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凯迪
公元7世纪的唐朝与新罗战争之后,新罗与中央王朝的疆域界限基本固定在浿水一带,也就是今天的大同江一线,今天朝鲜首都平壤在当时依旧是唐朝的边境城市。然而,随着唐朝的灭亡,蠢蠢欲动的高丽人又重新露出了獠牙。
图/唐代的新罗与渤海、唐朝分界
越过大同江
公元10世纪初,朝鲜半岛进入所谓的“后三国时代”,北方的弓裔建立所谓的“后高句丽”政权,希望借此提高自己的政治筹码,当时的唐王朝自然对边境之事无暇管控,而与南方朝鲜政权隔江对立的渤海国此时同样面临着耶律阿保机的严重威胁。公元911年左右,弓裔就率军“取平壤及浿西十三镇”,开始将作为缓冲地带存在的大同江流域全部纳入囊中,并向北逐渐推进到萨水(清川江一带)。
图/大同江
王建建立高丽政权之后,始终坚持在北方拓展领地,将平壤升格为西京,并派自己的从弟进行驻守,从半岛南道迁徙大量人民进行实边,巩固拓展了大同江与清川江之间的新占领土,并逐渐向北继续拓展。
公元925年,渤海国灭亡,契丹所置东丹国迁往辽东,鸭绿江以南的渤海故地与遗民成为了高丽的嘴边肥肉,大量渤海国遗民逃入,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渤海国世子大光显于公元934年率众数万来投。高丽王朝趁乱将疆域推进到了今天清川江以北与咸镜南道的永元附近。
朝鲜地图
力抗契丹
在契丹南下中原的时间里,高丽积极做着战争准备,一面积极经营西京(平壤),一面于清川江以北筑德川,长青,安朔等城,同时大力讨伐居住于鸭绿江以南的女真人,蚕食女真故地,到公元10世纪末,高丽人的势力已经逼近鸭绿江边。
图/公元10世纪末的高丽
公元993年10月,契丹的东京留守肖逊宁率领八十万大军侵入高丽北境。强大的契丹军在蓬山郡(今平安北道龟城西南约三十里)战役中突破高丽防线,继续南进,直抵清川江北岸,肖逊宁派使节劝高丽投降,提出所谓的“议和”条件,要求高丽割让西北部领土。
然而高丽大臣陈熙巧言令色高丽,妄言西北地区女真为高句丽故土,坚持抵抗,并最终迫使契丹撤军。随后,高丽立即在今天平安北道地区(鸭绿江与清川江之间)修筑大量城镇,将实际控制线推进到鸭绿江岸边。
随后的1010-1011年,1014-1019年,契丹再次发动了两次入侵高丽王朝的战役,一度攻渡过清川江,占领平壤乃至首都开京,但是由于契丹人善于野战而不谙攻城之道,因此只能大规模杀伤敌人有生力量而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战略拓展,况且契丹人对于高丽的征伐一直是以战争掠夺为主要目的,而并没有对占领地实行切实的领土管理,因而真正取得领土上的扩展。最后,到公元11世纪20年代,高丽人以鸭绿江中下游为界与契丹并立的局面已成定局。
图/契丹皮室军
高丽人充分抓住了早期女真部落的分散特点,并看出了契丹人重视名分的外交思想,因而选择步步蚕食的策略,依靠鸭绿江天险节节抗击契丹人,并适时展现出臣服姿态,使得契丹人逐渐将鸭绿江以南的领土日益视作鸡肋之地高丽,从而最终弃置。
参考文献:1.朝鲜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