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汽车  汽车销量排行榜  suv销量排行榜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前十名品牌  宝马x5优惠  保时捷卡宴  保时捷718  8月汽车销量排行榜  保时捷918 

事实:桂林轮胎厂,从桂林工业的“觉醒年代”走来

   日期:2022-09-0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汽车网  联系电话:浏览:219    
核心提示: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加上“三线厂”的特殊光环,桂林轮胎厂从诞生那天起,就是时代的“宠儿”。依靠自己的科技力量并吸取国外经验,桂林轮胎厂于1988年3月试制成功了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大的“火炬”牌36.关于桂林轮胎厂的故事虽然告一段落,但它一路走来为桂林橡胶工业打下的基础与传统还在延续。这家企业以桂林曙光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桂林橡胶机械厂为代表,逐步收购了桂林轮胎厂、桂林乳胶厂、桂林橡胶制品厂。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三线建设”这个词是陌生的。但在其背后,却有着如火如荼的奋斗史。

1960年代,国际形势日趋紧张。在此背景下生产轮胎模具厂最后一道流水线,毛泽东主席作出了重大战略决策。这种以战备为核心的经济建设战略持续了大约15年。国家共投入2052亿资金和近1000万人力建设2000多家大中型企业、科研和基础设施。

1960年代中期,桂林被列为“小三线”地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此投资建设了一批骨干企业。桂林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工业“觉醒时代”,开创了自己的第一个辉煌。

在这一辉煌的缔造者中,桂林轮胎厂是不可或缺的贡献者。

01

霹雳山下点燃“火炬”

桂林轮胎厂的故事始于1965年。

如果不是“三线建设”的特殊要求,说不定今天家喻户晓的桂林轮胎厂就坐落于桂林南郊铜鼓山一带。1965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布局,桂林轮胎厂选址铜鼓山,破土动工。办公楼和部分生活区的建设用了半年多的时间。然而,不久之后,仓促的选址引起了上级对领导的质疑。现场检查后,领导认为该厂距火车南站仅几公里,不符合“靠山、靠山”的战备要求。

1966年5月,桂林轮胎厂决定搬迁到距市区12公里的雷陂山脚下。新厂址三面环山,荒芜,杂草丛生,时有落石。这是准备战斗的理想场所。还有一个可以容纳2500人的洞穴。如果发生战争,工人可以将轮胎藏在山洞里。

那年九月,雷声从山上袭来,动土动工。在沸腾的工地上,200多名拓荒者并肩作战,开枪开山、平整地基、修路架桥、挖井取水、铺设水管、砌砖盖房……

1967年冬天,企业家们迎来了一场“装备过河”的硬仗。

当时,解放桥作为漓江上唯一的通道正在维修,临时浮桥无法承受10多吨重的橡胶设备。我们应该做什么?企业家们开始集思广益,决定利用冬季旱季漓江少水的自然条件,采用“车前拉人,车前推人”的方式,将巨型设备拉上漓江的河床。

“民心相通,泰山感动”。人们在冰冷的河水中绞成一根绳子,从漓江西岸顺着河床向东岸拉了一个巨大的装置。“装备过河”的壮观场面让围观者赞不绝口。而这也为当年的漓江造了一个好故事。

同时,工厂筹备处的商标设计团队也在努力。

“山水”、“象鼻山”、“花桥”、“雷劈山”还是“火炬”?经过夜以继日的反复推敲,他们终于相信,在五位候选人中,“火炬”更具有现实性和革命性。. 经一致讨论通过后,该方案上报广西壮族自治区石化厅和燃烧厅,获得批准。此后,桂林轮胎厂生产的所有轮胎产品都打上了“火炬”品牌。

桂林的“火炬”被点燃,在路上踏出了一段辉煌的征程。

02

青春献给“火炬”纵情燃烧

1969年初,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桂林轮胎厂2.生产厂房06万平方米,生活设施8900平方米。上级从黑龙江华林橡胶厂、南宁化工厂等单位调来了一批技术管理骨干,以及一批在上海技术培训归来的离退休老兵。桂林轮胎厂技术力量最早,有试生产。轮胎的基本情况。

