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一点财经
作者| 方文
387天了,滴滴顺风还没来! 什么时候上线? 程维没说话,柳青也没说话。
与大众对搭便车的期待相比,滴滴本身也着急了。 7月18日滴滴开放日,顺风车总经理张睿间接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滴滴顺风车下线325天以来,整合了上百个安全功能和策略,迭代了12个版本。 ,优化了226个功能。”
言下之意,滴滴顺风车已经分阶段准备好了,只剩下一次机会了。
对于滴滴来说,顺风车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当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滴滴立足之本的时候,滴滴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来保证顺利上线呢? 搭便车对滴滴意味着什么? 它会去哪里?
01 滴滴恐慌
一线城市网约车运力严重不足早已成为共识。
2016年网约车新政、2018年顺丰下线,给滴滴的运力带来巨大损失。 乘坐出租车变得越来越困难和昂贵。 这是公众和滴滴都不愿意看到的。
但是,运力不足的不是专职。 城市出行潮汐效应巨大跑滴滴哪款新能源车最好,早晚下班高峰期是问题所在。
以北京为例,北京市统计局2015年数据显示,五环以外常住人口1098万人,占北京总人口的51.1%。 滴滴此前发布的《中国智慧出行2015大数据报告》显示,用户出行时间分布集中在早晚高峰时段。 滴滴首席数据分析师王占伟曾透露,工作日高峰时段,超过20%的订单起止点在地铁站500米范围内。
《中国智慧出行2015大数据报告》
因为潮汐效应,滴滴在现有运力下对用户的引导有所不同。 淡季运力充足,滴滴通过优惠券鼓励用户多打车; 在高峰期,它使用拼车通勤卡鼓励用户在有限的路线和时间段内拼车。
即便如此,高峰时段的出行问题也只是略有缓解。 对于滴滴和城市交通来说,最好的解决方案依然是顺风车。
一组数据是,2018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608.4万辆,其中私家车307.1万辆。 相比之下,北京的出租车数量多年来一直保持在7万辆以下。
罗兰贝格《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城市出行》
私家车蕴藏着巨大的运输能力。 如果能调动这部分运力,并入滴滴顺风车系统,将大大缓解城市早晚高峰出行问题,也将大大缓解滴滴早晚高峰的交通压力。 解决运力问题,提升用户打车体验。
顺风车的优点是可以在不增加交通负担的情况下,大大增加单车的运载能力; 对于滴滴来说,在不增加城市车辆数量的情况下,可以增加高峰时段的运力,而顺风车的订单是增量替代,就是连接从家到地铁站,以及一些公共交通,让市民可以在更低的价格。
网约车初期,高峰时段运力不足的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滴滴通过调动网约车的社会能力,在早晚高峰时段提供更多车辆。 但合规后,门槛提高,导致不少车主退出。 原来的灵活运力现在变成了固定运行运力,失去了抵抗潮汐影响的灵活性。
滴滴运力的缩减也导致了其市场份额的变化。 当滴滴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它就会为其他玩家创造机会。
滴滴顺风车下线后,滴滴、哈啰的顺风车业务发展迅速。 100万注册车主涌入嘀嗒平台,哈尔滨顺风车6城试运营。 20天内车主注册量突破百万。
网约车新势力也在快速崛起,无论是曹操专车、提供运力的首汽约车,还是主打调度的聚合平台高德、美团打车。 虽然订单量不足以与滴滴竞争,但也呈现出不错的增长态势。
根据此前此前报道,滴滴日订单量2400万,曹操40万,首汽60万-70万,美团50万,百度地图15万跑滴滴哪款新能源车最好,高德70万。 剔除滴滴的总订单量超过230万单,占滴滴的1/10。 相比之下,2017年滴滴的日订单量达到了2500万,现在也没有大的增长。
在这场产能提升和规模大战中,滴滴显然非常被动。 如果任由其他网约车平台疯狂发展,未来必将威胁到滴滴的出行份额。
02 骑行重量
对滴滴而言,顺风车不仅提供运力,更是向车主延伸服务的入口。 滴滴的长远目标不仅仅是打造出行需求与运力匹配的平台。 对于滴滴来说,只有大出行才有大的想象空间。
滴滴如今估值高达560亿美元,这绝不是网约车业务所能承载的。 据媒体测算,滴滴2017年GMV约为2000亿元,整体盈利10亿元,2018年亏损109亿元。
按照滴滴网约车目前的经营状况,很难支撑起超过500亿美元的市值?
