,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将达到49.9%。 合资企业和燃油车面临长期压力,一直通过降价维持份额。 价态传导的直接表现。 合资品牌份额自2022年以来大幅下降,面临长期压力,尤其是今年1-2月购置税减半政策退出后,需求趋弱; 2023年1月至2月,主流合资品牌保额有所下降。 降幅在10+%至40+%之间,合资燃油车险整体销量119万辆,同比-24.3%。 因此我们判断,本轮部分合资燃油车大幅降价更多是出于短期销售压力,希望通过降价拉动需求。 新国标实施在即,国威部分车型存在库存压力。 2023年7月1日起,我国实行国VI B标准。
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将迫使不符合新排放标准的旧型燃油车被淘汰,部分有国威A车型库存的车企将通过降价的方式清理库存。 多地已完成国六B过渡,短期扰动有望快速消除。 1)2018年国六政策推出以来,调整窗口期较长,不少地方已经提前切换; 2)经历国六、国六A的阵痛后,预计车企会提前做好准备; 3)当前行业库存处于平均水平偏上,但大部分是2022年4月以来的累计库存。因此,总体来看,本轮排放升级对行业的实质性影响有限,短期内预计干扰很快就会消除。 合资车企库存压力较大,乘用车供过于求引发产品降价。 2021年开始,全国市场乘用车总保有量将呈现上升趋势。 ,在政策支持和需求上升的情况下,行业主动增加库存; 需求减弱,进入被动库存补充期。 目前各车企都面临一定的库存压力; 合资库存逐渐超过自有,计划通过降价减少短期库存问题。 2021年12月起,合资品牌库存将超过自主品牌。 结合合资品牌的销量来看,合资企业的销量不会像产量那么高,库存也将处于较高水平。 因此,通过降价清理库存的计划也是本轮降价的诱因。 2023年1月至2月,油车购置税政策取消,行业需求下降。 2月份经销商库存系数将达到1.93,与2022年的高库存水平相当。合资燃油车库存压力较大,2月份经销商库存系数将达到2.15。 已是近三年来的最高点,本轮降价是车企计划通过降价清理库存的诱因。
双动力格局显现,龙头对行业价格具有引导作用,带动新能源行业降价。 2022年,在纯电动市场,比亚迪/特斯拉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7%/21%; 在插电式混合动力/增程式市场,比亚迪的份额为62%。 现阶段T+B新能源双动力格局基本形成; 从产品上来看,T+B涵盖了10万到30万元价位的主流车型,并且每个价位段都有爆款车型,因此其降价策略对于整个新能源行业来说非常重要。 能源工业具有引领作用。 2022年,特斯拉毛利率为25.6%,比亚迪毛利率为17.0%。 特斯拉、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盈利,特斯拉下一代平台生产成本有望再降低50%; 比亚迪拥有多核心零部件自主控制能力2023燃油车销量,垂直整合有助于降低成本; 特斯拉、比亚迪降价是为了提振自身销售需求,以价换量稳定股价; 对新能源产业整体价格政策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碳酸锂价格下降将为新能源汽车提供降价空间。 2022年国内碳酸锂均价在48万元/吨左右。 电池价格分别下降约5.8元/千瓦时、7.0元/千瓦时; 截至4月4日,碳酸锂价格已降至21.9万元/吨,较2022年均价下降26万元/吨,对应三元电池成本下降182元/千瓦时; 如果碳酸锂价格下降到20万元/吨,与2022年均价相比,三元电池成本将下降196元/千瓦时,60度电池型号对应的电池成本可下降11760元元。
主流新能源车型降价基本可控,碳酸锂价格下跌提供了降价空间。 降价总体影响有限。 3、历史降价回顾:本次降价的原因和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降价原因:老款车型急需销售,减税降低企业成本。 降价原因:1)新国标提前实施,旧车需清理库存; 2)国家增值税减税降低车企成本,多省提前实施国六A,老车型面临淘汰。 2019年,多地提前推出国六标准,加速淘汰国五汽车。 不少车企降价促销,出售旧车库存。 国家增值税下调,车企成本降低。 2019年4月1日,国家降低增值税税率。 原适用税率16%调整为13%; 原适用税率10%调整为9%,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提供了降价空间。 2016-2017年,政策刺激的透支,补贴退坡后,未来的需求肯定会减少。 前期消费刺激力度较大,透支需求较高。 2016-2017年,为了刺激汽车行业消费,国家出台了购置税优惠、新能源汽车补贴等刺激政策,拉动了2016-2017年的总销量,导致汽车销量基数较高。整个汽车行业。 也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未来的汽车需求; 2018年,购车补贴退坡,消费热情下降。 2018年,国家汽车购置补贴开始退坡,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购置税恢复至10%的法定税率。 整体需求受到影响,车企纷纷通过降价促销。
