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是一个高度成熟和复杂的行业,不仅体现在研发、生产和销售上,还体现在舆论引导和传播上。尤其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在宣传中避开重点,同时引起关注,成为车企公关部及其公关公司的“必修课”。
从企业宣传的角度来看,这些宣传词并没有错,懂企业的人看到也常常笑出声来。但对于不太了解汽车行业和产品的普通用户来说,往往会因为这句话而盲目跟风。所以还是要通知大家。
订单不等于销售额
为了进一步提高新车在正式上市前的知名度,车企热衷于在正式上市前进行各种预售和盲购。往往新车还没有正式上市,或者上市首日就号称“订单过万”,让消费者感觉又是一款热门车型。潜台词是:看!这么多人买这辆车。
例如某领域的SUV车型被宣传为上市48小时内订单超过10000辆;一辆“华”SUV曾声称5天订单超过6000辆;一小时内售出20,000台的订单;一辆售价近50万的自主品牌轿车,号称一小时订单超5000辆,高端已成现实;还有造车新势力,产品售价高达80万元。在 9 月份推出时,它还声称在几个月内收到了 4000 份订单。
我们不知道这是否属实,毕竟没有汽车公司会发布订单。但至少我们知道订单只是订单。您只需支付10,000元的定金即可下单。最后,如果你不想要它,你可以退货。
所以无论订单多少,既不能证明其真实性,也不能等同于最终销量。
以前述售价80万元的新动力车型为例。截至今年3月2022中高端车销量,累计交付量仅为5142辆。制造商在推出时花了一年时间消化收到的信息。订购?
所以,无论订单有多受欢迎,您都不必太认真。
同比、环比和同比
在我的印象中,至少在 10 年前,车企每个月都不会主动披露销售数据。喜不报坏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所以车企往往只有在销量好的时候才会主动提。
但在新媒体时代,车企每个月都在自己的微博和公众号上主动上报前一个月的销量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销量高的时候你可以说任何话,销量低的时候你可以说尴尬。如何在不丢脸的情况下发布销售数据,同时又要吹牛,这需要一点技巧。
一个很大的原则是,如果销售额同比增长,只说同比,如果销售额环比增长,就只说环比;如果月销量数据不好,就看累计销量数据了。
如果同比和环比均下降怎么办?一些聪明的公司发明了一个新词:同比。
与去年同期相比,顾名思义就是相对于去年同期,巧妙地避免了同比下降的说法。只会说中文真是博大精深。
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
至少在 2021 年 8 月之前,几乎所有车企都在宣传其车型时使用了“自动驾驶”一词。
直到一位蔚来车主在启用自动驾驶功能后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不幸身亡,公众才开始质疑“自动驾驶”的概念。车企过度宣传自动驾驶功能,车迷过分相信自动驾驶功能,成为交通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
随后,各家车企迅速更改相关宣传内容,将“自动驾驶”改为“辅助驾驶”。
虽然车企有“细心”来夸大宣传不成熟的技术,突出产品卖点;整个被资本推到风口浪尖的自动驾驶技术产业,也在大力倡导各种美好的使用场景。
但作为用户,你应该具备最基本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涉及生命安全的问题上,我们不能一味的迷信和追求。至少在现阶段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把驾驶交给所谓的自动驾驶系统,不仅是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也是对他人生命的不负责任。
NEDC、CLTC电池寿命不可靠
续航焦虑可以说是电动车用户最关心的问题。因此,新能源车企也在努力在续航里程上做文章。
产品海报上的600km和700km的续航里程总是让人兴奋,甚至现在已经开始影响续航了。但是,有些是NEDC工况标准,有些是CLTC工况标准。不管怎样,哪种工况续航里程长,有利于宣传,采用哪种工况标准。
NEDC条件下的虚假续航标准众所周知,但被认为符合中国实际路况的CLTC条件也好不了多少。在不改变三电系统的前提下,特斯拉中国官网的车型只是将NEDC改为CLTC,续航里程从605km变为675km。
有过电动车驾驶经验的老司机都知道,任何工况下的续航里程在实际驾驶中都是不可靠的。正常情况下有20%的折扣,有些车辆甚至有60%或30%的续航里程折扣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什么不使用更准确的 EPA 测试标准?或许新能源车企担心真实续航里程会让用户更加焦虑,也会影响销量。
理论充电时间其实只是一个理论
目前电动车被诟病的问题不仅是续航,还有充电太慢的问题。
早期电动汽车充电速度慢,后来快充成为主流。之后,不少车企开始同时宣传30%-80%的充电时间。比如某款车型的宣传语是:“将功率从30%提升到80%,最快仅需3.5小时”。
低于 30% 和高于 80% 的情况如何?或者从0到满需要多长时间?制造商没有提及。为什么?因为不利于宣传。当功率在这两个范围内时,锂电池中的锂离子并没有处于最佳反应状态,大功率快充容易损坏电池,缩短电池寿命。所以此时充电速度会大大降低。
当然,从技术上讲,这是为了保护电池,这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最快只需要3.5小时”还有一个条件,就是最快。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达到最快,显然是在厂家的测试条件下。但我们不知道制造商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测试的。
也就是说,即使真的只充了30%到80%的电量,也未必能达到厂家宣传的充电时间。
写在最后:
只能说,在流量时代,车企在宣传和销售上都拼尽了全力。作为消费者,对于车企的各种宣传2022中高端车销量,还是需要保持独立、深思熟虑的态度。对于这些不靠谱的宣传词你怎么看,或者你还知道哪些不靠谱的宣传词,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文/优时汽车老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