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童言戏语命名奥迪 四企联手遭遇重创
上回提到,福特汽车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因为老亨利?福特专断独行,实际上已进入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为何这一时期福特没有陷入破产?一个客观的原因就是二战。1942年,美国三大汽车厂转为军工厂,总共为美军提供了占总量25%的军备。其中单通用一家就生产了1/4的坦克和装甲车,1/2的子弹、步枪及2/3的军车。战后,饱经战火折磨的人们开始享受生活,汽车市场迅速回暖,又给汽车企业以全新的发展机会。
不过,这只是对战胜国而言,至于战败国的汽车企业却是另一番景象,它们不得不在废墟上寻找重生的机会,如德国的奥迪和大众。
追溯前缘 铁匠创下霍希汽车却遭弃
先来说奥迪。奥迪的品牌历史相当悠久,发展历程也相当曲折。对奥迪品牌诞生贡献最大的人是一个叫奥古斯特?霍希的铁匠,1868年出生。他年轻时受奥托、戴姆勒、卡尔?本茨等发明家的影响,对汽车制造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他有制造机械的经验,又好学上进,不到30岁就在奔驰公司担任车辆制造部经理。担任3年经理后,他提出辞职,决心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汽车品牌。1899年,他在科隆创办了以自己姓名命名的汽车公司。他当时高调宣布:决心在任何情况下都只生产大型、大马力、高质量的豪华汽车!3年后,他把公司迁移到当时工商业最为活跃的萨克森州,先后推出了2缸和4缸新车,渐渐获得了较大知名度。在这里,霍希发明了整体铸造缸体技术,为汽车发动机小型化和燃烧率提升打下了基础。
可是,如同其他发明家一样,在企业开始壮大的时候,他和公司主要的投资者发生了矛盾。后者注重的是投资回报,而不是技术实力的提升。1909年,经历了一次发动机试验的失败后,他和公司其他股东的矛盾终于变得不可调和了,双方发生了激烈争吵。一气之下,霍希离开了公司,公司董事会仅仅给他2万马克作为补偿。同时,他们还以最快的速度注册了与霍希相关的20多种商标,以防止他通过法律途径夺回公司。后来,他们又请霍希的徒弟佐勒担任设计主管,填补了霍希留下的空缺,延续了其研发思路。
重头再来 新创奥迪汽车争抢先机
霍希没有就此认输,在离开一个月之后,他的老同事们发现马路对面有一家汽车公司开张。他们担心的事果然发生了:霍希又回来了,而且瞄准的就是霍希汽车。起初,新公司名字还是注册为霍希汽车。这遭到早有准备的老霍希汽车的起诉,新霍希汽车被判败诉,只能另起一个与霍希不相关的公司名字。
输了官司后,霍希和他的支持者来到菲肯彻尔的公寓里讨论起名的事。菲肯彻尔是他的铁杆支持者,跟随着他从老霍希公司辞职进行二次创业。半天过去了,众人都没找到适合的。正愁眉不展时,呆在屋子角落写拉丁文作业的菲肯彻尔的儿子突然说了一句:“爸爸,为什么不叫奥迪(A udi)呢?”原来,霍希(H orch)德文本身的意思是“听”,而拉丁文的“听”则念作“奥迪”。相比之下,“奥迪”比“霍希”更响亮、更干脆。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大人们绞尽脑汁都解决不了的难题,小孩一句话就可以轻易化解。于是,霍希决定把自己的第二个汽车品牌定名为奥迪。奥迪汽车在霍希的带领下主攻操控性和可靠性强且适合日常驾驶的豪华汽车,很快占得市场先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奥迪的D型车被指定为萨克森王室及政府用车,日产量超过了竞争对手霍希汽车。
一战以后,霍希的技术接班人朗格设计出了奥迪K型车,已经具有铝缸体、侧置气门、螺旋齿轮驱动、配备转速表等技术优势。1923年,奥迪推出德国第一款6缸汽车。1927年,奥迪的R型车“执政官”成为德国当时技术最先进的豪华轿车。可惜,当时德国汽车市场并不能支持奥迪的技术路线,尤其是二战前的全球经济危机,严重打击德国的经济。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奥迪汽车年销量仅200多台,成为当时德国市场上一个“曲高和寡”的品牌。
抱团取暖 霍希、奥迪、DK W、漫游者成立汽车联盟公司
1928年,奥迪的大部分股份由DK W公司获得。一年后,DK W又购得所有剩余股份。D K W公司的创始人是丹麦人拉斯穆森,公司位于萨克森州的克姆尼茨附近。一战期间,欧洲能源短缺,蒸汽动力重新盛行,拉斯穆森试制了一辆使用蒸汽的轿车,并取名DKW (德文“蒸汽动力汽车”的首个字母缩写),后来这个车型并没有投产。战后,D K W成为拉斯穆森汽车厂的摩托车品牌,由于拉斯穆森非常善于经营,到1928年,D K W成为世界最大的摩托车生产企业。