新工厂拥有精炼、成型、硫化、内胎、机修、动力等6个车间,计划招聘900人。学校、县城、农村是桂林轮胎厂招聘的主要来源。

1969年,17岁的莫润武从桂林第四中学毕业,与30多名同学一起被招入桂林轮胎厂。从此,他们把青春献给了“火炬”,在“三线”岁月里纵情燃烧。

工作中的管接头

“你比我好,我也比你好!” 在莫润武的记忆中,当时的工人都是吃苦耐劳的,每个人都奋勇向前。

刚进厂的时候,莫润武被分配到内胎车间,做了内胎接缝工,住在四人宿舍。莫润武学习能力强,工作中从不出现质量问题,经常受到技术指导员的表扬。没过多久,她就升格为“师父”,开始收徒。

在这种“传道授业”的氛围中,师父带徒,徒弟带徒,桂林轮胎厂生产力得以快速发展。1969年4月,在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桂林轮胎厂试制成功了广西第一条轮胎7.50-20斜交轮胎,填补了广西工业史上的一个空白。1970年,桂林轮胎厂全厂正式投产,全年提前65天超额完成9.2万套轮胎总产值2100万元的任务。

没想到轮胎产量增加了,但质量却没有达到国家标准。这在当时追求“我比你强”的“桂伦人”眼里,是不可容忍的。

1972年,本厂以“质量第一”为组织生产方针,狠抓产品质量。在当年全国28家企业的轮胎试产里程评价中,桂林轮胎厂名列第七。回顾1970年代,桂林轮胎厂的轮胎质量指标每年都达到或超过部级标准。

03

“爱岗敬业,以厂为家”是最真实的写照

在计划经济时代,再加上“三线工厂”的特殊光环,桂林轮胎厂自诞生之日起就是时代的“宠儿”。

建厂之初,国家将原计划援助缅甸的整套轮胎制造设备划拨给桂林轮胎厂,并投资1000万元。1970年,因国防和军工需要,国家又拨款145万元在桂林轮胎厂建设年产4万套航空轮胎的军工车间(代号707车间)。1973年3月,707车间正式投产。1975年,国家又投资827万元在桂林轮胎厂扩建年产10万套大型农用轮胎生产线。至此,桂林轮胎厂已形成年产30万套轮胎的生产能力,

桂林轮胎厂是“宠儿”,厂里的员工也是“宠儿”。

那个时候的国营大厂很像一个个独立的“王国”,有食堂、电影院、医院、澡堂、宿舍、学校,甚至还有娱乐体育场馆等配套设施齐全,几乎可以满足一个人的基本生活。从生到死的需要。优厚的生活条件,让桂林轮胎厂的每一位员工都兢兢业业,为自己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而自豪。时至今日,厂门口“爱岗敬业,以厂为家”的标语依然引人注目。但在当时的员工心中,却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写照。

工人留下的手套

莫润武记得,刚进厂的时候,他的工资是一个月19块钱。由于轮胎厂属于“轻工业中的重工业”,可以享受优待,他们的月薪比其他许多工厂的工人高出1元。在今天看来,1元可能少得可怜。但在那个年代,一个普通人一个月的生活费和腰包只需要7块钱,一个巴掌大的肉饼只要8毛钱。1美元额外的概念是什么?也就是说,莫润武一个月能比别人多吃12.5个肉饼。面对物质匮乏,这种“肉饼自由”弥足珍贵。

此外,作为化工企业的工人,员工每天还可以获得15至30美分的“医疗费”补贴。如果生产没有质量问题,每月可再获得3元奖金。由于工厂远离市区,工人每天早晚要多次接送工厂自备车辆。

