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汽车  汽车销量排行榜  suv销量排行榜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前十名品牌  宝马x5优惠  保时捷卡宴  保时捷718  8月汽车销量排行榜  保时捷918 

2021 IAA主题演讲 :大众汽车“以减碳为良机”-科技与服务-科技创新

   日期:2022-06-06     作者:汽车网  联系电话:浏览:776    

大众汽车集团CEO迪斯博士在IAA Mobility主题演讲:以减碳为良机

在未来数十年里,气候变化将会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无节制地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正在加剧气候恶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并希望能够对此采取行动。


我们这一代人掌握着引领变革的力量,同时也承担着让子孙后代能够在这颗星球上安居乐业的责任。但是目前,我们做得还不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概念性的技术已经可以投入使用。政策性措施以及各方力量支持都不可或缺。


我们的目标是在控制人为引起的气候问题的同时,维持或改善全球范围内人类生存的质量。


全球16%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交通运输领域。这部分碳排放则主要源于全球近三分之二的燃油消耗,以及汽车、卡车和船舶的生产运输过程。


除了客运(主要是个人交通运输)之外,交通运输行业还包括货运、航运和空运。大众汽车集团及集团旗下各品牌是主要的市场参与者。我们每年的销量达到1000万辆;随着完成对美国卡车品牌Navistar的收购,我们成为全球第二大卡车制造商;全球80%的远洋船只采用的是大众汽车集团旗下曼恩能源方案集团生产的发动机。


交通运输行业必须在不影响全球经济的前提下迅速实现减碳。打造大部分人能够负担得起的、通过汽车实现的个人出行,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出行是人类的一项基本需求和基本权利。疫情之下的出行限制进一步显示出这一基本需求对我们所有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加速大众汽车集团全业务领域的减碳进程,我们责无旁贷。我们坚信人类能够停止因自身行为引起的气候变化,实现《巴黎协定》中1.5摄氏度的温控目标。


我们正在推进乘用车的电气化进程,并逐步实现商用车的电气化。曼恩能源解决方案正在用液化天然气替换船用柴油,并希望能够逐步转换至使用风能和太阳能合成燃料。



2030年,我们的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的总排放量较2018年将减少30%。特别是通过推进集团全系车型的电气化进程,将单车碳排放从目前的47吨减少到14吨。到2030年,我们在欧洲市场70%的交付量将是电动车。


即便是纯电车型ID.3,基于欧洲的能源结构,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也会产生约27吨的碳排放。构成如下:


在生产过程以及供应链环节,我们通过将工厂和电池生产的能源转为绿色电能,把碳排放从14.4吨减少至13.1吨。这13.1吨的碳排放量包含了:电芯生产的3.8吨,其他供应链环节的8.8吨,以及厂内生产和物流过程中产生的0.5吨。

ID.3另外一半的碳足迹(13.9吨)是在使用和维护过程中产生的。而这些碳足迹完全可以通过绿色电能来减少。在大多数欧洲国家,例如挪威、瑞典和瑞士,ID.3的使用阶段已经实现绿色能源。


因此,交通运输行业减碳的前提条件是充足的:通过太阳能和风能所产生的绿电。


能源的生产和分配必须是重中之重。让我举例说明,我们在沃尔夫斯堡的发电厂为工厂供电,同时也为沃尔夫斯堡市区供热。目前我们正在把燃料从煤转换成天然气,这将减少每年150万吨的碳排放,相当于87万辆汽车一年的碳排放总量。同时,这项措施的成本也很低:每吨只有14欧元! 这是购买碳汇证书的三分之一。尽管如此,我们对天然气的依赖仍旧存在。


解决措施:曼恩能源解决方案正致力于一项新技术的研究,希望能够取代燃烧化石燃料的集中供热方式。在丹麦埃斯比约,我们正在试点应用一个具有产业集群的热泵厂。该工厂的总供热能力为50兆瓦,每年将为当地约10万居民提供约23.5万兆瓦时的热量。这将每年减少10万吨CO2  —— 相当于5.5万辆汽车的CO2排放量。热泵能更高效地从可再生能源中产出不造成气候影响的热能:用电能转换成热能的效率可达到34倍。对于那些需要100度以下的热量,以及尚在使用化石燃料的应用场景,热泵将会是减碳的最佳解决方案。


减碳的成本可能会很高,并且因行业而异。特别是对于那些无法实现电气化的领域,减碳将更为困难且昂贵,比如:高温工艺、钢铁、水泥、化工、航空和海运。


对于通过任何技术或经济方案都无法减少的二氧化碳,我们将选择从大气中直接清除,以达到1.5摄氏度的温控目标。


通过碳捕获来消除CO2是可行的,但还没有形成规模,而且非常昂贵。我们预估,上规模后的成本将达到每吨100美元左右,当然也取决于是否有充足价格适宜的可再生能源。


减碳所需的许多技术现已能够投入使用。对于其中的部分技术来说,万事俱备只欠产业化和规模化。大众汽车集团正计划设立一个初始金额为3亿欧元的创投基金,用于投资一些减碳项目和创新的初创企业。


