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撇通用吞道奇 克莱斯勒入围“美国三大”
上回说到,杜兰特被迫离开之后,通用汽车在杜邦和斯隆的领导下开始苦练内功,经过控制生产、降低库存、规范采购以及现金交易等一系列动作,终于安然度过危机。到1928年,通用终于击败垄断美国车市20多年的福特汽车,成为美国产销量最大的汽车公司,同时也成为全球产销量最大的汽车公司,雄霸美国三大车企“一哥”位置一直到2008年。
前面我们介绍过,通用的最大竞争对手是福特,但其实它还有一个强有力对手???克莱斯勒。它和通用的渊源很深,却走了一条和通用迥然不同的发展之路。
加盟通用 沃尔特?克莱斯勒完成自创门户原始积累
克莱斯勒创始人沃尔特?克莱斯勒自幼对于机械制作、研发有着特殊的天赋和兴趣,17岁时他就自制了一部28英寸的火车头。数年后,他加入芝加哥火车头公司,很快成为公司技术骨干,但这时他又嫌火车技术过于成熟,难有突破,虽然当时他的年薪已高达12000美元,但还是果断地放弃了这份优差,他把目光瞄准了充满竞争性的汽车行业。33岁时,他自己买了一辆汽车,全部拆开进行研究。
1910年,36岁的克莱斯勒被通用汽车公司录取,进入别克事业部任车间经理,年薪只有6000美元,但他并不在意,一头扎入生产技术的改进,使车间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生产一辆车的时间由原来的四天缩减至两天。为表彰他的功劳,并让他安心为通用效力,克莱斯勒被提升别克总经理,年薪加到2.5万美元,1915年他的年薪又翻倍。但这时克莱斯勒却产生了离开通用自创门户的念头,因为他觉得汽车行业前景非常乐观,凭借自己的技术完全可以开创一片新天地。他递交了辞职信。
这时,正好杜兰特重新夺回通用的控制权,迫切需要挽留像克莱斯勒这样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的人才,于是他提拔克莱斯勒担任通用第一副总经理,分管汽车生产,同时兼别克事业部总裁,年薪增至50万美元。高薪面前,克莱斯勒收回辞呈,不过提出杜兰特不能干涉他对别克的管理(详见第11回)。杜兰特一开始满口答应,但当他觉得已真正掌控大局时,又出尔反尔,把当初的允诺当作笑谈。克莱斯勒这才坚定离开的决心。1920年,已是百万富翁的克莱斯勒辞职回家,杜兰特以回购他手中股票的形式,给了他1000万美元。这个正好成为克莱斯勒另起炉灶的启动资金。
买壳上市 马克斯威尔汽车重组变身克莱斯勒汽车
也许正因为有这笔庞大的资金,克莱斯勒选择了“买壳上市”,壳就是马克斯威尔汽车。马克斯威尔是一名机械工人,早在1893年,他就在印第安纳州制造了他的第一辆汽车,他看到底特律的汽车工业发展最旺盛,于是开着这辆车来到这个汽车城,他与不少投资伙伴合办了汽车公司,其中一个合作伙伴就是前面提到的布里斯科,成立的公司名就叫“马克斯威尔???布里斯科汽车”。1908年,就是布里斯科极力建议杜兰特联手银行家推进美国汽车厂“合纵联横”,成立一个汽车托拉斯。可是杜兰特并不看重马克斯威尔-布里斯科汽车,他想得到的是福特汽车和奥兹莫比尔汽车。而亨利?福特虽处险境,却并不想轻易放弃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他提出要现金交易,而杜兰特办不到,这个企图垄断美国汽车市场的计划就此结束。
布里斯科并没放弃,1910年,马克斯威尔???布里斯科汽车与哥伦比亚汽车公司合并,成立“美国汽车公司”。哥伦比亚汽车的产品较为笨重,并没有什么竞争力,布里斯科为何选择它呢?原来,哥伦比亚汽车背后有一些富翁在支持,合并后,布里斯科马上获得3000万美元的投资,这是杜兰特建立通用汽车时筹得款项的三倍。
当然,资金充裕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两年后,美国汽车公司一度倒闭,直到有一个投资者买下,算是将它挽救过来。这个投资者不但将布里斯科赶出公司,同时也将公司名改回马克斯威尔。但这样仍无济于事,数年后,因为产品质量不过关,这个公司又濒临破产。这时,克莱斯勒辞职回家,马克斯威尔的股东立刻像见到救星一样把他请到了公司。在他的带领下,马克斯威尔推出一款新产品,获得市场认可。克莱斯勒在公司内部很快树立了威信,他暗中发力,密谋接管公司。
恰巧,马克斯威尔公司刚有点起色,内部斗争又开始轰轰烈烈地搞起来。马克斯威尔和另一股东查尔斯都在内部拉帮结派,各立山头,争夺控制权。最终,双方闹上法庭,马克斯威尔收购了查尔斯的股票。
趁马克斯威尔和查尔斯“两虎相争”,克莱斯勒加快了收拾残局的步伐。他先是将新开发的一款轿车取名叫克莱斯勒六号,随后又借这款车吸引了一位银行家投入500万美元的开发资金。
