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仔细观察高丽这个历史政权,你会觉得很有意思,为什么呢?
它从公元918年建国,到1392年灭国,中途历经了中国的五代、辽、金、宋、元、明几个朝代。在众多的纷争面前,它竟然屹立不倒,存活了400多年,真是不得不佩服他们出色的生存能力。
今天,笔侠就给大家分享一下高丽和契丹的关系纠葛。看了这个,你会深切地体会到小强的生存之道。
高丽建国时间和契丹极其接近,契丹是公元916年,只比高丽早2年高丽,按理说,高丽不应该惧怕这样的政权。
但问题是:当时的中原大地上战火纷飞,高丽找不到像大唐那样的大树可以依靠,对于契丹这样强悍的邻居,出于自保,它只好暂时向契丹服软。
契丹当时正忙于纵横大漠、攻打渤海国、南向经略中原,哪有心思搭理高丽这样的偏远小国,就顺水推舟地接受了高丽的示好,两家和平相处。
可高丽太祖王建这人非常有野心,他不甘偌大一个渤海国被契丹独吞,就千方百计在背地里使坏,收纳从渤海国逃过来的难民,并为渤海贵族提供避难场所。这让契丹大为光火,但考虑到战略重心在中原,契丹忍了。
刚好契丹经历了太祖阿保机的逝世,内部一片混乱,再加上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等一系列事件,让契丹彻底陷入了中原的混战中,更无暇顾及高丽,高丽由是越发胆儿肥,明目张胆地争夺起渤海故地(女真的始祖完颜函普就是从这里发源的)来。
大宋建立后,高丽一下子信心倍增,马上向宋投怀送抱,傍住这棵大树。
宋太宗“雍熙北伐”,约定高丽从东面向辽(契丹已改名)发难。高丽口头上答应得爽快,就是迟迟不动手,实则是在观望。这就像当年蜀汉和吴约期攻魏一样,都想对方多使点儿力,自己好捡便宜,结果最后遭殃的是大家。
等雍熙北伐失败后,辽腾出手来,就开始找高丽算账了,这就是第一次辽、高丽战争。
结局不用说,辽军一到,高丽一下子就软了,最后落得个称臣求和,还发誓和宋断绝关系。鉴于高丽这么听话,辽还把部分渤海故地赐给了高丽,直到现在(属朝鲜)。
这就是小强的生存之道,实际上,高丽背地里还是和宋保持着联系。
辽转身回来和宋继续开战高丽,结果打得双方精疲力尽,最后签订了百年好合——《澶渊之盟》。宋、辽无事,高丽就要倒霉了。
没几年,高丽发生兵变,辽趁机兵发高丽,这就是第二次辽、高丽战争。
辽军40万,高丽军30万,辽军长途奔袭,直接攻占了高丽都城开京(今朝鲜开城),高丽王出逃。
眼看高丽就要遭殃,关键时刻,辽军大意,被高丽军偷袭,加上战线拉得太长,最后被迫退军,高丽算是逃过一劫。
但辽并未就此罢休,而是在边境大力加强战略储备,以期卷土重来。
高丽被辽的积极态势吓到了,不断派出使者修复双边关系。辽也聪明,要求高丽王亲自到辽朝见。高丽王哪敢啊?于是,双方不欢而散,最后,辽以索还渤海故地为由再次向高丽动武。这就是第三次辽、高丽战争。
和往常一样,辽军初期总能势如破竹,打得高丽四处乱窜,但战争一陷入僵持阶段,辽军就开始犯浑了,到最后被高丽军反攻倒算,打得狼狈回师。不得不说,高丽的顽强才是他们生存的关键,浑水摸鱼只不过是形势所迫罢了。
事情还没完,辽不甘心失败,准备整军再战。高丽的心情就像过山车一样,打了胜仗还没来得及庆祝,就不得不考虑下一步该怎么走了。
高丽也有自知之明,见好就收,打赢了也低着头向辽称臣纳贡求和。辽权衡利弊,加上伸手不打笑脸人,高丽再次躲过一劫。
怎么样?高丽和辽故事还精彩吧?还没完,还有金和蒙古。
明天继续……
本文作者《賨人客》,号“蜀山笔侠”,一个文章会“说话”的历史作者,专注于不同角度看历史,探索不一样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