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汽车  汽车销量排行榜  suv销量排行榜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前十名品牌  宝马x5优惠  保时捷卡宴  保时捷718  8月汽车销量排行榜  保时捷918 

官方数据:头条 | 克服三重压力,2022国产汽车强势复苏!中汽协预计全年销量增长3%

   日期:2022-07-1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汽车网  联系电话:浏览:123    
核心提示:中汽协预计,2022年我国汽车销量有望达到2700万辆,同比增长3%左右。得益于6月份车市的强势复苏,上半年乘用车累计产销已经转为正增长,乘用车产销1043.中汽协预计,2022年我国汽车销量有望达到2700万辆,同比增长3%左右。需要指出的是,今年以来,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明显增长。中汽协预计,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550万辆,同比增长56%以上。

头条 | 克服三重压力,2022国产汽车强势复苏!中汽协预计全年销量增长3%

头条 | 克服三重压力,2022国产汽车强势复苏!中汽协预计全年销量增长3%

中汽协预测,2022年我国汽车销量有望达到2700万辆,同比增长3%左右。其中,乘用车销量有望达到2300万辆,同比增长7%左右;商用车销量预计达到400万辆,同比下降约16%;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达到550万辆,同比增长56%以上。

6月,我国汽车产业受疫情影响供应链全面恢复,上半年乘用车累计产销转正。

7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发布数据显示,6月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4辆9.9万辆和25辆0.2万辆车,同比增长28.2%和23.8%,结束下降趋势。今年上半年,汽车产销双双突破1200万辆,分别达到1.211.7万辆和1.205.7万辆,同比下降3. 7% 和 6.6%。 %。

头条 | 克服三重压力,2022国产汽车强势复苏!中汽协预计全年销量增长3%

6月,受疫情影响我国汽车产业供应链全面恢复,企业加快生产补亏。

在国家购置税减半政策和地方政府促进汽车消费政策的共同作用下,6月份乘用车市场批发量表现良好,终端市场也出现明显改善,整体呈现显着增长,呈现出“淡季不弱”的特点;商用车产销环比呈现较快增长,但同比仍呈现较快下滑趋势。

得益于6月汽车市场的强劲复苏,上半年乘用车累计产销转正,产销104辆3.4万辆和103辆5.50,000。同比增长 6.0% 和 3.4%。

展望下半年,中汽协表示,在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扎实稳定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中促进消费的细则的鼓励下,国务院表示,我国宏观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市场消费信心也将增强。将明显回升,购置税减半政策效果将持续显现,乘用车市场回暖动力进一步增强;受基础设施建设、卡车贷款本息延迟偿还等利好因素影响,卡车市场也有望自下而上复苏;新能源汽车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综合研判,全年有望保持稳定增长。

中汽协预测,2022年我国汽车销量有望达到2700万辆,同比增长3%左右。其中,乘用车销量有望达到2300万辆,同比增长7%左右;商用车销量预计达到400万辆,同比下降约16%;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达到550万辆,同比增长56%以上。

克服三重压力,车市回归常态

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行业面临“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减弱”的三重压力,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遇到较大困难。汽车产销总体呈“U型”态势:1-2月开局良好,产销平稳增长,3月中下旬快速回落2022年商用车市场,3-5月损失约100万辆,同比增长明显六月。

受芯片紧缺、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特别是3月中下旬以来吉林、上海等地新冠疫情暴发,已造成对我国汽车产业供应链造成严重影响。 3月中下旬至4月,汽车产销断崖式下滑,对行业平稳增长构成严峻挑战。

5月中下旬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先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稳定增长的措施。其中,购置税减半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为推动汽车消费政策,行业企业也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市场推广和营销力度。汽车行业走出4月份的低谷,6月份的产销表现甚至好于历史同期。目前,汽车产销已全面恢复正常。

6月原本是汽车消费的淡季,但今年6月乘用车市场普遍呈现“淡季但不疲软”的特点,4月至5月因受疫情影响而推迟到5月的产销疫情的影响也在6月份弥补了。

头条 | 克服三重压力,2022国产汽车强势复苏!中汽协预计全年销量增长3%

从6月份乘用车产销情况看,购置税减半政策和地方促进汽车消费政策的实施成效明显。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乘用车车辆购置税减半政策实施一个月以来2022年商用车市场,全国共减征车辆购置税71亿元,减少 109.70,000 辆。效果不错。

