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发布了一篇大众车主的文章:
一位大众粉的自白:大众中国4重罪
引起了各路键盘车神的大讨论:精彩评论过百条:缸哥摘要如下:
@中国材料技术网:
严重不同意中间的钢板厚度数据,厚度说怎么测得?记得有个网站去年把车身外边厚度测成1.5mm,真无语!什么是软钢,什么是高强刚你知道是这么分得吗?让汽车材料专家都下岗吧!钢板减薄不能说是简配,任何一个汽车企业现在都计划把钢板减薄,是为了轻量化。我完全不同意一些外行一说减薄就是糊弄消费者。从技术的角度减薄是可行的,车身覆盖件的薄厚实际不会影响整车的安全性,至于防腐也很少会把车身外边腐蚀透的(江淮生锈门的原因不是外边太薄),参阅材料网上的分析钢板外边减薄会对用户体验有影响,就是你用手按外边会感觉外边刚性很差,专业上叫“抗凹性”。抗凹性指标与钢板的屈服强度和厚度平方成正比。那么保持抗凹性不变的情况下,钢板厚度减薄可以通过提高钢板的屈服强度来满足指标!
@1曲东风破
车身覆盖件减薄不会影响整车安全性;但如果是内板减薄,特别是一些纵梁和加强板的减薄会影响安全性。车身强度不能只看钢板厚度,还要看钢板品种及对应的抗拉强度。减薄是为了车身轻量化,但是一般也会采用强度更高的钢板。普通消费者看不出来钢板品种,能看出来的只是厚度。忽略厚度,但是否采用镀锌板对安全性就有很大的影响,这直接影响到整车防腐性。而且有电镀锌和热镀锌之分,价钱都是不一样的。外板采用非镀锌板完全是为降成本考虑,所降的成本也比减薄0.1mm带来的效益多得多。
车立方的鸡蛋 12月25日 04:06
既然有把柄就说明做的不够好。做人不厚道就该被抓出来数落一顿。我们总是希望消费者买到更物美价廉的商品,享受更好的售后服务保障,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善待。消费者一旦淘了钱就处于弱势,但并不代表就应该弱势下去。抹黑也好赚眼球也罢,只要有事实,就该拿来说,而且要大声说。
陈红志PXY 12月25日 00:16
我是日系粉,不是大众黑,我从不说大众不好。但是我会说大众不值那个钱。真搞不懂1.6AT要卖到16W落地是什么鸟东西。21世纪了还用这种鸟发动机。大众,在全球,特别是价格比较透明的北美市场,基本上都比同级别的日系便宜。再说说DSG吧,一个愿挨一个愿挨,市场决定了大众现在的话语权定价权。没办法。
童济仁 12月24日 23:58
大众预计今年在中国市场销售近300万辆VW品牌、奥迪品牌和斯柯达等品牌的产品,大约可以占到国内乘用车市场18%的市场份额。如果简单地用这所谓的“四宗罪”来否定大众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并抹黑其前景。在汽车从业者眼中,这类文章有些过于无聊,除了短暂的博眼球之外,毫无意义。
有机生活-金香御 12月24日 23:27
大众迟早在中国会反省//
@封士明: 这种喜闻乐见的帖一定要转!我坚持认为大众的销量会因口碑恶化遭受重创。/
@MR金刚葫芦娃: 大众就几款明星产品,加一堆歪瓜裂枣,然后就使劲忽悠//
@周丽君12: 很过分!
这里是海 12月24日 18:55
德?的车是好的,但你腰里的钱没那么多。而且我们的路限速还是很厉害的。如果要把速度限制在20公里/小时以下,那买部自行车骑都不比宝马差。
GoodYear2018 12月24日 18:42
在德国是质量竞争,德国人喜欢买质量好的东西,在中国是价格竞争,中国人喜欢买便宜的。
干掉墨鱼 12月24日 17:47
日本是世仇、美国是对手、法国人太懒、韩国造车历史不够悠久,德国呢?日耳曼人勤劳缜密,跟中国又没有仇,再加上最早扎根中国市场,培育了中国人的汽车观念,完美!于是德国车成立中国亿万崇洋媚外的车主独一无二的神龛,高高在上的供着,中德友谊之歌响彻神州大地。
南越野夫 12月24日 17:08
大众就是厉害,不服不行。专治各种不服。
你怎么看?告诉缸哥吧!
正方发言:来自飞灵汽车网 德国制造的5个牛逼之处!