D K W购奥迪主要是因它从美国购得6缸和8缸发动机的生产设备,希望将其装备到奥迪轿车上。不过,还没等计划实施,D K W董事会内部又出现了分歧,有人提出和奥迪、霍希及漫游者 合 并 。提 出 这 一 动 议 的 是 拥 有D K W 25%股份的萨克森州立银行行长赫伯特?穆勒。他这时已感觉萨克森州的车企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团结在一起。因为当时美国通用收购了欧宝汽车,福特在欧洲建立多个分公司,廉价实用的美国车直接威胁着德国车企的生存。“抱团取暖”成了德国汽车企业求生存的唯一途径。如戴姆勒与奔驰合并,D K W收购奥迪。此外,还有霍希汽车被萨克森州立银行托管,中档轿车生产企业漫游者被德累斯顿银行托管。赫伯特?穆勒利用自己的有利身份极力撮合D K W、奥迪和霍希联合,同时也极力游说德累斯顿银行和漫游者汽车加入,并得到漫游者汽车的执行董事长约尔岑的支持。
当时最大的阻力来自拉斯穆森,因为D K W的发展蒸蒸日上,另外,收购了奥迪以后,他推出一款由奥迪设计师用36天设计的二冲程小型车(名为D K W -F),获得极大成功,这成为他讨价还价的资本。不过,几番明争暗斗之后,拉斯穆森发现自己并非对手,此外,他也打起了合并后夺取控制权的如意算盘。于是在董事会上改投赞成票。
1932年6月,萨克森州的四大汽车厂霍希、奥迪、D K W、漫游者终于走到一起,成立汽车联盟公司,总部设在克姆尼茨。公司标志由四环构成,每个环内保留了四大公司的LO G O,象征四家公司同舟共济。对霍希汽车和奥迪汽车都有着巨大贡献的奥古斯特?霍希成为联盟公司监事会成员,以专家身份参与技术开发。而对联盟公司诞生有着重要作用的赫伯特?穆勒并没有进入董事会。他让萨克森州立银行的布鲁恩进入董事会。另外还有拉斯穆森和约尔岑也成为董事。另外一位来自D K W的卡尔?哈恩成为候补董事,他后来成为奥迪重生的第一功臣,而他儿子小卡尔?哈恩后来成为大众汽车复兴的主要功臣。
重新定位 汽车联盟公司成德国第二大汽车公司
汽车联盟公司成立后,重新调整四个品牌的市场定位,以避免内消。D K W主攻摩托车和小型汽车市场;漫游者负责生产中型轿车;奥迪专攻豪华中级车;霍希重点在豪华顶级轿车。同时,还将四大品牌研发部合而为一,对新车统一开发试验。这些措施果然奏效,公司总销售额很快就翻了四倍,成为继欧宝后的德国第二大汽车公司。
除了汽车联盟公司化零为整的策略顺应了时代潮流以外,更重要的还是希特勒法西斯政权的间接支持。1933年,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利用德国民众希望民族复兴的心理成功夺取政权。为蓄谋已久的法西斯侵略战争做准备,纳粹政权一方面大修高速公路;另一方面又对大企业实施大幅减税,来自军方的订单源源不断地流向各大企业,使德国经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虚假景象,不仅企业争相扩产,普通民众也对经济复苏深信不疑,消费欲大增。这其中就包括购买汽车提前享受。这大大刺激了德国汽车的产业,尤其是小型轿车,增长尤为明显,单D K W一个品牌,年销量七年(1932-1939年)内就增了10倍。
死而复生 历经二战洗礼汽车联盟公司筹谋重建
然而,汽车联盟公司可以享受的黄金期并不长,1939年9月,德军闪电袭击波兰,拉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这也把所有企业都卷入其中。由这年开始,从汽车联盟公司生产线走下的大多是军车,大批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都脱下工装走上前线。到1944年,美苏军队夺得战争主动权,开始对德国进行地毯式轰炸,萨克森作为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成为轰炸的首要目标。而此时丧心病狂的希特勒还下令实施“焦土令”,令汽车联盟公司厂房几乎毁于一旦。
1945年5月6日,在希特勒自杀一周后,汽车联盟公司召开最后一次董事会,并决定连夜从苏军控制的萨克森逃往由美英盟军控制的前联邦德国。10月底,苏联红军正式宣布没收汽车联盟公司资产。三年后,前民主德国政府宣布注销汽车联盟公司。
这时,从萨克森逃回的卡尔?哈恩和布鲁恩正带领一班老员工在前联邦德国的英格斯塔特小镇上筹谋重建汽车联盟。连已年过八十的霍希都闻讯赶来帮忙。
他们能否重建一个全新的汽车联盟呢?且待下回细述。
本回结语:
很多人把奥迪的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是二战前的,一段是二战后的。依笔者看来,这似乎没有多大必要,因为虽然二战让奥迪的历史隔成两段,但是,奥迪的产品理念、价值追求始终没有大变,到现在还在坚持。这是让人不得不佩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