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变“铁九”,“银十”将何去何从?业界普遍期待今年10月重卡市场的表现。不过,今年10月重卡市场延续上月下滑趋势,行业期待已久的拐点并未出现。
最新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10月重卡销售5万辆(开票数据,非终端数据,下同),较今年9月的5.2万辆下降3%,较去年同期下降6%。去年 10 月的 53,500 台。销量创近年同期历史新低。可见,今年的“银十”依旧惨淡。
2022年前10个月,重卡累计销售57.3万辆,比去年同期的128.6671万辆减少71.37万辆,同比累计减少55%(2.6%)点比今年 1-9 月的降幅收窄)。它也创下近年来同期的新低。
从公司的具体表现来看,2022年10月,仅有中国重汽一家车企销量超过1万辆(1.5万辆);一汽解放、福田汽车、江淮重汽3家车企逆势实现同比增长,表现不俗。; 其余车企均同比下滑。
2022年前10个月累计销量中,中国重汽、一汽解放、东风汽车3家车企累计销量突破10万辆。其中,中国重汽以14.07万辆的累计销量记录夺冠,一汽解放、东风汽车分列第二、第三;主流企业累计同比均出现较大跌幅,可谓“一片哗然”。
尽管国内重卡市场尚未走出今年10月的“至暗时刻”,但海外出口市场却实现了“大丰收”,成为10月重卡行业的“红点”。
那么2022年前十个月重卡市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年底前重卡市场能否回暖?
“银十”未现,10月重卡销量创近年同期新低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10月重卡销量为5万辆,比9月下降3%,比去年10月下降6%。
表:2022年10月及近5年同期重卡销量及同比(来源:根据中汽协及公开数据)
上表显示,今年10月重卡销量为近6年同期最低。可以看出,今年重卡市场传统的“银十”销售旺季并未出现。虽然今年10月重卡销量同比仅下降6%(近年来降幅最小),比上月12%的降幅回落6个百分点,但这并不意味着10月份重卡市场转好。这是由于去年同期的销售基数较低。
今年10月重卡与近几年同期销量“双降”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10月份我国制造业“景气度”比上月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0月我国制造业PMI值为49.2%,比上月的50.1%回落0.9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从企业规模看,今年10月规模以上制造业PMI值环比下降1.0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景气度”比上月差。重卡属于制造业,而主流的重卡企业基本都是大企业,所以今年10月份重卡销量环比下滑在所难免。
二是近期多地疫情再度抬头,重卡市场“雪上加霜”。近期,多地因疫情实施了大范围的沉默和管控2022年中国商用车销量排名,道路物流运输不畅通,投资和需求也较之前有所减少,企业的产出来源也明显减少,使得今年10月重卡市场已经低迷。让情况变得更糟。”
三是投资者对市场的预期进一步减弱,对“钱袋子”的控制收紧。由于经济放缓、货源减少、市场低迷,不少投资者对未来市场预期进一步减弱,因此对重卡等生产资料的投资更加谨慎,影响了今年10月份重卡销量在某种程度上。
四是经销商仓库库存压力没有改善,没有钱买新车。
码头发牌数据显示,今年1-9月,重卡码头市场总销量(不含出口,各月码头具体销量见下图)。
根据中汽协数据,扣除今年1-9月重卡出口销量6.3万辆后,今年1-9月重卡销量52.3万辆(计费数据,含出口) (见下图,来源于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海关数据),今年1-9月,我国重卡库存仍有近10.07万辆。庞大的库存严重挤压了经销商的流动性。许多重型卡车经销商没有足够的资金从原始设备制造商那里购买新车。这也是今年10月重卡市场“银十”缺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重卡同比表现独特“十八连跌”
表: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重卡销量及同比(来源:根据中汽协及公开数据)
上表显示,2021年5月至今年10月,重卡单月销量连续18个月同比下降。这种“18连跌”的特殊现象,在重卡市场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其中,今年10月销量同比下降6%,降幅为18个月以来最小,但这并不意味着重卡市场正在回暖。
前10个月累计销量和同比均创近年同期新低
表:2022年1月至2022年10月及近5年同期重卡累计销量及同比(资料来源:根据中汽协及公开数据)
上表显示,今年前10个月重卡累计销售57.3万辆,创近6年同期新低。这也是近几年同期累计销量唯一低于50万辆的年份。同比新高。无论从销量还是同比销量来看,今年前10个月重卡市场的表现都是近年来最差的。
今年重卡出口市场表现良好
