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清楚“绿豆”电动车一事最初是从谁那儿爆出来的,但这么不靠谱的消息竟然越传越真,实在是令我感到汗颜。我的看法是,小米电动车是根本不可能的,各位不要继续意淫下去了。从生态链的角度说,小米推出一台能联网的自行车还挺靠谱的。那些期待小米做出中国版Tesla的人,看来不太了解“造车”是个什么概念。
Tesla是怎么做起来的,小米能照葫芦画瓢吗?
粉丝们呼吁小米造电动车,主要是出于“小米善于制造廉价产品”这一印象。比如传说中的“绿豆”EV,就是专为北漂一族设计的,显然会很便宜。不过,小米的手机、电视以及电视盒等产品,之所以十分“廉价”,是因为这些消费电子产品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条,确实能够把成本压低。EV呢?现在全世界都无法解决成本问题。即便Tesla,也得从豪华EV这个层面切入。所以,期待小米做“廉价”EV是行不通的。
1)基础。Tesla的动力系统,最早发源于一家叫做AC Propulsion的公司。其历史细节在此不做深究,但要明确的是:Tesla并不是从零开始的,创始之初已经有EV的核心技术基础。
2)合作。Tesla的第一款车型Roadster使用的是莲花Elise的底盘,而不是自己研发。所以,与传统车厂的合作,让Tesla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推出自己的产品。从今天的眼光看,Roadster其实就是电动版的Elise而已。
3)融资。梳理一下,Tesla的A轮融资由Elon Musk领投,750万美元;B轮还是由Elon Musk领投,1300万美元;C轮融资由Elon Musk与Technology Partners联合领投,4000万美元;D轮融资4500万美元。至此,Tesla创业阶段的私人投资已经超过了1.05亿美元。此外,戴姆勒与丰田还先后分别为Tesla注资5000万美元。但这些钱是远远不够Tesla烧的。真正的金主是美国能源部:2009年为Tesla提供了4.65亿美元的联邦贷款。也正是在这个时间点上,Tesla展出了下一代车型Model S,第一台从零设计的EV(而不是基于燃油汽车的架构)。
上述三点是最核心的。其实还有一点,或许并不是决定性的,但绝对是Tesla成长至今的一个关键因素:Elon Musk。他是一个有理工背景的疯狂投资人,不仅追求技术的极致,还善于营销与游说,这也是为什么媒体爱拿Elon Musk跟乔布斯相比。这一点上,小米是不能比的。因为在Tesla,Elon Musk亲自担任首席架构师,而雷军呢?不知道他对汽车了解多少。
所以,Tesla的出现,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而目前看来,这些条件小米均不具备,相差甚远。
为什么说小米做自行车很靠谱?
现在,小米在移动OS方面已经比较成熟,比如MIUI、MIUI TV。如果给自行车也配一块屏幕,小米可以为其植入一个定制化的MIUI系统。比如,自行车的屏幕可以与手机蓝牙连接,当有电话带进来时,直接点击自行车的屏幕即可接通,甚至视频对话。
所以,我给小米的“智能自行车”提出几项期待:
1)配备一块屏幕,具备导航、监测(如胎压)、通信、手机互联等功能;最好再配备一块HUD屏幕显示时速、方向以及位置;
2)具备GPS定位功能,不拍丢车;为了进一步增强防盗措施,配备指纹识别;
3)采用CFRP材料制作车架;极致轻量化;
4)记录行驶轨迹,并具备社交功能,比如就近的“骑友”有哪些;
5)价格不超过2000元人民币。
这样一来,小米完全可以找一家自行车品牌合作。且不说EV,我认为智能自行车才是北漂一族真正需要的代步工具:买得起、环保、健康以及智能化。至于要不要推出电动自行车呢?那还是去坐地铁吧。
小米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它不会涉足整车制造
对,小米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打造一个消费电子产品的“京东”。以小米自己的生态链为核心,在这个小米电商平台上,产品已经从手机拓展到了电视,然后是路由器、电视盒、耳机、移动电源、电子书甚至游戏。而且这些产品,不仅有小米自己的,还有第三方品牌。
这些产品中,有些是标准的盈利点,比如手机;有些则是立品牌的工具,比如小米电视;而还有一些,则是利润的保证,比如移动电源、手机壳以及其他配件、耗材。这个生态链中,我没有看到EV存在的价值在哪里?这个烧钱比烧纸还快的产业,如果小米一旦涉猎,将陷入一个泥潭。要知道,Tesla是在成立10年后才真正实现盈利。
不过,这并不代表小米不会涉足汽车领域。整车制造玩不起,做做车载系统、车载通讯模块还是挺好的。我认为,小米涉足汽车领域,可以从汽车后市场的车载通讯开始做起,比如搭载MIUI系统的车机,甚至可以效仿苹果推出Car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