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汽车  汽车销量排行榜  suv销量排行榜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前十名品牌  宝马x5优惠  保时捷卡宴  保时捷718  8月汽车销量排行榜  保时捷918 

即使滴滴倒了,网约车市场还能催生下一个滴滴吗?-轿车网

   日期:2022-05-13     来源:中国农业网    作者:汽车网  联系电话:浏览:853    

滴滴大概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个仲夏又历经一场大起大落。

7月4日,刚刚低调上市的滴滴就迎来当头一棒,很快,话题“滴滴出行APP下架”迅速在社交平台引起轩然大波,截止目前为止,微博话题的阅读量已经超过14亿,更有不少用户疯狂开发票,导致滴滴发票系统直接瘫痪。

集体开发票虽然比其他挤兑方式体面的多,但依旧难掩大众的失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股市的老韭菜们,却大呼抄底的时候到了。

这一幕总让人感觉似曾相识。

回想2010年,网约车应运而生。十年时间转瞬即逝,网约车行业历经烧钱补贴、安全整改等市场风雨的同时,争霸格局也基本尘埃落定。不可否认,滴滴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早在打败优步后,滴滴就占领了国内90%的网约车市场。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滴滴出现被下架后,就连滴滴最大的股东之一软银股价都一度下跌6%。对于滴滴的声讨,也从商业层面演变成了令人惊悚的亦真亦假的臆测。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3.62亿,占网民整体的40.1%。取得经营许可的网约车平台公司有140多家,合格网约车驾驶员已达150多万人,日均完成网约车订单超过2000万单。

如今,横在前路的“高山”岌岌可危,落在后面的追逐者们似乎又燃起了新的斗志。

出行行业没有蛋糕可以分

2010年,网约车的出现很大程度地解决了一些出行的原始弊端,随后持续风生水起。根据网约车宝典APP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的网约车专快市场交易规模将近2518亿元,从2016年到2019年三年之内累计增长了3倍左右。

除了滴滴等互联网巨头在其中搅动风云之外,散落市场各个角落的小玩家也不计其数。根据天眼查数据,目前我国有超过3万家网约车相关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上的企业也有238家。

曹操出行、美团打车、哈啰出行以及高德等后来者在市场上留下的印象也极为深刻。特别是滴滴流年不利,对于网约车市场而言,现有的格局被猝不及防地冲击,无数新鲜血液一拥而上,跃跃欲试地等着取而代之。

7月5日,包括T3出行、如祺出行、万顺叫车、享道出行在内的多家网约车平台,先后在微博上发布了用户拉新相关的新活动。但现实的逻辑真的这么简单吗?答案似乎并不那么明朗。

首当其冲的就是滴滴横贯在此,即便偶然折戟,可事实摆在面前,截止今年滴滴出行占据市场份额超过80%,APP下架也依然难以撼动原有的用户规模。另一组数据显示,在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统计的6.3亿份订单中,有6.24亿订单来自头部平台。

滴滴位居榜首,数量达到56200万单,是排在第二名曹操专车的34倍。坦白来讲,滴滴在网约车市场中的存在并非是一朝一夕便能轻易被瓦解的。当然,这只是整个大环境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毕竟照目前的局势发展,说滴滴从此一蹶不振也不是没有可能。

滴滴倒下,网约车市场还能催生下一个滴滴吗?要知道,公开资料显示,截止2018年网约车看似生长迅速,但实际在国内出行领域的渗透率只有3%。特别是一桩桩安全事故曝光在舆论与法律的红线上,网约车一度被钉在耻辱柱上。

而且盈利也似乎一直是出行行业的一个难题,哪怕体量如滴滴,在2018到2020年,也常年处于百亿级别的亏损状态,虽然在今年一季度,滴滴宣布首次取得季度盈利,净盈利54.83亿元,但主要归功于投资收益的大幅增加,该部分收入与主营业务无关,并不可持续,倘若剔除该部分收入,滴滴依旧处于亏损状态。

连市场第一的滴滴尚且如此,其他网约车平台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网约车出行看似用户稳固,实际也不是坚不可摧。数据服务平台TalkingData的数据显示,从2019年第三季度开始,国内网约车应用的日总活跃使用量同比下降6.3%,这是连续第五个季度出现下滑。

就算是2019年日活跃用户占所有网约车活跃用户93%的滴滴出行,乘客与司机端的APP使用量也分别下滑5%与23%。值得一提的是,滴滴出行3.77亿年度用户累计创造了1900亿元原始交易总额。

换句话说,滴滴如此大的体量平台平均每位用户一年在滴滴支出不到600元,每月不足50元,而2021年Q1中出行市场客单价在24元左右,何况是其他小平台。领域优势削弱、市场格局重塑、头部玩家走下神坛……这对整个行业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好是坏,还有待时间考量。

更为重要的一点,由于出行行业的特殊性,网约车监管政策,会如同达摩克里斯之剑一直悬在所有人的头上。

网约车难敌传统出租车?

