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控和融资管理办法(业内俗称“三条红线”)自曝光以来,一直是业内热议的话题。
近日,有传言称,三条红线的严格执行将推迟到2023年。记者通过多方采访获悉,该消息涉嫌误读。“三条红线”政策并未延长,2021年起仍将在全行业全面实施,力争让房企在三年内完成减债目标。.
明年起全行业全面铺开“三条红线”
今年8月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在京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研究深入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碧桂园、万科、恒大、融创、中海等12家房企参加了座谈会。本次研讨会的成果之一是形成了重点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监控和融资管理制度。
近日2022上市房企三道红线统计,有媒体报道,监管部门要求试点房企在2023年6月30日前完成减债目标。央行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已经试点。“三红线”指标。随即,网上“严格执行三条红线将推迟到2023年”的说法如野火般蔓延开来。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上述说法被媒体误解了。
“这不是延伸的概念。” 参加座谈会的房企高管向上海证券报记者透露,自2021年1月1日起,房企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制度将在行业内全面实施2022上市房企三道红线统计,力争年内完成3年。“我们也将在明年1月1日开始实施,现在我们只是汇报一个计划。我们制定的计划是在2023年完成,也就是在2023年6月30日之前,公司将减少债务并满足标准。”
该负责人表示,“三条红线”主要与企业有息债务融资总额挂钩。按照既定的减债时间表,房企将逐年逐步落实。如果不达标或踩到红线,可能会对企业融资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不是强制性规定,只是一个指导意见。如果房产公司不能完成,就不会有处罚,也没有“一刀切”。
哪些房企触过“三条红线”?
近期的“恒大风波”颇为亮眼。有分析认为,“恒大风波”的根源在于监管部门出台“三条红线”给企业带来的无形压力。
其实不只是恒大,有传言说融创也在上海出售商业物业。万科董事长于亮甚至公开表示,“三条红线”是行业规则的重大变革,其影响不亚于2002年的土地招拍挂改革。自行业爆出“三道红线”以来一个多月,应该可以预见,房地产行业正面临深刻变革。
“三道红线”究竟是什么?
据了解,监管部门已根据负债率为房地产企业划定“三条红线”,即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 ,现金短期负债率小于1倍。
根据“踩线”的数量,将房地产企业分为“红橙黄绿”四个等级,并以此来界定其有息负债年增长率的上限融资时。比如,“未踩线”的绿房企业有息负债年增长率为15%,“踩到一线”的黄房企业年利率增速为——承担10%的负债。“踩线”的橙色房企有息负债年增长率上限为5%,而“踩三线”的红色房企则不能新增有息负债。
记者以科瑞房地产研究中心公布的2020年上半年全销售额前50名房地产公司作为初步样本。45家上市房企按照“三条红线”指标排名。
结果,“未踩线”的房企有4家,主要是国企,“踩三条红线”的房企7家,“踩第二条红线”的房企8家”,以及“踩到一条红线”的地产公司。企业数量最多,达26家。
有地产高管表示,应对“三道红线”应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视角。短期以销售为主,推动资金归集,抓住融资窗口期;中期来看,是考虑如何减少债务。“三条红线”本质上是动态的。自己主动监控“三条红线”的高低,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一些更好的经营方式,比如合作等。从长远来看,要容忍房地产开发的商业模式。低杠杆的营商环境,通过规模竞争实现稳定的营商形势。
“不要抱任何幻想,从整个国家宏观层面到房地产行业本身,房地产作为经济稳压器的作用是肯定存在的,但企业要想生存下去,确实需要改变。很长时间。” 该负责人表示,长期以来,我国房地产调控主要侧重于对需求侧的调控,而对供给侧的调控相对较少,而这次是从供给侧降低杠杆。 . 从监管者的初衷来看,是为了让整个行业回到一个相对安全的水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