德国制造的口碑是建立在一个非常有意思而且关键的观点上:不相信人。德国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人都会犯错,都会有误差,特别是在生产环节,这些人引入的负面影响经过流水线的每个环节逐级放大,必然会最终影响产品的品质。因此整个产品的生产工程中,人的因素越多,最终产品出问题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德国人提高品质的思路非常直接,就是在生产环节要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人的天然影响降低到最小,把每件事情都分解成机器(或者人像机器一样动作)能简单执行的。换句话说,就是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只要机器能做的,在成本合理的范围内,就坚决不让人做。
很多朋友讲过很多精彩的点,包括工业设计、民族性格等等、研发投入等等,我就不浪费时间了,但是可以重点讲讲制造本身:
流程化
下图是大众汽车1969年的生产流水线,自动化程度比现今国内很多车厂的自动化程度都高。生产流程化的核心目的就是把生产过程切分成非常细小的片段,每个片段都遵循严格的顺序加工,片段之间用自动化的传动装置连接起来,每个片段简单到不需要人工操作的时候,就被机器取代了。另一个行业的例子,说起软件公司,大家都记得微软之类的美国公司,但是做流程软件最成功的却是德国的SAP,他们把企业(甚至非生产型组织)内部所有流程都固化到软件里面,把企业里面每个人都通过软件固化到一个功能,最后完成了企业的可靠高效运作,这就是流程化的威力。(我想企业里面用过SAP的ERP系统的人,特别是财务采购之类的肯定特别熟悉)
可测量
比如下图是Carl Zeiss在1973年推出的三维测量仪器,精度0.5微米,给精细工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能优异的各种测量仪器仪表也是德国人造的比较好。他们希望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精确测量到产品和生产线的各种问题并及时纠正。通过这些测量手段,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引入了大量的反馈回路来保证生产的产品品质波动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这是保证产品品质的重要前提。另一个大家熟悉的行业的例子,德国人的厨房比咱们中学生的化学实验室设备还要多,所有食材都是要用精确测量的,当然,所有加工时间和关键环节的加工温度也是需要精确测量的。
自动化
自动化就是把人类不擅长做的重复易错的交给机器人。比如下面就是德国著名的Fraunhofer Institute工业服务部心目中的未来工厂的照片。有什么特点:工厂完全是机器自己在生产,而人的作用被形象化为两种:一是做生产规划,下达生产指令;二是给机器打下手帮助保持生产线高效可靠运转。(顺便吐槽一句,看完这张图每个人都应该明白为什么中国工人收入这么少了吧?)
职业化
德国的职业教育已经有别的知友提到了。我就举个身边的例子,前几天遇到一个德国的老工程师,没有什么学历,从德国的职业教育学校FH毕业后就在机械工程师岗位上干了三十多年,德国所有核电站的蒸汽轮机都是他负责安装调试的。在部门里面非常受尊重。我不知中国现在有几个工程师有这样的机会和志向做到这种程度。(下图核电厂蒸汽轮机的大小可以从旁边梯子得到直观的对比)这种知识经验的积累对于可靠的生产和工程质量事关重要。
工具化
大家都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德国人喜欢工具,几乎可以说做每件事情都有专门的工具。第一次去一个德国朋友家做客就惊呆了,自认为比较喜欢捣鼓,在家满满一抽屉工具已经很专业了,和德国同事一比较就是一个乞丐。他家的工具挂满了地下室整整一面墙。螺丝刀就有几十把,修车的扳手就比我所有工具还要多得多。可惜当时没有拍照,下面借用因特网上的照片给点感觉吧(这比我朋友的要少得多,但是感觉是一样的)。
反观国内,只要自家装修过的人,都遇到过工人马马虎虎随便找来几块破木头搭破梯子凑合的例子吧?讲了德国制造那么多,说实在的,我觉得德国制造也有其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的制造业并不适合制造快速消费和变化的产品,目前这个领域都很难想起德国还有什么响亮的品牌了。一个生动案例就是有西门子的手机,幸亏早两年卖掉了,否则恐怕会比诺基亚死得更难看吧。家电和快速消费的电子产品似乎还是东亚制造的更优秀一些,特别是日本。
===飞灵汽车<---汽车人内参===
【简介】公众微信号feelingcar(官网:www.FeelingCar.com)是国内一群汽车工程师联手打造的优质内容平台,汽车人内参。
【愿景】以八卦的视角解读汽车行业种种现象,以专业的高度探讨汽车技术趋势,以娱乐的心态释放圈内各种吐槽,以精准的定位传播汽车行业优质猎头招聘信息。让我们一起来见证中国汽车人的风雨兼程!
FeelingCar已获得诸多车企和零部件公司中高层、各类汽车工程师和读者朋友的喜爱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