和莫润武一样,黄远生也是1969年进厂的,不过他是南宁市龙州县人。“那时我刚完成学业,正在家里种地,干了几天农活就被招进了工厂。” 黄远生记得,轮胎厂去招人的时候,他只有18岁,和其他几十个人一起被选中。向上。就像参军一样,所有人都跳上车,没有回家就离开了。

桂林轮胎厂的员工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对工厂的归属感都很强。

04

“火炬”让五星级红旗在加拿大飘扬

“800元!” 1979年春节前夕,29岁的黄远生获得了进入轮胎厂以来最高的年终奖。他记得那对夫妇拿着钱,直奔花桥旁边的一家百货公司买了一条红毯。“那时,我女儿刚出生,爬到地毯上不容易受伤。” 黄远生说道。

那一年,放眼整个桂林,能发年终奖的单位寥寥无几。据统计,当时广西全民所有制单位各行业职工年均收入仅为600元左右。桂林轮胎厂的年终奖,一下子刷新了桂林人对收入的认知。

在桂林工业大发展的“觉醒时代”,在“众神”中,桂林轮胎厂犹如哪吒三皇子,踩着“风火轮”,手持“火尖枪”。,一路凯旋。

1984年,工厂又投资1619万元新建一条年产2.5万条工程机械轮胎的生产线。当年,工厂产值突破亿元。

随着我国露天开采的发展,对自卸车的需求量增加,对其配套的巨型轮胎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1987年生产轮胎模具厂最后一道流水线,桂林轮胎厂被国家列为轮胎科技巨头之一。

1988年3月,桂林轮胎厂依靠自身科技实力,吸收国外经验,成功试制出世界二、亚洲最大“火炬”品牌36.00-51-58PR真空胎机械轮胎。这种巨型轮胎外径3.2米,重量2.8吨。之前只在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生产,每条轮胎价值1.$20,000。中国每年支付超过1000万美元的外汇进口巨型轮胎,直到桂林轮胎厂能够生产它们。“火炬”巨型轮胎的诞生。为国家解决了“卡脖子”问题。

该车间曾用于生产巨型“火炬”轮胎

1990年代,资本市场全球化步伐加快,跨国融资和投资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1993年11月,由桂林轮胎厂、乳胶厂、橡胶制品厂、橡胶厂、橡胶工业总公司等五家企业组成的桂林南方橡胶(集团)公司,将轮胎厂部分资产,收购香港盛义。房地产有限公司,在加拿大设立中外合资企业并“借壳上市”,成功发行1550万股,共募集资金9500万加元。至此,桂林轮胎厂作为第一家在加拿大成功募集资金发行股票的中国企业,首次在多伦多股市升起五星级红旗。此举让许多当地华侨华人兴奋不已,中国人民的愿望也越来越大。

1993年,桂林轮胎厂总产值达到5.15亿元,实现利税8064.4万元。以3412万元的利税,位居第二的桂林轮胎厂远远落后。骄人的业绩使桂林轮胎厂进入全国500强企业行列。

“你知道吗?当时桂林任何地方都可能停电,但我们厂绝对不能,因为轮胎厂就算停电一个小时,对整个城市来说都是损失。 " 几年来,黄远生在厂区变电所上班,肩负着全厂正常供电的责任。每次值班,他的神经一刻都不敢放松,因为他守护着整个桂林五分之一的工业产值。

05

从“光辉岁月”到“至暗时刻”

如果说 1960 年代到 1980 年代是桂林大型国企的“光辉岁月”,那么从 1990 年代末到 2000 年代初,它们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虽然不愿看到,但很多大型国企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仍然“难以接受”,逐渐淹没在改革的大潮中。在经历了并入集团、中外合资、企业重组等一系列经营后,桂林轮胎厂并没有“进入新时代”,而是迎来了“至暗时刻”,各方面都开始走下坡路.

