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新闻网3月10日讯 中国汽车行业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期间国内外品牌轮番登场,也都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而在这些品牌中宝沃是非常特别的一个。2015年北汽福田拓展乘用车业务开始打造宝沃汽车,但公司从建立之初,就因为收购一个“空壳”的海外品牌而倍受争议。
随后五年时间,宝沃汽车更是是命运多舛,经历大喜大悲。在打开知名度之后,销量未达预期,亏损严重的宝沃被北汽福田转给神州优车旗下。宝沃之后神州系又遇股市“暴雷”,宝沃仍无法实现 “造血”,致使神州优车无力支付购买宝沃的尾款,最终宝沃又被抵押给北汽福田。现如今宝沃已经长时间停产,企业发展更是身不由己。
其实一个新品牌由于各方面原因,从引入到退市都很平常。但是宝沃汽车因为一开始“动机不纯”,直接导致无论是产品还是营销,都很难自圆其说。现在宝沃从生产、销售网络到售后都是“一地鸡毛”,最终成为“反面教材”大全。对于现如今还在琢磨着“讲故事,走近路”的车企,宝沃仍然有着警示作用。
“抄近路”最终抄回到原点
北汽福田在商用车领域表现出色,但是为了实现更亮眼的业绩,一直希望实现在市场容量更大、利润更高的乘用车领域有所突破。但是商用车和乘用车之间在平台、技术及销售网络等方面交集比较少,这意味着北汽福田需要打造全新的品牌、车型及网络体系。一个主做商用车的企业推出一个乘用车品牌,最难还是在于新品牌的推广,如何被消费者快速认知和认可。
因此北汽福田另辟蹊径,“翻出”一个历史悠久的停产品牌。于是在2015年法兰克福车展上,宝沃汽车横空出世,新车在车展全球首发,引发国内媒体竞相报道。中国消费者都在问,宝沃是谁?于是牵出一个成立于1919年,但是1961年已经破产的车界“古董”,这一切也都在北汽福田的计划中。
中国车企有过多次收购海外车企或者品牌的经历,收购的主要目的除了原品牌影响力之外,还在于其拥有的现成产品和技术。但是宝沃则属于被北汽福田“复活”的品牌,除了名称和车标之外,宝沃没有任何可用产品和技术资产。对此宝沃官方美其名曰表示:公司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模式——品牌收购模式,以最少的投入收购国际品牌,以最大的资本投入到团队组建和研发制造中去,打造一条让中国力量问鼎全球舞台的“最速曲线”。
但是品牌的背后需要产品去支撑,而无论是北汽福田还是德国宝沃,都无法对这个新品牌提供实质性技术支持,因此宝沃的产品发展只有一条逆向研发路线可以选择。宝沃汽车虽然自称国际品牌,但是与自主品牌无异,主攻市场也在国内。因此选择中国消费者两大喜好——德系品质和大空间作为卖点,在品牌上贴近德国豪华品牌BBA,在车型上强调豪华品质宽敞空间,工厂标榜“德国工业4.0”,实际上则是不折不扣“自主研发”。
这样各方“拼凑”的车型,在上市后的反馈可想而知。问题不断的宝沃汽车引发大量车主投诉。因此即便是北汽福田和神州优车,相继不遗余力投入重金强推,但是再好的“包装”也掩盖不了口碑的崩塌,以及技术的落后,想着“抄近路”的宝沃,最终却发现只能被退回市场边缘。
强推“新零售”敲响警钟
抛开产品之外,在宝沃汽车投入神州系时,采用一些激进的营销方式,也值得商榷。当时神州系包括神州专车、神州租车、神州买车和神州车闪贷等,构成从购买、使用到处置二手车等一系列完整行业链条,而宝沃汽车成为解决车源的重要拼图。
面对宝沃之前销量不佳,神州没有从产品上下功夫,而是一改汽车行业传统4S店模式,提出“产销分离”的新零售模式。相比传统4S店高昂的建店成本,神州在全国建立多个库存中心,只开设几十平米用于展示的零售店。这不仅可以实现零库存卖车,也可以迅速扩展网点,实现渠道快速下沉。与现如今许多新能源车企采用的直营模式很相似。
但是“新零售”并没有让宝沃实现销量真正回暖,反而陷入更深的泥沼,这还是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一方面宝沃当时4S店网络已经初具规模,而强行切换线下体验线上购车模式,这势必引发车企与经销商之间矛盾。另一方面,神州系通过出行公司,采用“以租代售”对于宝沃车型内部消化,造成宝沃车型渠道价格混乱,引发车型价格缩水严重,越来越卖不动的恶性循环。
宝沃“新零售”模式实际上套用瑞幸咖啡快速扩张的模式。但是汽车不同于快消品,首先产品质量是基础,而这是宝沃汽车的短板;其次宝沃汽车虽然意在实现先享后买、可退可换的汽车轻型消费模式,但是以租代售换得销量大幅提升,也会导致消费者购买相关车型意愿降低。当出行公司对车的需求量达到饱和时,往往带来销量崩塌。因此宝沃汽车强推“新零售”效果不佳,也是给其他车企敲响了“警钟”。
宝沃汽车资金的匮乏,不仅带来停产,还有售后的停滞。之前宝沃汽车承诺车辆终身质保,现在出现问题却迟迟等不到配件更换,而4S店体系早已分崩离析。品牌、产品、销售体系都立不住 ,没有核心价值的宝沃已无人愿伸出援手,而这样的结局一开始就已注定。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