高盛公司的分析师预估,在1.5摄氏度温控目标的影响之下,到2032年将有累计56万亿美元投资于绿色基础设施 ——使其成为增长最多的领域。


越来越多的行业从中发现了机遇,甚至像比尔·盖茨这样成熟的投资人也在为主要的可持续发展项目提供资金。金融商业模式正在加速转变。


当前,各经济体在减碳方面的进展有所不同。德国的人均碳排放为8.4吨,中国为7吨,美国则为16吨。


瑞典已经十分迅速地转向零碳能源生产,并为CO2制定了100欧元的价格,进而改变了消费者的偏好。在不影响其生活水平的情况下,瑞典的碳排放仅为人均4.2吨。虽然采取了相应的减碳措施,瑞典仍然是欧洲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假设我们采取上述措施,在中期发展进程之内,将德国这样的工业化国家人均碳排放从大约8.4吨减少到34吨:为了实现碳中和,人均碳捕获的成本将达到每年300400欧元,大约人均每天1欧元。即使如此,与我们不采取行动而产生如专家预测的可怕后果相比,这也只是一个小数目。在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国家,该数额应该会低很多倍。


值得注意的是,当今许多能够降低碳排放的替代能源已经比化石能源的价格更低廉。


在一些地区,太阳能或风能已经比煤电更便宜了。电热泵只需几年就能实现摊销,到时候它就会比用化石燃料供暖的价格更低。电动汽车比燃油车更便宜。与使用柴油或混动的公交车相比,电动公交车让公共交通变得更加便宜。


减碳将使许多东西变得更经济实惠,而不是更加昂贵。


据估计,全世界对化石燃料技术的补贴仍然远远高于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煤炭补贴、柴油减税、煤油免税、降低增值税率的航空旅行,都在减缓向可再生能源的过渡。政策改革上对于补贴方案的迟疑不决,正在推迟本可以今天实现的经济转型。


在不降低我们生活质量的同时降低碳排放是有可能实现的。


我们可以继续坐飞机度假——可能会更贵一点。


我们仍然可以吃肉——也许少吃一点——这样可能会更健康。


我们仍然可以出行——乘坐零碳的电动汽车和使用合成燃料的飞机。


正如一些世界性项目所展示的那样,整个生态系统都可以转型为气候中和。我们正在一个叫阿斯提帕里亚的希腊岛屿上设置一个基于绿色能源的全电动交通网络,并将其作为我们在欧洲的项目样板。


这个试点项目的结果在其他地方同样成立: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转向使用更现代的交通工具,这些新车不同于以往,它们正在变得更清洁、更安全、更舒适。


减少碳排放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提高资源利用率。今天,私家车或商业用车堪称是世界上最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的资产之一:平均每天只开一小时,其余时间都停在那里,反过来又导致了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重大浪费。更有甚者,它延长了这些车辆的生命周期。这将导致不太环保又比较落后的技术被使用过长时间。提高利用率可以改变这种现状!


在未来,电动智能出租车可以在全天行驶的情况下,在运力方面较今天有显著提升。这将在减少城市中汽车和停车位的前提下提高其利用率。汽车共享会让利用率翻倍,达到日均使用两小时,不仅改善了停车场的使用率,还减少了对停车场的需求。更进一步的改变将是使用需求的有机结合,也就意味着用同一辆车满足汽车共享、租赁和订阅制。这样也将再一次让车辆的使用时间翻倍。


通过周末租车、周一至周五使用汽车共享的模式,车辆的利用率将实现最大化。技术上的突破性变革将是智能手机上的虚拟钥匙,它能够轻松地、全天候7X24小时地调动和使用大批车辆。只通过一把虚拟钥匙对大批车辆进行多用途使用,使得汽车的利用率较今天提高到三到四倍。


我们非常期待未来的交通与自然和环境更加和谐,期待它变得更加可持续、更加舒适、更加安全。这些技术已经存在了,现在的问题是迅速扩大它们的规模并减少扩张过程中的障碍。


这需要有改变的意愿,需要政策制定者、行业和社会各界精诚合作,夯实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诸如对碳排放定价的方式,促进建立可再生能源的进程。


气候保护和提高生活质量并不是对立的。保护气候比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本更加便宜,同时也能够为生活质量带来可持续的益处。


为了保障个人出行的发展,我们必须通过绿色能源,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的电气化进程,从而实现减碳。为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全球范围内跨行业的协同效应。


这就是我们成立CEO联盟的初衷。我们与ABBE.onEnelIberdrolaSAPSchneider Electric等公司一起,支持欧盟委员会实施绿色协议和最近推出的 “Fit for 55(减碳55一揽子气候计划,并为其提供建议。CEO联盟致力于分享和交换我们的想法和经验,在具体项目的执行上通过跨行业合作,为共同的气候目标作出贡献。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当我们团结一致而不是各自为政时,我们才能更高效地应对气候变化。

 
打赏
 
更多>相关资讯

最新发布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联系电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