当互联网涉及到线下成本时,边际成本随规模扩大而显着降低的规模效应就失效了。 对于美团、滴滴等企业来说,规模的扩大也意味着成本的扩大,当收入增长曲线与成本增长曲线开始相交时,企业就可以盈利了。 现在看来,这个交点很高,甚至在滴滴的综合平均佣金比例达到19%时,盈利情况依然不明朗。 对于滴滴来说,网约车似乎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生意。
按照美团的模式,滴滴未来的盈利模式很可能是以负责用户和流量为主的业务,利润可能由其他业务承担。 对于滴滴来说,就是汽车后市场。
2018年4月,滴滴建立一站式汽车服务平台,涵盖汽车租售、加油、维修和分时租赁等汽车服务和运营。 8月,滴滴将汽车服务平台升级为小桔汽车服务公司,并向小桔汽车服务投资10亿美元。 12月,滴滴调整架构,将原小桔汽车服务和汽车资产管理中心合并,成立车主服务公司。
2019年1月,滴滴旗下小桔汽车与北汽新能源成立合资公司“京桔新能源”,启动北京+杭州双总部战略。 以开放平台和汽车创新中心为主; 杭州总部将主要从事汽车后市场相关业务,如加油、维修、充电、分时租赁、平台运营等。 一个月前,小桔汽车还收购了汽车O2O服务平台嗨修。
滴滴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8月,小桔汽车服务年化交易额已超过600亿元,覆盖257个城市,合作伙伴及渠道商超过7500家,覆盖5000万车主。
后市场的发展空间取决于车主的数量。 这意味着滴滴争夺的用户已经从乘客变成了车主。 滴滴作为国内最大的C2C出行平台,在这方面优势明显。
当然,除了网约车司机,更大的想象来自于庞大的网约车车主。 对滴滴而言,让网约车能够运行,让网约车车主一天两次开通滴滴,将对滴滴后市场业务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顺风车主在滴滴上赚钱的同时也在滴滴上花钱。 这就是滴滴的出行闭环。
03 出行困难
在顺风车发布会上,滴滴承诺要让顺风车回归本质,让顺风车更真实、更便捷、更安全。
滴滴整改期间,“顺路”措施包括取消附近菜单功能、限制单日接单数、设置司机常用位置等。 这些举措基本将顺风车城的场景定位为通勤。 通勤场景下网约车的安全度确实会高很多,但契合场景的车辆数量也会减少。
严格限制路线和订单数量,会淘汰之前很多“专业”的顺风车司机,净化顺风车司机的环境,但也会提高真正顺风车出行的门槛,损失一部分运力。 滴滴不得不面对这部分“损失”,毕竟现在搭车需要绝对的安全。
但这样做,滴滴真的能把顺风车的风险降到最低吗? 恐怕现实是残酷的。 在网约车的安全方面存在一个悖论。
顺风车在司机方面比快车和专车复杂。 这种复杂性来自司机的专业背景、时间承受能力、接单路线、服务水平等,在更复杂的驾驶环境中,司机本应要求更多的行前安全验证。
但对于司机来说,网约车只是他们行程成本的一部分,不像快递司机具有一定的业务性质,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完成运营平台更深层次的需求,提供更高标准的服务。 现实中确实是这样。 快车司机的准入门槛有车辆要求、网约车司机资质要求,甚至还有户籍和车牌要求,而网约车只需要验证人车匹配,门槛更低。
对网约车司机的准入门槛越严,越是正常的司机会因为认证太“麻烦”而放弃,滴滴看中的运力也会打折扣。
也就是说:不安全因素较多的网约车在广义网约车中门槛最低。
滴滴顺风车真正要排除的是居心不良,利用安全漏洞做违法事情的人。 即使是原来的“黑车”司机,如果只是接单赚钱,合规入驻网约车平台,也算合规能力。
事故频发的顺风车,不再是单一平台的安全漏洞,而是整个网约车行业最薄弱的一环。 一旦再次出现安全问题,不完全是滴滴或某个平台的责任,而是这个新增容量是否安全的问题。
近日,哈尔滨顺风车平台发生一起诈骗案。 司机没有按照约定完成订单,而是扣了用户的钱。 如何防范这种财产安全? 如果司机和乘客发生纠纷,最后伤害的是一方,平台方该如何选择?
显然,“有针对性”的滴滴还没有做出这样的价值选择和机制设计。 虽然在300多天的整改中迭代了12个版本,优化了226个功能,但现实更加残酷。 顺风车不仅仅是一个互联网产品,而是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对于它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滴滴在安全上的投入并不是没有回报的纯粹投入。 很多人认为网约车没有门槛,只要烧钱、补贴就能成立。 其实,滴滴经历了那么多磨难,每走一步都会成为一道坎。
滴滴建立一套完整的流程后,如果对手想要超车,就需要在安全和匹配效率上投入更多。
这种竞争壁垒会让滴滴的平台作用更加突出,小容量更倾向于落户滴滴,由滴滴派遣,而不是自己重建平台。
04结语
近日,滴滴组织了顺风车的大众点评、投诉、线下调研,热闹非凡。
但是,没有一个互联网产品是通过征求意见和投诉来完善的。 顺风车安全的核心是滴滴的226改进是否改到点子上,是否以用户为价值。
程维曾在搭便车事件后的一封内部信中坦言,“竞争盖过了初衷,野蛮发展的模式已经埋下了隐患,内部制度的完善跟不上规模扩张,就像灵魂跟不上步伐。”
一切平安年,滴滴“忍辱负重”,程维现在找到滴滴的初衷了吗? 这次你能跨过骑行的障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