废弃的车间

“为生命奉献青春,为子孙奉献生命。” 这是当时参与“三线建设”的一代人的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代工厂”逐渐老去退休,不少“二代工厂”开始继承父业。

1999年,莫润武之子刘春珍在家人的建议下进厂,成为一名炼胶工。在他的记忆中,轮胎厂不再是那个时候令人羡慕的“天堂”,进厂的唯一原因就是“上课”。

炼胶是全厂最脏、最苦、最累的工作。换班后,别说累了,而且老是又脏又黑,我得用专用洗涤剂洗半个小时才勉强洗干净。“炼胶厂最大的特点就是‘脸不干净’,如果你看到一个人脸色黑,或者老是有‘黑眼圈’,那他基本上就是炼胶了。” 刘春珍记得,他所在的车间最初是“四班三班”,即6天休息2天。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上班的天数越来越少,每天洗澡需要消耗的洗涤剂也越来越少。“到了2002年,基本上是一个月2天,然后最后什么都没有了。”

废弃工厂

据桂林市年鉴,由于诸多不利因素,2000年以来,桂林轮胎厂、桂林橡胶厂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许多仍在工作的工人每月只能拿到200至300元的“基本工资”。至于后来的故事,年鉴还提到:到2004年,“轮胎厂700名合同工劳动合同到期,公司根据自身实际坚持政策引导,做好群众工作,并妥善处理和解决。” 雇佣合同问题的更新或‘终止’。”

700人中选择“终结”的是刘纯真。

06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虽然桂林轮胎厂的故事已经落幕,但它为桂林橡胶工业一路走来奠定的基础和传统仍在继续。

聚为一团火,散为满天星。公开资料显示,经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和桂林市政府批准,2006年1月20日,昊华南方(桂林)橡胶有限公司正式改制成立。该企业以桂林曙光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和桂林橡胶机械厂为代表,先后收购了桂林轮胎厂、桂林乳胶厂和桂林橡胶制品厂。沉寂近10年的桂林橡胶产业,在重新整合后终于苏醒。

老厂房一角

2009年,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化工”)全资子公司中国化工橡胶集团公司与桂林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桂林市投资50亿元建设一个年产610万条轮胎的产业基地。原昊华南方(桂林)橡胶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化工橡胶桂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橡胶桂林公司”,产业基地将落户桂林宿桥经济区)和技术开发区。

2018年,中国化工橡胶集团公司所属桂林贝力轮胎有限公司与浙江天伦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组建新的桂伦项目筹备组。当年12月6日,广西新桂伦橡胶有限公司正式投产。

2019年,公司生产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近80万条,实现产值7.2亿。2020年12月21日,广西新桂伦橡胶有限公司克服疫情影响,实现逆势增长。年内,超过 100 万条轮胎下线。公司目前拥有日生产能力4000件,年生产能力150万件,并计划通过投资增加设备。目前,桂纶新项目二期工程正在全面推进,预计建成后将形成200万片的生产能力。

新的“火炬”已经点燃,旧的“火炬”还没有消散。

无论是莫润武还是黄元生,都在原厂坚持到退休,“完成”了自己的“三线青春”。刘春振离开轮胎厂后,经朋友推荐到“桂林光禄数控”工作,继续为振兴桂林工业贡献力量。

黄远生花800块钱买年终奖的地毯保存完好,爬在上面的小姑娘也长大了。2009年,她与刘纯真结婚,现在两人育有两个孩子。轮胎厂的故事正在以另一种形式继续。

时光荏苒,世事瞬息万变,不变的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

一个“火炬”熄灭,更多的“火炬”将被点燃。

精神力量永远不会离开。

让我们继续秉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共同期待桂林橡胶工业的辉煌。

联系我们

你有故事吗?

欢迎接受采访的线索

和我们聊聊你与老厂的“喜怒哀乐”

也说说身边人与老厂的“爱恨纠葛”

如需线索,请发送至邮箱

 
标签: 桂林航空 轮胎
打赏
 
更多>相关资讯

最新发布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联系电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