1924年,采用高压缩比发动机的克莱斯勒六号投产,刚推出就大受欢迎,第一年就销出三万多台。趁公司要快速扩张的机会,克莱斯勒买断了马克斯威尔的股份,并将公司重组。第二年,在这个公司基础上,他宣布正式成立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自任总裁。
才成立时,克莱斯勒的销量在美国排名27位,但等1926年克莱斯勒四号、亨利五号先后推出后,排名升至全美第四。1928年,克莱斯勒用股票交换方式买下销量排名全美第三的道奇兄弟公司及普利茅斯公司,实力大增。第二年,其销量排名就升至全美第三,1933年更是超过福特,跃居第二。
显然,克莱斯勒之所以能杀进美国车企三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吞并了道奇。而道奇之所以要投靠克莱斯勒,其实全拜亨利?福特所赐。
事出有因 亨利?福特停止公司分红惹争议
前面讲到,自从福特推出T型车以后,就走上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T型车不仅成为市场上最主流的车型,同时也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文化符号,深入美国的各个角落。1914年,亨利?福特趁热打铁,推出一个相当冒险的营销计划,他提出“假如在随后的12个月内售出三十万台车,那么每位在此期间购车的车主都可以获得50美元的退款。”这个看似玩笑的对赌协议后来真的执行了。当销量达到30.8万辆时,福特公司开出了150万美元的支票,每个购车者收到了50美元,其中包括总统威尔逊,他也买了一台T型车。
亨利?福特的这个与用户分享成功的计划获得了消费者的赞许,却引起了股东们的严重不满。同时,股东们对他在1917年提出的生产TT型车和FORDSON拖拉机的计划深表担忧,因为他们并不想看到企业快速扩张,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分红。由于股东的反对,亨利?福特不得已和儿子艾塞尔合办了另外一家公司,专门生产FORDSON拖拉机。接着,亨利?福特又和股东发生严重分歧,他看到老工厂已经无法满足生产需要,于是决定选址建设一个新的工厂,按照他的设想,这个工厂不仅生产汽车,还可以提供制造汽车所需要的全部零部件。为此,他选址在一个大型铁矿和煤矿之间,也有很好的交通运输设施。为了建设好这个新型工厂,亨利?福特决定公司停止分红,并称“合理的效益是应该有的,然而不可能太多”。这引起其他股东的强烈反对,这时亨利?福特已经拥有58.5%的股份,在董事会有绝对控制权。公司内部无法解决争端,于是股东们走上法庭,要求亨利?福特提供合理的分红。
暗斗明争 道奇兄弟官司胜诉刺激福特控股公司
向法院提起诉讼的主谋是道奇兄弟:约翰和霍瑞斯。他们提出要分红其实有自己的目的。哥哥约翰?道奇生于1864年,比弟弟霍瑞斯?道奇大四岁。1897年,霍瑞斯发明了防尘轴承,兄弟俩决定在底特律生产装配这种轴承的自行车,他们在一个加拿大商人的资助下成立了一个自行车公司。后来,这个公司被收购,兄弟俩获得7500美元的现金并保留防尘轴承的专利权。他们利用这笔资金开办了一个机械商店,主要销售自己生产的变速箱。1903年,亨利?福特向他们订购了650套底盘和发动机,最后却不能按时付清货款。付不起钱的亨利?福特只好以福特汽车10%的股份还债。于是,兄弟俩就成为了福特的股东,以后专门为福特提供底盘和发动机,约翰还成为副总裁。这种合作坚持了数年,随着实力的增长,亨利?福特不再想在底盘、发动机方面受制于人,开始投入精力自己研发生产。道奇兄弟看到了福特要摆脱对他们的依赖,也明白这是不可阻挡的。于是1913年,兄弟俩离开福特成立了道奇汽车公司。
成立自己的汽车公司之后,道奇兄弟迫切需要资金发展生产,理所当然希望福特汽车多发一点红利。这一点,亨利?福特也心知肚明,他当然不希望道奇兄弟利用从福特获得的红利,最后却发展成福特的一个对手。
暗斗变成了明争。道奇兄弟联合其他几个股东把大股东亨利?福特告到法院,结果法院判定道奇兄弟胜诉,福特被强制支付1900万美元的积存红利给股东。这个判决让亨利?福特非常恼火,他决心要百分百控制公司。于是他耍起了手腕,在一次股东会上他宣布刚刚25岁的艾塞尔将继任总裁,而他要退出公司生产一种比T型车更便宜的车型。这个决定吓坏了在场的股东,他们都表示愿意出售手中的股票。
这些股票总值1.06亿美元,亨利?福特并没有这么多现金,他该怎么办呢?卖个关子,请看下回分解。
本回结语:
毫无疑问,在美国三大车企中,克莱斯勒实力最弱。这不仅仅表现在它的销量、资产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发展模式,比如品牌聚合,它不如通用博大;比生产理念,它不如福特先进。在这两个巨人的夹缝中,克莱斯勒选择了走个性化之路,最终也取得成功。这点还是值得赞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