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宁德时代)披露业绩预告,预计2021年净利润为140亿元-165亿元,同比增长150.75%-195.52%。财报显示,宁德时代2021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为77.51亿元,同比增长130.90%。这已是宁德时代净利润连续第三年创下历史新高。
浙商证券表示,2021年业绩略超预期,其中第四季度有望创上市以来单季度盈利新高。根据业绩预告中值,预计2021年第四季度归母净利润达5.5亿元,同比增长327%,环比增长9%。
截至2月7日,宁德时代股价为579元/股上下,总市值达1.35万亿元。
对于业绩增长的原因,宁德时代官方表示:第一,2021年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市场渗透率提升,带动电池销售增长。第二,公司市场开拓取得进展,新建产能释放,产销量相应提升。第三,公司加强费用管控,费用占收入的比例降低。
光大证券表示,宁德时代境外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由2018年的3.5%提升至2021年1-9月的21%到了142亿元,磷酸铁锂占比不断提升的趋势也是宁德包括产业链进军海外的机会。
开源证券指出,宁德时代去年四季度盈利超预期有三大原因:第一,优质电池供不应求,电池产品涨价。第二,公司前瞻性的提前储备大量产业内较为紧缺的原材料,避免2021年Q4以来碳酸锂等原材料大幅提价影响利润率水平。第三,储能业务放量,回收等原材料相关业务盈利提升。公司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把控力、对产品价格周期的理解、采购端的魄力和执行力,仍高出竞争对手一个层次。
2021年,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依然呈爆发式增长。中汽协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市场占有率达到13.4%,高于上年8个百分点。
动力电池板块,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154.5GWh,同比累计增长142.8%,其中宁德时代全年装机量超80GWh,以52.1%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
近三年来宁德时代的业绩一直处于增长态势。2018年至2020年其营业收入别为296.1亿元、457.9亿元、503.2亿元,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分别为33.87亿元、45.6亿元、55.83亿元。
此前,宁德时代与特斯拉签署过4年订单、与长城汽车签署10年长期战略合作协议、获奔驰商用车7年订单,以及供货大众、现代、劳斯莱斯等。包括蔚来、小鹏、理想、威马等核心造车新势力热销车型都曾搭载了宁德时代电池。但如果宁德时代的合作方有所减少,或者是与合作方所合作的业务体量有所减少,未来宁德时代继续保持“行业第一”或存在不确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12月,有消息称小鹏汽车决定削减宁德时代的供货份额,引入新的电池供应商中航锂电。小鹏官方回应:“车辆生产的零部件供应链需要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保供保产,更加准确地预测交付周期”。还有消息称,在小鹏之前,中航锂电已经取代宁德时代成为广汽新能源车的第一供应商,其自2020年5月开始就没有用过宁德时代的电池。
蔚来汽车也正在寻求除宁德时代之外的电池供应商。有媒体报道,去年蔚来宣布的半固态电池供应商为卫蓝新能源,这是蔚来首次宣布与宁德之外的电池供应商合作。而蔚来目前是宁德时代电池装机量第二大的客户,仅次于特斯拉。
今年一月底,LG新能源在韩国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上市前,LG新能源CEO权英寿曾直言:“我们预计将在全球市场份额超过宁德时代,成为全球第一”。LG新能源上市开盘后股价一度攀升99%。
而国轩高科、中航锂电等动力电池制造商,就其装机量增长率而言对宁德时代已呈赶超趋势。数据显示,今年1-11月,国轩高科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累计达到5.3GWh,市场占有率2.1%,同比增长了167.4%;今年1-11月,中航锂电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累计达到6.8GWh,市场占有率%2.7,同比增长了155.2%。
同时,从做电池起家比亚迪的动力电池业务,到长城汽车培植的蜂巢能源等整车厂,也都开始拓展自己的动力电池生产厂商或着重布局自己的动力电池业务。其中比亚迪2021年在国内的是市占率已达16.2%,然而比亚迪刀片电池还尚未供货给其他整车制造商。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表示,宁德时代的产能有限,不可能满足那么多车企的供应需求,那么车企就不得不找别的供应商。而且,超过50%的市场份额让宁德时代话语权过大,这并非车企乐意看到的,这样一来在排产顺序和价格方面车企都很被动。
实际上,很多新产业在进入市场初期,因为资源有限、未形成规模化生产,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常会出现一家或几家“独大”情况,而利润往往也会偏高。但是,随着市场的逐步打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资源将更加丰富,技术也将更加成熟。再加上整体产业链开始成规模运营,成本也自然会有所下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商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当市场形成竞争关系,那么宁德时代这类头部企业的差距就会被缩小,如果想继续保持“行业第一”的位置,必然要做出战略层面的拓展及调整,而带给合作方及用户更多利益就是营收的关键,这样的情况下也必然带来利润的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