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车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加速替代传统燃油汽车的局面已初步形成。 随着燃油车市场降温,合资品牌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众所周知,作为中国汽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南北大众和日系三强为首的主流合资品牌长期以来掌握着中国汽车市场的话语权。 但近年来,受中国品牌崛起和新能源加速掠夺的影响,主流合资品牌相对缓慢的转型逐渐失败。
基于新能源、智能网联的趋势,以及产品、品牌重塑、营销变革等多重调整,主流合资品牌也加速转型。 但不可否认的是,与中国品牌的快速发展和新势力的快速发展相比,主流合资品牌的转型具有相当大的阻力,如何在未来的竞争中保留一席之地成为重要问题。
销量下滑,合资品牌格局被改写
2022年4月,比亚迪正式宣布停止生产燃油汽车,专注于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业务。 也正是在2022年,以比亚迪为首的中国品牌将彻底改写市场格局。
今年,比亚迪乘用车销量总计180.5万辆,超越一汽大众,位居车企销量第一。 有分析认为,比亚迪反超一汽大众,不仅因为一汽大众夺取乘用车市场的目标被终止,还因为以比亚迪为首的中国品牌开始瓦解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地位。
当时,比亚迪与传统巨头南北大众的累计销量差距仍然在百万辆以上。 但进入2023年,随着新能源市场的持续快速发展,比亚迪最终在一季度完成了对大众的超越。 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比亚迪累计销量突破44万辆,超越南北大众42.73万辆的总和,成为中国汽车市场最畅销的乘用车品牌。
与此同时,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的日系品牌也集体倒退。 今年以来,随着燃油车市场持续萎缩中国燃油车销量,本田、丰田、日产等日系品牌销量也出现下滑。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6月,本田在华销量为11.31万辆,同比下降19.8%。 上半年累计销量52.97万辆; 日产汽车6月份在华销量同比下降28%。 上半年,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两大业务板块累计销量35.85万辆,同比下降24.4%。
值得一提的是,在销量下滑的同时,合资品牌也加入了上半年的降价大军。 其中,北京现代推出限时补贴活动,车型包括第十代索纳塔、第五代途胜L、第七代伊兰特。 37亿。
乘用车协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随着汽车竞争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合资品牌必然会以最简单、最直接的价格手段来争夺市场份额。 但长期来看,合资品牌仍需加快电动化、智能化步伐才能跟上自主品牌,但短期来看,价格措施可以给销量带来一定的提振。
新车入市,电动化转型加速
“合资企业面临很多挑战,主要是产品转型。”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红在近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上表示,推动中国汽车市场,还是要先走电动技术路线。
这是真的。 2023年以来,合资品牌加大电动化布局,甚至喊出了“油电同价”的口号,致力于打破细分市场价值底线。
其中,包括本田、日产在内的不少传统合资品牌在加速推出新能源产品的同时,也在重新定义产品价格体系,试图设定更具竞争力的价格。 以本田为例,广汽本田新款雅阁专门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了插电式混合动力版本。 最高配置的燃油版和最低配置的插电版基本达到相同的价格。新推出的东风本田全新
影石牌
它实现了插电式混合动力版本的价格与高端燃油版本的价格一致。
还,
上汽通用别克
两个月内还推出了E5和E4两款纯电动新车。 其中E4售价突破20万,CLTC工况下续航里程达到620km。 在加速电动化转型的同时,上汽通用汽车在终端市场也有所斩获。 数据显示,上汽通用6月新能源汽车交付量7503辆,同比、环比增长一倍,创下品牌新能源汽车交付量历史新高。
“上汽通用基于平台打造
别克
和E4,在主流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通用汽车执行副总裁、通用汽车中国总裁白力表示,纯电动未来势不可挡,通用汽车将持续加大在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领域的投入,各大品牌都将推出纯电动产品未来的阵容。
而北京现代还推出了“2025新计划”,计划到2025年实现混合动力车型年销量30万辆、纯电动车型年销量20万辆。
北京现代常务副总经理吴周涛认为,现代汽车在全球电动化领域具有巨大优势,仅次于欧洲市场和美国市场。
特斯拉
。 在三电技术方面,我们在电池、电控、电机、产品性能开发等各个方面都做好了工作。 下一步,双方将强强联手中国燃油车销量,发挥优势,合作打造真正符合中国市场、具有国际技术和质量标准的电动汽车。
可见,“新车”时代,随着燃油车市场的萎缩,主流合资品牌也开启了“油电同价”的新时代,密集的产品推出势必使中国汽车市场进入新的竞争阶段。 正如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所说,当大家都在努力的时候,就是“看到真相”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