据公开报道,今年10月重卡出口市场表现不错。最新公开信息显示,今年10月,中国重汽、一汽解放、福田汽车、江淮汽车等主流车企在出口市场取得了显著成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0月,中国重汽作为目前重卡行业的“老大哥”,实现了国内首个单月出口重卡过万辆的记录。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0月,一汽解放、福田汽车、江淮重卡销量同比分别增长12%、63%和23%。趋势。不”。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提供的海关数据,2022年1月至2022年9月,我国共出口重卡6.3万辆,同比增长23%。有理由相信,今年1-10月我国重卡出口市场同比增速还是比较高的,远超今年1-10月重卡市场-55%的增速成为“今年前十个月抑制重卡市场下滑的中坚力量”。”。
今年前10个月,重卡主流车企销量同比均出现下滑
表:2022年前10个月主流重卡企业销量排名(来源:根据公开数据)
2022年前10个月,重卡行业共销售重卡57.3万辆,同比下降55%。从上表可以看出,2022年前十个月主流重卡车企销量及同比特点如下:
----中国重汽累计销量14.07万辆,也是唯一一家销量近15万辆的企业。
——一汽解放累计销量10.81万辆,行业第二,同比下降67%,跑输大市;
----东风汽车累计销量10.33万辆,排名第三,同比下降58%,跑输大盘;
上述前三名车企今年1-10月累计销量超10万辆,形成行业“十万辆俱乐部”。
——陕汽集团累计销量9.08万辆,行业排名第四,同比下降49%,跑赢大市;
——福田汽车累计销量5.97万辆,行业排名第五,同比下降40%,跑赢大市,表现相对较好;
——大运重卡累计销量1.54万辆,行业排名第六,同比下降40.5%,跑赢大盘,表现尚可;
——上汽红岩累计销量1.15万辆,行业排名第七,同比下降81%。是主流车企中同比跌幅最大的车企,跑输大盘;
——徐工重卡累计销量1.08万辆,行业排名第8,同比下降36%,跑赢大市,成为同比最小的车企行业下滑,表现良好;
——江淮重卡累计销量1.05万辆,行业排名第九,同比下降68%,行业排名第九,表现逊于市场。
主流重卡企业市场份额变化:中国重汽同比增幅最大
表:2022年前10个月主流车企市场份额及同比变化(来源:根据公开数据)
上图显示,2022年1月至2022年10月,主流重卡企业市场份额变化如下:
——中国重汽市场份额24.5%,排名第一,份额同比提升4.42个百分点。是主流车企中同比涨幅最大、业绩最好的车企。多年来,中国重汽在重卡出口市场一直占据国内重卡出口市场50%以上的份额,稳居第一,为中国重汽的超强业绩奠定了基础。
——解放汽车市场份额为18.9%,排名第二,同比下降6.3个百分点,是市场份额同比下降幅度最大的车企。
----东风汽车市场份额为18.0%,排名第三,份额同比下降1.03个百分点。
——陕汽集团市场份额15.9%,排名第四,份额同比提升2.03个百分点,是不错的表现(尤其是今年6、7、8、9月份)年,销量都比较好)。
----福田汽车市场份额为10.4%,排名第五,份额同比提升2.29个百分点。
——大运重卡市场份额为2.7%,排名第六,份额同比提升0.70个百分点,表现尚可。
——上汽红岩市场份额为2.0%,排名第七,份额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
---徐工重卡市场份额1.9%,排名第八,同比提升0.60个百分点。
——江淮重卡市场份额为1.9%,同比下降0.73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2022年前十个月,主流重卡企业市场份额增加5家(中国重汽、陕汽、福田汽车、大运重卡、徐工重卡),减少4家(解放、东风) , 红岩, 江淮); 中国重汽的同比份额增幅最大,解放的份额同比下降幅度最大。
四季度走势判断——年底前重卡市场能否回暖
根据上述分析,截至今年10月,重卡市场已连续18个月下滑。今年剩下的11月和12月,重卡市场是否会回暖?作者认为复苏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当前疫情依然猖獗,可谓“接二连三”,不少地方仍处于“沉默”或大范围管控状态,这对公路物流运输极为不利,尤其重卡车运输通常跨越多个地区。主要表现是:受疫情影响,运输企业供应减少,重卡需求也减少;各地的疫情防控措施,对于长途出行的卡友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太多不可预测和不可控的因素。影响了卡友的出行效率和“钱袋子”,取消了部分卡友原本购买新车的计划。
其次,虽然国家最近出台了一些降低物流运输成本的政策(比如今年10月1日起道路通行费下调10%),但这些政策可以有效减少货源,降低运价,无效。刺激作用非常有限。
三是今年四季度11月和12月,部分经销商的重卡巨额库存不会有明显改善,流动性依然短缺。原始设备制造商不太可能大量购买新车。
四是受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影响2022年中国商用车销量排名,许多地方政府面临巨额财政收入赤字。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收紧支出等措施缓解财政压力。许多基础设施项目无法到位投资。需求可能会萎缩。
综合以上分析,重卡市场在年底前恢复的可能性不大。对于今年四季度重卡市场的整体走势,笔者有以下两个判断:
一是四季度(含10、11、12月)重卡销量约15万辆,今年全年重卡销量约68万辆;
二是今年四季度重卡销量同比下降约5%(去年四季度重卡销量为15.71万辆),明显收窄于去年同期今年三季度(今年前三季度重卡销量同比下降23.2%)。今年重卡累计销量同比下降约51%(去年重卡销量为139万辆)。
具体如何,请业内人士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