“从上半年乘用车市场的表现来看,受疫情影响,消费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5月底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刺激消费政策,以期快速促进消费者信心的恢复。从中长期看,我国汽车市场总体处于普及后期,居民对汽车的消费需求依然旺盛。再加上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带来的行业红利,未来乘用车市场将得到改善。保持稳定增长提供了充分保障。”中国汽车协会副秘书长陈世华表示。

需要指出的是,今年以来,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大幅提升。

6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99.4万辆,同比增长43.1%,占乘用车总量的44.8%汽车销量,同比增长0.6个百分点。上半年,中国品牌乘用车累计销售48辆9.万辆,同比增长16.5%,占比47.占乘用车总销量的2%,同比增长47.2%。同比增长 5.3 个百分点。

中汽协表示,在产业转型之际,中国品牌乘用车企业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全面推进品牌向上发展战略,进一步缩小与国外领先车企的差距。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品牌已成为绝对主力。通过加速与智能网联的融合,中国品牌乘用车企业也处于领先地位,甚至在一些技术领域超越了合资品牌。

但是,与已经明显复苏的乘用车市场相比,商用车市场由于没有受到政策的直接刺激,并没有明显改善。上半年商用车产销分别为168.3万辆和170.2万辆,同比下降38.5%和41.2%分别。

今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明确,中央车企900亿商业卡车贷款将通过银企联动延期半年发放。但这一政策并没有迅速推动商用车市场的复苏。

“乘用车是消费品,可以通过优惠政策来刺激。商用车是生产资料,恐怕没有必要给予一些优惠来促进商用车市场的回暖。受中汽协副总工程师徐海东表示,疫情过后,我们需要等待物流、基础设施、工程等行业的复苏,只有卡车司机能赚钱,市场才能更好地复苏。

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升至21.6%

6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继续表现良好,当月产销近60万辆,创历史新高。车辆保有量分别达到59万辆和59.6万辆,环比增长26.6%和33.4%,同比增长1.3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3.8%。

头条 | 克服三重压力,2022国产汽车强势复苏!中汽协预计全年销量增长3%

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6辆6.1万辆和260万辆,同比增长1.2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1.6%。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乘用车总销量的24.0%,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品牌乘用车中的占比达到39.8% .

“虽然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也受到疫情影响,但各家企业对新能源汽车产品高度重视,供应链资源优先聚焦新能源车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整体产销完成超预期。”陈世华说。

虽然新能源汽车面临原材料成本价格上涨、芯片短缺等挑战,但产销量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产业转型升级效应进一步巩固。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下半年新能源汽车有望延续高增长态势。中汽协预计,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550万辆,同比增长56%以上。

除新能源汽车外,出口是上半年车市的另一亮点。

今年上半年,汽车企业出口121.8万辆,同比增长47.1%。其中,新能源汽车累计出口20.2万辆,同比增长1.3倍,占汽车出口总量的16.6% .

虽然俄乌冲突影响了部分出口市场,但据中汽协从企业了解到的情况,大部分企业海外订单情况良好,没有下降的迹象。

中国汽车协会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产品综合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同时,企业也在积极抢抓机遇,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成为当前出口亮点。部分企业成功进入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

下半年车市仍面临四大压力

随着车市回归常态,各界人士对全年车市从四五月份的悲观转为乐观。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刺激,将进一步刺激四季度乘用车消费三、。

但是,我国汽车产业仍面临四个方面的压力。

首先,供应链的稳定性仍然是稳定增长的关键。

2020年下半年以来,汽车级芯片供需开始趋紧,采购价格大幅上涨。目前,企业正在加快汽车产供的步伐,但部分芯片缺货、错配的风险依然存在。

二是新能源汽车生产成本压力较大。

2022年2月以来,由于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产业链成本压力向下游传导,新能源汽车销售价格被迫上调。车企和消费者都承受着消化成本的巨大压力。 ,必然导致产品结构的调整。

三是汽车消费政策需要继续发力。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指出,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正在复苏,但复苏的基础还不牢固。稳定经济需要努力,汽车消费者信心的全面恢复也需要一个过程。此外,当前成品油价格快速上涨,新能源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高企,将对汽车消费市场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根据目前各地区的消费促进政策,各省市地区约30%的优惠措施将在6月底前结束,时间较短,不利于稳中向好。下半年增长。

最后,商用车是上半年行业负增长的主要原因,商用车市场将继续承压。

 
标签: 用车 汽车 同比
打赏
 
更多>相关资讯

最新发布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联系电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