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15之前,业内就充满了媒体、企业、消费者之间利益交织的博弈。对媒体来说,3?15是个狂欢节,报道哪个、不报道哪个仿佛大权在握。对企业来说,3?15是个鬼门关,总要破费大量资金,派出大批公关人员,来扑灭各种不利报道。
对消费者而言,3?15仿佛也是替他们说话的节日。长时间辛苦维权、毫无结果后,消费者总希望在3?15期间,有媒体能给自己出出气,顺便讨回公道。
当媒体、厂家、消费者都空前关注3?15这一天时,因为舆论的影响,某些久拖不决的维权案件总能得到解决。在压力面前,厂家会痛下狠手,采取召回、提供赔偿的手段,补偿消费者。
3?15之后,消费者的维权路就平坦了吗?看看每年3?15群情激愤的样子,就知道之前这一年,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案件仍然居高不下,没有妥善解决的案件仍有一大堆,实在没办法,只好攒到3?15来解决。
这充分说明,国内缺少完善的维权法律体系、执行有效的维权部门、程序清晰的维权路径,更说明制度化、程序化的维权环境仍是空白。
道理显而易见,消费者维权本来是执法部门的事情,但都攒到3?15这一天,期望某家媒体报道来解决,本身就是不正常的事情。再说,短短几天时间,寥寥几家媒体的报道,并且报道仅集中在部分领域和部分案例,远不足以解决消费者的所有维权问题。
没见国外有哪个媒体在同一天集中报道各种维权案例。他们有正常的维权程序和途径,有严格的维权法律体系。产品质量出了问题,消费者按程序办事就够了,最多是媒体跟进报道。
我们则是另一副样子,质检部门加强了召回管理,依然有品牌面对问题车不愿召回。国家出台了汽车三包规定,依然有品牌迟迟不贯彻。最后消费者只能找媒体,攒到3?15这天集中爆发了。
面对3?15期间消费者的汹涌怒潮,很多厂家不是想着平息消费者怒火,而是想着走捷径。结果3?15之后,消费者依然是高兴的少,失望的多。
在中国,3?15的狂欢是法律体系不健全、执法不严格、维权途径不完善的体现。等哪天人们对3?15不敏感了,国内的维权环境也就成熟了。
每年3?15之前,业内就充满了媒体、企业、消费者之间利益交织的博弈。对媒体来说,3?15是个狂欢节,报道哪个、不报道哪个仿佛大权在握。对企业来说,3?15是个鬼门关,总要破费大量资金,派出大批公关人员,来扑灭各种不利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