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阻系数即汽车前行时受到的空气阻力的大小,以风阻系数来衡量,风阻系数越小说明汽车的空气动力学设计越好。时下,风阻系数已经成为衡量汽车设计水平的必需标准。君不见那些高档点的新车上市,总要宣传一下自己的风阻系数有多低。各种跑车品牌更是把低风阻系数当作关键卖点。
然而,如今风阻系数却在扮演一个负面角色,正在扼杀充满创意的汽车设计。它让汽车设计一步步同质化,都成了千篇一律的几何方块,戴上了简单一致的枯燥面具。
参观过老爷车博物馆的人都有这种印象:一辆辆老爷车摆在那里,轮彀曲线饱满,车腰设计修长,顶篷盖板美观,挡风车窗典雅。那仿佛不是一辆车,而是一位涵养极深的绅士站在那里,散发着艺术气息和设计品位。可到了1960年代后,汽车突然变成了整齐划一、千篇一律的楔形方块,如同麦当劳的汉堡,毫无个性和美感可言。
汽车刚发明时,人们对风阻系数的追求几近于零。设计师的思维不受约束,大胆奔放,追求唯美。那时候,备胎可以放在车尾,可以放在车门,可以放在前轮彀斜上方,甚至可以放在发动机罩上,无论放在那里,都有一种设计的协调之美,展现出当时人们的艺术审美和生活品位。可如今,哪个品牌敢这么做呢?
差别更大的是整体造型。那时的老爷车曲线丰满、设计大胆,每个时代的老爷车都有独树一帜的设计,令人过目难忘。现在的汽车受风阻系数束缚,变成了类似的楔形方块。各品牌为了互相区别,只好在头灯、格栅、腰线、拐角处作些细微的改动,但整体看上去总像一个模子塑出来的,同质化严重,看多了有作呕之感。
雪铁龙品牌在设计领域算是非常大胆的了,但它的后续车型也“走向大同”。其第一代TYPEA车型,第二代B型车、第三代2CV车、第四代DS车都有大胆独创的造型,但此后的车型也“紧跟世界潮流”,缺少视觉冲击力了。雪铁龙尚且如此,其他品牌可想而知。
个人认为,追求低风阻系数是必要的,但不是汽车设计的死指标。在一些追求速度的车型上,为降低风阻系数牺牲部分设计是可以的,但大众消费产品并不一定追求高速度。目前,国内高速路限速120公里/小时,设计时速太快毫无用处;时速超过120公里,汽车的油耗会陡然上升,背离了低风阻系数的本义;时速超过120公里行驶还会增加车祸几率,被扣分罚款。
更可笑的是,有的品牌为了迎合消费者盲目追求高速车的心理,明明该车最高时速只有140公里,却装上一个具有220公里时速刻度的仪表盘。最高时速只有140公里,却宣称达到180公里。这与追求低风阻系数的心理如出一辙。
我很赞同这样一个理念:汽车科技应该是实用的,人性化的,应该以提升人类生活舒适度为核心。如果不能提升消费者舒适度,或者消费者不需要,那么,盲目堆砌高科技配置不但无用,反而增加了消费者成本,甚至增加了社会成本。低风阻系数就是这样的高科技配置。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最高时速120公里足够使用。这一点老爷车完全能做到,比如上世纪40、50年代的雪铁龙2CV老爷车,凭借老式发动机、变速箱和悬挂,当时最高时速已经达到110公里。如果采用今天的动力总成和悬架技术,最高时速达到140公里不是难事。如果担心老爷车风阻太高增加油耗,设计师可以把其造型微调一下,达到与越野车一样的风阻水平,也不困难。
可以说,风阻系数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设计师的手脚,禁锢了他们的思维。导致现在的汽车都是一个面孔,最终也影响了消费者的审美和选择权。在高速导致车祸频发、汽车设计审美疲劳的背景下,是时候向风阻系数说不了,是时候打碎设计师大脑里的锁链了。
那么,问题来了。你愿意要一辆最高时速140公里的老爷车呢,还是一辆标榜最高时速220公里、实际时速140公里的今天的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