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行业改变了我们互相互相影响的方式,成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为了让奢侈品“唾手可得”,商界大亨们剥掉了所有让它们与众不同的特质
众所周知,奢侈品行业价值1570亿美元,它们不仅包括服装、皮具、鞋履、丝巾、领带、手表、珠宝、香水、化妆品的生产和销售,还展现了尊贵的社会地位和养尊处优的生活方式——那是一种尽享奢华的生活方式。奢侈品行业60%的市场份额被35个主要品牌所掌控,其余的被数个规模较小的公司瓜分了。
多数在今天众所周知的奢侈品公司都源自一个多世纪甚至更远以前的某个个人店铺,这些小店由某个男人或女人开办,卖些精美细巧的手工产品。如今,这些公司仍然冠以创始人的名号,实际上绝大多数已被商界大亨收购、经营。近20年来,他们将单个品牌变成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大公司和地球人都知道的大品牌。
走进任何一家奢侈品专卖店,都会有一位穿深色西装、戴耳机的男人默默地为你拉开沉重的玻璃门。不管在店里买了什么,你出来的时候都会提着一个穿着绳把的纸袋,纸袋的颜色是该品牌的标志色,上面的品牌标志熠熠生辉。袋里的货品包裹在绵纸里,如果是手袋、钱包或者其他皮具,则会被装在一个柔软的小袋子里,小袋子同样有着该品牌的标志色。
可是,你到底买到了什么呢?
我们的衣着不仅反映了个性,还反映了经济状况、政治倾向、社会地位和自我价值。奢华的饰物总是高高地位于金字塔的顶端,将买得起和买不起的人分隔开。奢侈品都具有标志性的元素——丝绸、金银、宝石和准宝石,还有皮草——千百年来已得到文化上的认同,并且深受欢迎。
被众人视为现代时尚之父的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在1957年接受《时代》周刊专访时,曾深思了奢侈品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他说:“我不是哲学家,但依我看,女人——还有男人,似乎都本能地想炫耀自己。在这个强调规则,强调整齐划一的工业时代,时尚是人类保持个性和独一无二的最后的庇护所。我们应该欢迎那些即便是最出格的创新,因为它们都能保护我们免受粗制滥造、单调乏味之害。”
奢侈品是富贵名流阶级的特权,普通大众哪有胆量染指。20世纪60年代,“青年学潮”爆发,这场政治变革席卷西方世界,打破了阶级藩篱,也抹掉了区分富人和平民的符号。奢侈品不再时髦,退出了时尚潮流,直到20世纪80年代一个新富阶层——单身女性主管一一崛起,情况才有了改变。
近30年来,发达国家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惊人地增长,男女结婚的年龄越来越晚,这让他们有更多的钱花在自己身上。而消费者也普遍比上一代受到更多的教育,走过更多的地方,因此培养出对精致生活更好的品位。
企业界大亨和金融家们从中嗅到了商机,他们从年老的品牌创建人和能力欠缺的继承人那里巧取豪夺,将家族化的事业转变为品牌化的企业,将所有元素比如店面、店员制服、产品甚至开会时用的咖啡杯,全部统一化。然后他们瞄准新的目标客户群——中间市场。他们是广泛的社会经济人口,囊括了每一个人。
奢侈品公司的高管们解释说,这么做是为了实现奢侈品的“民主化”,为了‘人皆可得”的奢侈品。实际上,这彻头彻尾是资本主义,目的精准明确;想尽办法赚取更多的利润。
为了落实“民主化”,企业大亨们兵分两路发动进攻。首先他们大肆宣扬自己的品牌,吹嘘它的历史传奇、手工制作的传统,为商品制造出奢侈品血统的光环。为了让广告宣传达到夸张耸动的目的,他们不惜花费数十亿美元。
接着,大亨们让产品在价格和流通渠道上更加亲民。他们推出大多数人都负担得起的低价时髦配饰,将店铺从原本有高雅橡木橱窗的家庭式小店和只有少数海外代理商扩张成全球性销售网络,开辟了数千家店面。
为了实现预期的利润目标,奢侈品集团釆取偷梁换柱的策略,比如采用较差的材料,还有很多品牌悄悄地把生产线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公司已经用流水线代替手工制作,多数产品是用机器做出来的。
为进一步提高销售量,奢侈品公司推出成本低、价格相应也低的副线产品,比如标志明显的T恤衫,尼龙化妆包、牛仔布手袋,并扩展香水和美容产品的种类。所有这些产品达到相当多的销量的时候,就会带来实质性的利润。
一般的消费者绝对负担不起20万美元一件的定制礼服,但却能买得起25美元一支的口红或65美元一瓶的香水,借此她们拥有了小小的奢华梦。这些激发了梦想的市场营销手段让奢侈品公司赚了个盆满钵满。
商业巨子们的市场策略已经奏效。今天,奢侈品确已做到了民主化:任何人在任何地方,用任何价钱都能买到奢侈品。中国的某些城市比如西安,仍然萧条肮脏,但新兴强大的消费势力却以不相称的速度在崛起。
奢侈品行业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着装方式,对经济阶层进行了重新洗牌,它改变了我们互相影响的方式,成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奢侈品牺牲诚信,降低品质,玷污历史,蒙骗消费者,终于达到了上述目的。为了让奢侈品“唾手可得”,商界大亨们剥掉了所有让它们与众不同的特质。
奢侈品已经失去了风华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