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西方皇帝则号称“君权神授”。
在古代人们的思维意识里,皇帝似乎本就该居于统治地位。也因为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不论在位的皇帝多么奇葩,始终身份尊崇。所以,我国明朝出了个不爱江山和美人,独独爱做木工活的明熹宗朱由校。他纵容魏忠贤上位,坏了江山根基。可当时的人们如何了呢?依然喊他“万万岁”。
法国历史上在位最久的路易十四,一生洗澡的次数不到10次。最终,这位臭气熏天的太阳王由于几十年不洗脚,死于脚部的真菌感染。国王都不讲卫生,民间疾控工作自然堪忧,致使欧洲黑死病大爆发。
随着近现代几次世界性的革命运动,世界人民的认知水平有了长足发展。人们的世界观被刷新,民主意识也顺利觉醒。大部分国家的“君主制”被推翻。
但也有些国家还保留着“君主制”。比如,西班牙、荷兰、日本。甚至还有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
《温莎王朝》这本书的内容,就是在解密英国至今仍存在的“温莎王室”。像许多仍然保留着君主制的国家一样,英国的政权早已不在王室手中。国王的一举一动,必须要受到宪法的制约。君主成为了国家吉祥物一般的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了两个很关键的疑问:
第一、英国的君主制为何至今仍然存在?
第二、今后,王室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吗?
作为专职记者、作家,《温莎王朝》的作者汤姆·利文,撰写过许多有关温莎王室的文章,更著有人物传记《对手—戴安娜王妃和伊丽莎白女王》。这本参考了上百篇文献和专栏报导的《温莎王朝》,一如既往在字里行间体现着汤姆·利文,对英国王室的某些看法、立场或是期望。也许,从这位对英国王室极其熟悉的专业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窥见想要的答案。
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即可一睹这段英国历史的真容,也可以由此产生自己的推测。
接下来,我将按自己的喜好,秉持着个人观点,从三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这本《温莎王朝》。
尴尬下的产物,战争催生而出的王朝
《温莎王朝》的封皮上有一句话:帝国巅峰与至暗时刻。
如果是单指温莎王朝的起落,这句话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拿整个英国历史说事,就有点偏颇了。
从公元前55世纪,英国被凯撒大帝入侵后,至今已经历了无数大风大浪。有过国土沦陷,也一度称霸世界;有过中世纪的黑暗蒙昧,但也发源了工业革命;既有超长待机至今的伊丽莎白二世,也有一年国王都没当满的爱德华八世。
温莎王朝只不过是英国历史的缩影,难谈前无古人,也未必后无来者。它既没有无敌舰队称霸世界时的鼎盛,也倒霉不过查理一世被“咔嚓”后的王权尽失。
从历史事件上来说,温莎王朝算是站上了“巨人的肩膀”,就连工业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它都没有经历。当然了,20世纪初才成立的温莎王朝,也并非全是捡现成。一战、二战两次世界性的浩劫,还是让这个王室饱经风霜。
也正是因为一战,使英国人民产生了空前高涨的反德情绪,英国王室才不得不改称“温莎”。有人可能会问,一战跟王室改名有啥关系呢?
这是个很尴尬的事情,咱们慢慢捋:
首先,全英国都找不出一个能当国王的人,只能到德国“进口”。
1714年,斯图亚特王朝的最后一位女王——安妮女王去世后。英国人尴尬地发现,按照《王位继承法》的规定,排名第1到第51位的继承人,竟然都没有继位的资格。国不可一日无君,这可怎么办呢?
