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讯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保时捷对于国内在售的车辆减配电动转向柱事件,在网上持续发酵,关注度极高,一大波的网红大咖都纷纷加入了谴责保时捷的队伍中。对于保时捷“双标”、“减配”的行为,也都各自发表了观点。
此前的保时捷恐怕并不会想到,在号称“互联网没有记忆”的年代中,这件事的热度久久未能散去。
人民网也就保时捷减配转向柱事件,表明了态度。人民网指出,保时捷的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自事件发生以来,保时捷在4月30日发表了一封致歉信,但并没有平息网络上的时间发酵,反而更加激化了矛盾。
对于最新的进展,“汽扯扒谈”也联系到了保时捷中国相关人士。该人士表示,“目前,保时捷跟相关供应商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未来的配件供应和生产进行了重新梳理和分析。经过努力,保时捷在此功能的恢复可能性上取得了一定进展。”
承诺补装仅赔付代金券
关于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事出起因于大量保时捷车主在订购保时捷后遭到了减配,原本标配的电动转向柱因“缺芯”更换为手动调节转向柱,保时捷官方承诺后续免费为车主升级“电动转向柱”,但经历数月之后,保时捷却称恢复电动调节功能的计划已取消,将补偿消费者2300元售后代金券。
值得注意的是,车主自行去4S店加装电动转向柱则“仍有”电子转向柱可以加装,只不过需要车主自行花费3万元。
而据某位持续深挖“保时捷减配”一事的车评人所言,在销售过程中,保时捷曾在合同中增加了一些诸如“甲方非出于生活消费目的而购买本合同车辆”等细则,从而规避“退一赔三”的风险,为车主维权增大了难度。
此前,保时捷曾对此事发布过道歉信,回应了因部分车型配置调整给用户带来的不便及困扰,保时捷对此项调整给大家带来的影响致以最诚挚的歉意。并解释称:“此前为了保证车辆的及时交付,部分车型配备的带电动调节功能的转向柱更换为手动调节的转向柱。同时,计划待相关芯片短缺情况缓解后,通过改装来恢复这一功能”。
而随后,保时捷称因芯片短缺再次出现不可预估的情况,故“取消带电动调节功能转向柱的恢复更换计划”,转而以2300元代金券的方式进行补偿。对此,保时捷表示:“我们已经迅速成立了特别工作组,由保时捷总部和保时捷中国牵头,联合相关供应商,共同研究所有的可能性,期望尽快找到解决方案。”
国内消费者不应区别对待
据保时捷品牌公布的销量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2021年总计销售新车约30.2万台。其中,国内贡献了约9.5万台销量。可以说,中国消费者是保时捷品牌的铁杆粉丝。而此次电动转向柱减配事件,无疑会影响保时捷的美誉度。
对于贡献了近三分之一全球销量的中国市场,保时捷却并未给予中国消费者对等的尊重与重视,甚至颇有几分“毫不在意”的意思。
并且在主观上,说保时捷这次是早有预谋也不过分。因为同样简配的北美市场,在硬件结构上还是采用的电动转向柱。也就是说,理论上后期芯片补充上来之后,如果还有需要,至少也不需要大动干戈。而国内则直接更换了手动转向柱,从后期加装的可能性上则不大。
同时相比国外退款500美金现金的待遇,国内2300元代金券的补偿方案,明显诚意欠奉。
有律师表示,如果保时捷在销售的时候是明知道交付给消费者的是非电动的转向柱,但宣称是电动的,也没有告知消费者实际情况,那么这种情况那么就可能涉嫌消费欺诈的问题,所以要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也就是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对这类欺诈消费者的行为进行调查,甚至可以通过行政民事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而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态度也从侧面说明了,在中国市场消费者维权很难,包括此前本田机油增多、丰田机油乳化、大众颗粒捕捉器等问题,投诉始终得不到解决。在这一点上,也需要监管部门的更加强有力的监管行为。
如果今天面对保时捷的“不公平对待”而沉默,未来很难想象是否会有其他品牌效仿。这一次对于保时捷的行为而“全网发声”的事件,也可以被当做中国市场消费者“觉醒”的里程碑事件。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