2019年,我国首次购买比例下降至55%,置换购买需求上升至45%。 股市继续扩容,下沉市场仍有很大探索空间。 2019年1月29日,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联合发布农村汽车消费补贴政策。 为了应对激烈的存量竞争,抓住下沉市场的快速增长机会,一些车企积极降低主流车型的价格,加速下沉市场的发展。 市场。 零部件影响:对零部件利润影响较小——Q4整车收入同比分别为-14.3%、-18.5%、-0.4%、+9.1%,归属母净利润-39.1%、-38.3%、-23.5%同比分别%、-41.1%; 零部件收入同比分别+8.3%、-2.3%、+2.5%、+19.0%,归属母净利润同比-5.7%、-15.8%、-2.7%、+7.3%; 零部件由于新上市公司和增量零部件的存在,营收增长弹性高于整车; 利润方面,降价对整车当期利润的影响较为明显。 由于零部件数量增加的逻辑,零部件成本在规模效应增强下进一步摊薄。 其影响小于整车的影响。 当前自主品牌的竞争优势不断增强。 2019年降价事件与本轮降价背景有本质区别:1)行业处于不同阶段:2019年汽车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SUV增速增速明显放缓,呈现负增长。 任何结构都没有增量增长的机会; 目前电动智能化蓬勃发展,但新能源渗透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插电式混合动力刚刚开始高增长; 2)自主品牌地位不同:当时自主品牌份额不足40%,相对合资燃油比较低端,自主品牌是降价主力; 但目前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机会较多,自有新能源占比超过70%,量价齐升。
4.结论:从长远来看,我们对自动驾驶汽车的崛起持乐观态度。 短期看好供需平衡点相对购买力持续提升。 我们看好自主高端汽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稳定增长和汽车相对价格的下降。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基本面稳定,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汽车价格相对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下降趋势。 未来,相对购买力的提升将推动消费升级,乘用车行业平均价格有望持续提升。 库存置换需求增加,置换比例提升带动高端汽车购买。 2022年,乘用车更换量占比约40%,对应更换需求约8-900万辆。 以约12-15年计算,假设全面置换,2035年后年置换需求约为20-2500万辆,库存置换将带来稳定向上的购车需求。 根据置换购车统计,车主置换购车价格有明显升级倾向。 例如,价格在12万至18万元的第二辆车倾向于选择18万至25万元的车型; 中国汽车市场正逐步向以换代、增购为主的消费需求发展,换代购买比例较高,有望加速乘用车高端化。 坚定看好T+B等优质自动驾驶汽车在转型中的崛起。 2022年,独立市场份额达到51%; 新能源领域自主份额为70%-80%。 合资燃油车降价将有助于其价格回归理性区间,同时加速尾部品牌库存的清理,推动行业回归良性竞争; 长期来看,电动智能化、秩序重塑的主线不会改变。
库存减少后,降价事件预计将逐渐平息。 短期来看,当车企在供需平衡点降价时,消费者观望情绪会增强,不利于行业整体需求的恢复。 因此,我们预计这一轮旨在解决供需失衡的降价竞争不会成功,而是会长期持续。 预计库存减少、供需平衡后,价格订单有望恢复,降价事件有望逐渐平息。 终端进店量是短期关注供需的有效指标。 好时出现了。 五、投资分析 价格战预计将逐渐平息,无需过度担忧。 我们判断,燃油车价格下调的主要原因是短期供需失衡。 新能源汽车降价主要得益于特斯拉和比亚迪的双重实力推动。 T+B对一些竞争激烈的机型采取了降价的方式,以保证自身的份额和产能利用率。 预计需求回升、供需趋于平衡后,价格秩序将逐步回归理性。 降价竞争预计:1)加速尾部合资品牌出清和行业洗牌; 2)加速优质自主车企抢占股份,加速格局重塑。 电智能长期逻辑较强,坚定看好独立崛起。 当前,行业正处于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新能源加速抢占燃油车份额,量价齐升,结构改善。 我们预计2023年国内乘用车批发销量为2310万辆,同比-1.7%,新能源批发销量为900万辆,同比+38.5%。 自主崛起:随着插电式混合动力和高端纯电动的推出2023燃油车销量,新能源行业预计2023年迎来主流市场扩大,A、B级合计份额有望提升占新能源总量的65%。 能源占比超过70%,坚定看好自力更生崛起; 发力高端:随着车企智能化、电动化技术的进步,自主新能源车型实力全面增强,开始挑战高端市场。 未来相对购买力持续提升+高端购买趋势明显。 看好自主高端,量价齐升; 出口将快速增长:新能源优质供应将加速出口。 预计2023年出口销量为354万辆,同比增长40%。 全球化空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