大臣们找来找去,只有来自的德国的“汉诺威大公”乔治·古尔夫符合条件。他被称为“乔治一世”,自此英国进入了“汉诺威王朝”。
尴尬之处在于,这位乔治一世根本不懂英语,当上英王很是不情不愿。而英国人民也不太满意,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这样评价乔治一世:
一个令人乏味的德国农民;做事慢条斯理,行为鲁莽粗俗。
从这个评价就能看出一些问题。没错,英国的汉诺威王朝,实际上是由德国人在统治。当然,这些德国人的血统并不纯正,因为欧洲各国之间王室、贵族联姻早就非常普遍了。就连乔治一世本人,也是作为英、德联姻的后裔,才能获得王位继承权。
其次,一战爆发,王室德国背景成为诟病。
英国伟大的女王维多利亚,也是乔治家族的后裔;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也是德国人;她的大女儿薇奇公主也嫁到了德国,并且生下了威廉二世。
曾几何时,两国还算亲善。在女王病逝时,床边一侧站着她的儿子——之后的英王爱德华七世;另一侧就站着她的外孙威廉二世——德国皇帝。在位长达60年的女王,终于耗尽了最后一丝电量,看到英、德两国都后继有人,离去的也算安然。
这本来是个是圣洁祥和的画面,可是尴尬之处也由此而生。因为威廉二世。他是什么人呢?就是推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那位德国皇帝。
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的婚礼
无疑,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广受英国人民的爱戴。他们也兢兢业业地为国、为民奉献了毕生精力。可是,当战争爆发之后,人们对王室的德国背景就无法容忍了。
最后,皇室被迫改姓。
民众这份怒火就发泄在了继位没几年的乔治五世身上。没办法,谁让威廉二世是你大表哥呢。当时的英国,反德的呼声极高,许多作家笔锋都很犀利。
有人在《泰晤士报》上直言:英国是“从外国进口的皇朝帝国”。
乔治五世不得不作出让步。因为他的另一个表兄——俄国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已经被人民赶下了台;英国本土民众有样学样,罢工事件也愈演愈烈。为了安抚民心,乔治五世在综合了很多意见之后,终于抛弃了老祖宗的姓氏,把家族名称改为“温莎”,并且宣布所有与家族有关系的德国亲戚也都将陆续改名。
为何叫“温莎”呢?书中给了不少理由。捡主要说,大概是因为如下三点:
1、曾经的英王爱德华三世曾被叫做“温莎的爱德华”,他在温莎城堡创立了代表英国最高荣誉的“嘉德勋章”;
2、曾经的国王约翰在温莎城堡签署并颁布了《英国宪章》;
3、被称为“温莎寡妇”的维多利亚女王,也葬在温莎城堡的花园里。
总之,在尴尬之下,在被迫之时,当时的英国王室认为,“温莎”这个名字很完美。
于是,在1917年7月17日。因为英国深陷于战争,“温莎王朝”创立了。
然后,在1918年11月11日。因为王室宣布战争结束,“温莎王室”获得了拥护。
一战胜利,给了这个初生的王朝意外之喜。正如作者汤姆.利文在书中所写:
一夜之间,英国王室再次受到民众的追捧;人们似乎再也不去考虑推翻王权的事情。
可是,温莎王朝自此就高枕无忧了吗?当然不可能,时代发展“折磨”着它,而历史也总在重演。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王室成员总是颇多无奈
探讨温莎王朝的发展历程,有四位君主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他们是维多利亚,乔治五世,乔治六世,伊丽莎白二世。
这两位女王,一对父子,经历惊人地相似。而他们身为王室成员,人生更有着诸多无奈。
首先、我们按女士优先的原则,先来看看两位女王的情况:
近代以来的英国王室,仿佛天生眷顾女性君主。这二位女王不仅在位时间都很长,统治期间也相对顺利。维多利亚没能赶上一战;伊丽莎白二世登基时已度过了二战。
战时英国民众
此外,从亲缘关系来看,两位女王都随了母亲的名字。维多利亚女王的妈妈叫维多利亚;伊丽莎白二世的妈妈也叫伊丽莎白。
她们的丈夫也都是外国人。维多利亚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是德国人;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亲王则是希腊王子。
