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坐在一辆密闭的汽车里,看着车外的人来人往,这种被隔离后的私密让很多人对汽车产生了依赖,安全感从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然而人天生就是要和社会接触的,除了打开车门,还有另外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敞篷。很多人认为敞篷车不过是年轻人对于自由和个性的一种表达,但我看来,敞篷车是让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变得多样化,这里面有理智的诉求,也有情感上的依赖。一百多年来,汽车技术的演变翻天覆地,但是我们从中不难看到真正的技术都是为了人们的理智或者情感服务的,不会有单纯的技术,这一点在敞篷车身上表现的更为突出。
敞篷车的气质
其实追根溯源,敞篷车的历史一定跟汽车的历史一样长,在那个马车统治的年代,顶篷的存在是地位的象征,所以当第一辆汽车诞生时,人们并没有把它当作奢侈品,因为它没有顶。这时候的汽车还只是一种工具,但是欧洲人不会甘心仅仅是工具的坐驾,在原有车身上增加一个可以折叠的顶篷,除了实用之外,还毫无保留地向世人证明:敞篷车与普通汽车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气质,所以在二战爆发之前,无论是英国莱斯莱斯还是德国奔驰,都在其元首坐驾上实现了这种贵族气质。
然而,战争可以改变一切,包括对于气质的追求。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英法等国家,依旧延续着这种敞篷车的贵族感,甚至为它赋予了运动特质、并演化出硬顶结构;然而对于遭受经济和精神重创的德国人,敞篷车渐渐地不再是对豪华的定义,而可以变成普通人精神的诉求,于是甲壳虫这种绝对大众化的产品,也有了软顶敞篷版。从一个方面看,当时的普通人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表达对于生活的态度,而这种权利以前只有贵族才能拥有。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上世纪60年代,运动敞篷车开始大行其道,试图在高贵与平民之间寻找敞篷车的另一种气质,无论是法拉利、保时捷还是捷豹,推出了众多堪称经典的敞篷跑车,这些车型甚至影响到了当今的跑车流行趋势。
作为世界上最自由的一个国家——美国,它的敞篷文化似乎一开始就特立独行,与美国人的生活态度相得益彰,在二战前,像凯迪拉克V16 Sport Phaeton这样的豪华车还保持着与欧洲汽车类似的设计,但是进入50年代,美国人本性中狂妄不羁、追求自由的基因开始影响到敞篷车的设计,黄金之国,这款经典敞篷车,采用了极为夸张的细节装饰、超长的车身尺寸,以及电影中梦露的演绎,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美国人对于敞篷的态度是更宽容的,他们需要的仅仅是坐在后座上弹着吉他唱歌,在海滩公路上载着美女飘然而过,没有地位之分,没有速度要求,大马力发动机的轰鸣是对这些画面最好的配音。
这就是上世纪后半程敞篷车带给人们的改变,所以我觉得,今天我们在回首看这些不应该只把敞篷车归类于一种车型,而应该是精神层面的诉求。遗憾的是,随着各种领域的全球化,现在敞篷车的气质明显有些退缩了,不知道是人们心智进化得成熟了还是麻木了。
敞篷技术带来的变化
说到技术,其实敞篷车最明显的还是顶篷设计,但实际上还有对车身结构的影响。早期汽车车身的流线感并不那么强,还有一点点马车的影子,自然软顶是最好的搭配;随着车身比例的进化,单一形状的软顶从各个角度看都有些突兀,而且材质、安全、密封性等环节的弊病开始显露,设计师开始探索一种与硬顶轿车类似的解决方法——硬顶敞篷。其实早在1937年,标致就推出了402 eclipse硬顶敞篷,只不过需要手动操作,自然它的命运不会太好。真正的硬顶敞篷要追溯到1996年奔驰SLK,将顶篷分割成独立的两块,通过电机操作连杆,将其优雅地收纳到后备箱里,这种技术上的进化直接带来了设计的革命,甚至很多人认为硬顶敞篷最性感的地方不在于敞篷的状态,而是开闭的几十秒钟。
自SLK开始,硬顶敞篷在技术的推动下演变的越来越神奇,从两片式到三片式、多片式,从简单收纳到行李箱到有专门的收纳空间,甚至像大众EOS这样的敞篷车,不仅顶篷变成5片式,而且还有天窗,宝马Z4更是突发奇想地将后窗部分折叠到车顶,再一起向后收起,犹如一段精彩的舞蹈动作,最新的迈凯轮MP4-12C更过分地将顶篷收绅到后发动机罩下,整个过程犹如变形金刚。
在硬顶敞篷风靡近20年后,软顶又开始了复兴之旅,此前人们担心的安全性问题、软顶材质、车身结构等问题都被技术与材料的进步弥补了,此前坚定不移地釆用硬顶的宝马3系,终于在新一代车型上回归软顶,虽然在敞篷机构上的限制,让软顶看上去还是跟车身不太协调,但是半个世纪以来对于软顶的精神定义让欧洲人不能舍弃这种情结。
说了这么多,其实跟中国目前的消费理念基本没有关系,但是就像两厢车、旅行车一样,中国市场的接受速度远远比其他国家快,目前敞篷车对于我们来说还有些突然,但是随着人们在理智与情感上的进化,敞篷车最终会进入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