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花沙拉
大量真实案例表明,汽车媒体人跳槽到汽车厂商,往往呈现出大致相同的脉络走向,比如,多集中于公关、市场、营销领域。最有趣的是,他们往往来自于以下几种派别:
1、新华社派:
不知道现在活跃在各行各业的多少杰出人才来自于新华社??这家中国最大的通讯社,在新媒体风行的今天,它仍然以根红苗正的纯正血统引领着中国新闻业。从这里走向汽车公司的人才也不少,比如曾经派驻到阿尔巴尼亚的新华社记者王建辉,现任长安福特汽车公关总监;曾任新华社驻加拿大记者的宁述勇,现任沃尔沃汽车公关总监,这里八卦一下,在当时吉利收购沃尔沃时期曾频频发声的另一位公关发言人袁小林,是中国驻加拿大使馆人员,不知道李书福为何对“加拿大”这么情有独钟。
2、财经报系派:
财经报纸一般以深度报道见长,更容易获得汽车厂商高层的关注。由财经报纸出身闯入汽车厂商的媒体人现在多居关键职位。董明,多年前他便从《华夏时报》以财经记者的身份空降长城汽车,官至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他的另一位同事??长城汽车品牌总监徐骋志同样来自于媒体。还有个鲜明的例子是广汽吉奥品牌总监、销售副总曾业辉,曾是《中国经济时报》主编,他通过珠峰上市、环塔拉力赛、七天无理由退车等极富创新精神的品牌活动令广汽吉奥在近两年知名度及品牌力大幅提升。近两年则有原《第一财经日报》刘霞加盟东风标致公关部,及其在《第一财经日报》的同事丁彬加盟广汽丰田做品牌工作。
3、China Daily派:
从China Daily(即《中国日报》)转向厂商,有个不得不提的著名人物便是毛京波,虽然她从China Daily离开后先是转战罗德而后才来到奔驰,但是早期China Daily为她提供的视野和语言环境,一定是她今日成就的关键,毛京波现任奔驰北方大区总经理,曾为奔驰在华品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另一个有些低调的China Daily派是现任宝马中国企业事务总监焦晓阳,很多人不知道,曾任史登科秘书的他,也具有与毛京波相似的背景。
4、都市报派
从这个阵营中跳到厂商的媒体人相对量多,这也与在都市报工作与厂商的多触角多层面接触相关。现在吉利品牌部任职的陈放鸣曾为浙江某报纸记者;现任华晨汽车公关负责人苏庆菊,当年曾是辽宁某日报的优秀记者;现任上海通用公关经理刘葳漪,曾是《北京晨报》记者,她的同事宫广军,曾是《国际金融报》记者;往前追溯五六年前还有原《新京报》汽车记者吕惠敏加盟北京奔驰,但是吕在汽车公司工作仅一两年后便重新回归到媒体,现任职易车,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表明了媒体人去汽车公司可能面对的一些挑战;六七年前还有《京华时报》某记者(名字实在记不起来了)跳到了北京现代公关部工作。
共同特点:
1、多集中于公关、市场、营销领域:从上述大量实例可以看到,媒体人由于自身专业和经验所致,跳槽到汽车公司后,多从事公关、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工作,相当于从乙方到甲方的转换,在转换过程中,调整状态甚为重要,媒体人的工作自由浪漫,汽车公司则有相对严格的制度与流程。
2、平面媒体转型者居多:从上述四大派别可以看出,能够跳槽到汽车公司的媒体人,多是来自于平面媒体。这也与平媒记者平时与厂商有较多接触尤其是私人接触有较大关系。不过偶有例外,便是现任菲亚特中国公关总监丁晔,她曾是央视记者。
3、多从事基层或中层工作:媒体人的转型并不容易。有个经典的例子,汽车界的老人们想必都记得,十年前,孙勇曾以一位汽车记者的身份加盟奇瑞任销售老总,半年后便黯然离职。当年对其中原因猜测的文章很多。但是,总的来说,这个转型并不容易。孙勇如今兜了一圈后最终回归媒体,现任《中国汽车报》副总编辑。
深度分析:
深喉认为,从汽车媒体人到汽车公关人,这条道路对到了一定瓶颈、需要职业晋升空间的媒体人来说,是非常好的选择。但是,依个人资质和性格不同,这条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得顺畅。
古花沙拉在寻访中听得一句话与诸位共勉:“媒体人跳槽到汽车公司后,水土不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点书生气,但汽车公司是一个更大的江湖。”
先说说为何会水土不服?
由于媒体人跳槽多集中于汽车厂商的公关、市场、营销岗位,但这部分工作除了一些百年品牌相对重视,并且舍得投入人员和费用,现在,对二三流品牌、自主品牌来说,研发技术人员、质量把控人员在企业内部要更受重视。
还有汽车厂商内部最复杂的“空降派和本土派关系”,媒体人必然是“空降”到汽车企业,与那些在企业成立之初就陪大BOSS打天下的“本土”同事相比,他们最大的劣势在于根基不稳。
再有一个关键方面,是媒体的评价体系和企业的评价体系完全不同。前者的考核较为单一,主要是稿子质量、业务水平,但是企业的评价体系更为立体和多面。
此外,公关、市场、营销属于企业内部较为敏感的部门,涉及到费用,涉及到企业内部斗争、派系之争。例如,有些汽车公司的构架是集团层面有公关部,销售公司也有人负责公关,难免会发生非意识形态的冲突。
再说说从媒体人转身成为厂商公关人,他们有哪些优势?
他们熟悉甲方与乙方,熟悉媒体,熟悉传播,知道新闻的焦点在哪里,这些人和中国未来能否建立起权威的媒体评价体系息息相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进去厂商就能够全面掌控,这些人也在摸索,汽车业本身也在摸索。
本文共搜集名单17位,但是,还有很多曾经进入江湖又退出江湖的媒体前辈们,潜伏得很深,这里就不再深挖了。恐有疏漏或者谬误,还恳请您补充和勘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