而从亲子关系上来看,两位女王都差得一塌糊涂。维多利亚女王本人不喜欢孩子,也很讨厌孩子的吵闹,加上有许多公务要处理,鲜少会照顾和陪伴子女。她在日记中对孩子是这么描述的:
“一个特别讨厌的小东西,特别是她光着小屁股的时候,简直让人看着有些恐怖。”
她的后辈伊丽莎白二世,在对待孩子的冷淡程度上,也是不遑多让。查尔斯王子、安妮公主,都是在未满一岁时就被丢给了保姆,丝毫不理会孩子对母爱的渴盼。这导致英国民众萌生了一个观点——查尔斯王子的种种出格举动,都是源于婴幼儿时期缺乏母爱。
针对这一点,《温莎王朝》引用了王室档案保管员欧文·莫斯海德的话:
“汉诺威家族的父母都不太负责任,生小孩就像下鸭蛋一样,管生不管养。”
也许,她们身为王室成员,在地位尊贵的同时,注定也要失去身为普通人的自由和快乐。
比如,如果维多利亚是个普通女人,她大可以不生孩子度过一生。然而,为了王室血脉能够延续,她堪称伟大母亲的典范,一共生育了9个子女。其中,既有之后的爱德华七世,也有生下了德皇威廉二世的薇奇公主;
比如,喜欢诗和远方的伊丽莎白二世,在户外旅行途中得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也是自己成为了女王的消息。她只能结束旅途,然后让自己沉静、优雅地接受了这一现实,并在不久后的登基大典上以完美的形象征服了世界。
大概王室的每位成员早就有了觉悟,需要肩负责任之时,不会也不能推脱。就像《温莎王朝》的作者汤姆.利文所写:
此刻,作为普通人的伊丽莎白公主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则是贵为一国之君的伊丽莎白二世。
女性君王身不由己,男性国王同样颇多无奈。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两位国王。
看起来,乔治五世、乔治六世这对父子非常幸运。本来,两位乔治都只是次子,从继承顺位上来说,是没资格当国王的。
只不过,他们的大哥都不太靠谱。乔治五世的大哥是埃迪王子,他脑子不太灵光,丑闻不断,并且早早就病死了;乔治六世的大哥倒是当了国王,可是他为了爱情,在位不到一年就退位了事。
就这样,两位第二顺位的继承人当上了国王。可实际上,父子俩可以说是温莎王朝目前为止最倒霉的两位国王。因为他们父子二人在位时,分别应付了一战和二战。
乔治六世加冕
但是包括他们自己在内,估计没人能想到。两位乔治在不被看好、没能对战争作出直接影响的情况下,英国在这两次世界大战中竟然都获胜了。他们也因此意外地得到了民众的拥戴。
其实,从个性上来说,二人都不太适合做国王。他们性格腼腆内向英国王室全家福,比起抛头露面的社交活动,更喜欢缺乏情调的田园生活。而且,他们对政治都不太擅长,总是被那些内阁老狐狸摆布。
可是身为一国之君,父子二人都没办法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能硬着头皮面对困难。
乔治五世喜欢集邮,这种自己跟自己玩的爱好,是他最感惬意的娱乐方式。但他不得不频频出现在公众面前,努力做到威严、冷静、富有绅士风度。尽管,他之后会偷偷在日记里诉苦:
“这样的活动简直就是一场可怕的折磨”。
然而,在之后的不断亮相中,他仍会义无反顾地戴上好几斤重的王冠,尽显皇家威仪。
乔治五世喜欢集邮
乔治六世比父亲性格还要内向,而且打小就口吃,更是极度缺乏自信。哥哥骤然退位,使他毫无准备就当上了国王。我们来看看《温莎王朝》形容这位国王第一次亮相的关键词:脸色苍白、身形瘦小,发表继位演说时语气“略显迟缓”。人们对这位底气不足的国王根本无感,在他继位后,甚至懒得去谈论。就此,王室只能自我安慰:平稳过渡,波澜不惊,这是最有利于新国王上台的状态。
在政治斗争中,父子俩几乎都是处于任人宰割的状态。明明贵为国王,可是无权处理国家大事,几乎所有的执政工作,都要交由内阁处理。
乔治五世继位之时,就卷入了议院的政治纷争,还被大臣以推翻王权要胁,极其屈辱地修改了宪法;乔治六世一度无人可用,被逼无奈之下,只能启用被他称为“英国疯狗”的丘吉尔。
总之,英国王室进入温莎时代,已是问题多多、风雨飘摇。虽然,王权每一次都能柳暗花明,磕磕绊绊延续到了今天。但是,内阁、议院才是大权的掌控者,君主对国家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少了。
满足民众要求、求新求变,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我们不妨来看看几位国王的“丰功伟绩”:
一战时,乔治五世满腔热血,为国为民操碎了心。他认为:
“国王的职责就是要带领人民走上战场,并获得胜利”。