最开始,网约车以便利经济、快速实惠等多重优势力压出租车等出行方式,尤其是烧钱补贴阶段,有时候打滴滴的费用便宜到与公交车齐肩,网约车司机动辄月薪过万,也使这项自由职业成为中年人逃离职场压力的不错选择。

不得不承认,2015年到2016年那波网约车大乱斗,时至今日还是用户与司机共同怀念的一段时光。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如果司机师傅在想起当初每天几个小时就能月入过万的经历时,这句狄更斯在《双城记》的经典语录似乎最为合适。

如今,最好的时代悄然过去,留下的局面似乎不太好看。

2019年2月份,打车成功率平均下降了7%,31个省会与直辖市出行数据显示,超过50%的城市在2019年打车成功率明显下降,节假日的情况更甚。相反地,出租车在一线城市对市场的把控更强。

2020年国庆前夕,网约车打车成功的概率不超过60%,以滴滴为代表,当日“滴滴崩了”、“滴滴回应系统崩溃”等多个热门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累计阅读量高达8000多万。

燃财经曾经做过测试,高峰时段从北京国贸到8公里之外的朝阳大悦城,滴滴快车的价格是30元,同时同路出租车的价格是25元。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现在网约车平台派车等待时间越来越久,某些小平台高峰期的等待时间超过30分钟更是家常便饭。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我国网约车司机人数达到3809万,可平台之间的司机流动率也常年在60%以上。第一批网约车司机有人月入3万到4万,补贴逐步停了以后,现在全国司机月均收入在6000元以下。

涨价和打车难成了影响用户体验的最大问题的同时,网约车司机的收入不升反降,出行平台们却也没有盈利。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不符合商业逻辑的局面呢?

数据往往最有说服力。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从2019年到2025年,由出租车、网约车、顺风车构成的中国四轮出行市场复合年增长率为7.5%,整体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过万亿,预计到2025年,出租车市场将继续占领54%的市场份额,依然为其中最大的细分市场。

交通运输部的数据也显示,传统出租车的客户量占整体出租车客运量的70%以上,全国出租车日订单量在5000万上下,一年客运量达348亿人次。与之相比,2019年滴滴国内网约车日单量在2400万单左右,网约车日订单量不足出租车一半。

潮水褪去,新兴的网约车,似乎并没有打败传统出租车,却开始面临内卷了。这与我们想象的剧本不一样,实在令人遗憾。

滴滴下架,机会来了?

其实,早在2018年,网约车市场就没有了往日的荣光,以往年平均增长率都在70%以上,但2018年突然下降至25%。有媒体统计过,顶峰时期,资本有高达160亿美元流向到出行领域,到2018年的数额却寥寥无几。

但竞争却一年比一年残酷。

2018年宝马注册宝马出行,2019年1月份,腾讯连续申请了多个与出行相关的商标,比如腾讯出行、腾讯打车等,吉利汽车推曹操专车,长城汽车做了一个欧拉出行,上汽集团有享道出行,BMW有即行出行,江淮汽车背后站的是和行约车……等等。

高端网约车一度被行业视为一个突破点,18年12月,宝马中国在成都正式开启了宝马即时出行高端网约车服务,奔驰和吉利则提前两个月联手推出了耀出行,同样主打高端专车出行服务。

时至今日,也未掀起什么浪花。

公开资料显示,20017年7月,中国网约车用户就已经达到了3.08亿人,到2019年6月,这个数字达到4.04亿人,但是此后一年多时间,用户规模开始出现下滑趋势, 2020年6月,用户规模下降到3.4亿人,并且还有持续下降的可能性。

在疲惫的市场背景下,依旧激战不停,如何寻找下一步的增长点十分重要。2021年,滴滴就将出海作为拯救业务的一大支点,根据相关报道,滴滴的海外业务已经辐射超过15个国家,但其大部分收入仍来自国内移动业务,也就是说,滴滴的海外业务仍旧处于投入阶段。

而其他网约车平台,却连出海寻找新机会的能力都欠缺。

当年曾经被滴滴打败的Ube,却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Uber将业务重心正在从出行转移到外卖上,2020年,其移动业务收入从上年的107.07亿元降至60.89亿元,外卖业务收入则从14.01亿元增至39.04亿元。到2021年一季度,外卖业务收入占比已达到60%。

滴滴也曾经试图进入外卖领域,但效果差强人意,毕竟美团饿了么一直牢牢把控着这一市场,其他网约车想要做的比滴滴更好,难度颇大。

如今,滴滴被下架,股民觉得抄底的机会来了,竞争对手们觉得超越的机会来了,资本觉得投资的机会来了,除了滴滴,似乎整个行业的机会来了。

但出行行业,真的有这么多的机会吗?

歪道道,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同名微信公众号:歪道道(daotmt)。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打赏
 
更多>相关资讯

最新发布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联系电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