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讯 2021年中国汽车销量终于止住连续三年下滑颓势,实现同比正增长。其中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的新能源车型,提供了重要支撑。从某种程度来说,去年汽车行业销量能实现增长,主要“涨”在新能源。
可以预见,不仅传统车企对于新能源车型研发和生产投入会大幅加大,而且会有越来越多“新面孔”投身于造车行列中,主要目的就是生产电动车车型。虽然新能源车型是汽车行业趋势,但是如此“疯狂”扩张,会带来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产能过剩。
想当初,正是在中国汽车销量高速增长的时间段,让许多车企对于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市场汽车保有量盲目乐观,所以纷纷扩建工厂,造成如今汽车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而如今新能源汽车的火热,很可能带动新一轮新工厂建设。
新能源车规划产能已严重过剩
根据乘联会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乘用车产能合计4089万辆,产能利用率仅为52.47%。虽然比2020年的48.45%提高4%,但还是处于产能严重过剩的区间。
2021年有销量的86家企业中,就有11家企业的产能利用率高于100%,包括6家外资在中国的独资或合资企业,和5家是内资企业。这其中有4家新能源汽车企业。还有8家企业产能利用率在80%-100%之间,其中合资企业3家、新能源汽车企业3家,产能属于处在正常状态。
由此可见在产能利用率最高的19家车企中,新能源车企有7家,这样的比例还是很高的,也从侧面反映出新能源车企头部阵营仍处于供不应求的上升态势,但是从新能源产能整体情况来看,却并不这么乐观。
根据乘联会数据,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销售332.6万辆,而新能源乘用车的专用产能已经有569.5万辆,产能利用率是58.4%,并没有比行业整体高出多少。而已经具备生产资质的企业还有1046万辆在建产能将陆续建成投产,这些在建产能大部分是新能源汽车。
有不少新建项目将于2022年投产,如一汽红旗规划年产能20万辆新能源汽车项目,一汽丰田年规划产能20万辆新能源汽车项目,光束汽车年规划产能16万辆新能源汽车项目等。还有一些造车新势力新工厂,也将在今年正式投产。
所以即便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预期突破500万辆,但是与新建成工厂增长的产能相比,仍会有大量产能闲置。乘联会已提出预警,汽车行业在解决传统汽车产能过剩问题的同时,还要防止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
整合闲置产能成为行业新考验
为何车企热衷建新能源新工厂,除了有些车企确实是燃油车产能紧张,不得不建新工厂外,多数是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新能源车型特别是全新平台设计的电动车,相比燃油车型基本“另起炉灶”,很难与现有燃油车型实现共线生产。
另一方面新能源车企和新品牌,如果通过购买其他车企工厂进行生产,仍需要不菲的投入进行全新改造,所以不如向各地方政府批地建设全新工厂,按照最新的流程工艺进行设计更为“省事儿”,还能得到地方政府各种政策支持。所以如今一面是不少工厂“休眠”,另一面是新工厂破土动工。
根据去年新能源车型在各类型市场渗透率来看,仅有个位数的合资车型中显然是新能源亟待开发的新市场,而合资车企在引入更多新能源车型同时,也已经开始筹备和规划新能源车型生产,但是采用的方式也殊途同归。
比如大众虽然两家合资公司都分别建设新工厂引入新的MEB平台,但是与江淮汽车的合资公司仍将基于江淮汽车二工厂,改造扩建在中国的第三家电动车制造工厂,预计在2023年年底投产,该工厂的设计年产能为30万辆电动汽车。大众希望通过此举大幅增加其在华电动车产量,为销量增长做储备。
而计划未来五年,将推出三款e:N品牌车型的东风本田,则计划接手神龙汽车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第二工厂,将其改造为专门生产纯电动车型的全新工厂。根据规划,改造后的电动车型工厂将导入最新自动化技术,成为本田在全球的第一个新能源标杆工厂,为东风本田向电动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显然建厂的方式不同,带来投入和效果也会不同。随着新能源市场高速发展,不仅为车市带来新增长点,也同时为整合闲置产能带来新方案。但是如果希望这些闲置产能能够有效利用起来,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工厂集中的地方政府进行政策性引导,以及汽车集团等进行协调与推动。
而对于车企而言,面对新能源车型对于传统燃油车型替换的加快,也应在生产上对两者作出合理的加减法,控制工厂数量减少未来可能出现产能过剩风险,这也是去年多个国际车企关闭部分海外工厂的原因。而中国新能源市场虽然潜力巨大,但是车企也要对于产能过剩风险有所准备。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