由于怀有这样的信念,乔治五世就战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方面提出很多谋划。
他四处奔走,看望伤员、视察工厂、更是御驾亲征,结果,被士兵的呐喊惊吓了坐骑,掉下马背,“光荣”负伤。
然而,只有民众受到鼓舞,挺了这个国王一把。大臣们对国王的热血毫不欢迎。毕竟,他什么都不懂,指手画脚反而影响了正常工作。所以,一战能够胜利,跟乔治五世关系真心不大,他所有应对战争的建议,几乎没有一条被贯彻执行。
二战时,本身就信心不足的乔治六世表现堪称差劲。汤姆·利文毫不留情地在书中表示:
“乔治六世在战争中根本不可能发挥作用:没人指望他起草作战方案,或是发号施令,统率三军。”
那么这位国王做了些什么呢?为开拔的部队饯行;为归来的英雄点赞;为前线的将士打气。这些工作,基本与球队替补席上那些挥毛巾、递饮料的菜鸟所为无异。直到德国人轰炸了白金汉宫,乔治六世坚持在被开了天窗的办公大楼里继续工作,才使这位国王的形象变得高大起来。
伊丽莎白二世登基
伊丽莎白二世的高光时刻,也只是在婚礼和登基之时。战后的皇家婚礼,给民众带来了对未来的憧憬;国际地位每况愈下时的登基,也被人民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厚望。
可是,也就如此了。伊丽莎白二世没有什么太大的成绩,工作也谈不上什么难度。她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工作,不过是授勋、册封。此外,也就只剩下保持微笑了。面对诸多出访、接见工作,女王大人必须保持微笑,以维护王室的仪态。
英国王室的执政现状就是如此,手中没权,也就参与不了建设性、技术性的事务。很难想象,一国之君的主要工作这么乏味。不仅如此,身为国家元首,竟然还要忍受大臣们拍着桌子的斥责,以及百姓们茶余饭后的揶揄。说好的睥睨天下、万民景仰呢?
也许,英国王室还能存在的意义就像汤姆·利文在《温莎王朝》中所写:
她(伊丽莎白二世)更像是祭坛上的贡品英国王室全家福,表面上受人膜拜,实际上也就是人们祈福的工具而已。
说得更直白一点,这就好比现在的各种产品代言人。对一个代言人,维持形象最重要。
英国从前的一位首相劳合●乔治认为:
”国王不需要有多聪明,国王也不应该插手政府的事务。”
这看起来不可思议的论调,却恰恰代表着内阁政府乃至普通民众,对现代王室最直接的要求。
《温莎王朝》有写:
英国早已失去了霸主地位,不再是超级大国。所以,世界在变,王室岂能不变?好在,温莎王朝正在顺应着潮流、适应着角色。毕竟,在“废除王权”呼声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英国王室意识到:再端着,就完了。
如今,查尔斯王子能和卡米拉结婚,已经是进步的表现。实际上,根据英国的《王室婚姻法》,像卡米拉这样离异过的女子是不能嫁入王室的,何况,君主和政府还有否决这段婚姻的权力。要知道,之前的爱德华八世,为了娶离异过的沃利斯为妻,甘愿放弃了王位。
但现在,一切规矩都不再那么繁琐。王室成员可以嫁娶平民子女,重组家庭也能被宽容的接纳。因此,即便娶了卡米拉,查尔斯王子仍有资格继承王位。
王室的亲子关系也有了很大改善,缺少母爱的查尔斯对儿子威廉关爱有加。即便等了皇位60余年,已是垂垂老矣,可查尔斯王子还是表示要继承王位。并不是为了那个位置,只因为他想让儿子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
查尔斯王子全家福
没人会怀疑这是他出于对儿子的爱,因为谁都知道,身为王室成员,特别是一国之君,将会活得多么憋屈和不易。
曾担任大卫王子秘书的托马斯曾说:
人们可以给一个王子留些面子,但是不会纵容一个国王。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英国国王这一位置的尴尬和无奈,却也凸显着承担这个责任之人的勇气与坚定。
在当今世界,英国仍旧存在王室。这个国度自公元前55世纪出现至今,虽历尽风浪,却始终未曾跌出过强国行列。我们不评价君主立宪制的是非优劣,本文也仅是着眼《温莎王朝》这本书籍,试着梳理下历史。
依个人理解,大概就英国人民来说,不管处于什么样的政体下,只要为人民着想,对国家有益,那就会受到拥护。何况,从目前来看,温莎王朝做的还不错,因为他们始终在积极改变,迎合着潮流也满足着民众。
而一部分英国人民的态度或是期待,也许就像《温莎王朝》最后所写的那样:
“体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与时俱进,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