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过年了,红包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东西,而在网络化的今天,发红包的习俗便成了一种营销活动;前几天闹得沸沸扬扬的红包大战,便是由于国内的几大网络巨头都在发红包而引发的,但标称总量几亿人民币的红包,背后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首先,所谓的红包,都是在各种平台上发放的,而实质的红包则是移动支付的各种竞争,毕竟红包牵扯到了线下的商业模式,为什么移动支付值得各个巨头为此进行大投入呢?毕竟,近几年增长非常快的移动支付端将作为一种需求,而在需求增长的程度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有限的市场空间便开始被各大巨头进行瓜分。而除了移动支付之外,不少公司也以发红包的形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但由于红包普遍的数额不大,并且发红包活动刚刚开始时,红包中的相当一部分是代金券,甚至亚洲游5元代金券这类杯水车薪的的红包,根本不会有客户会因此为鞍买马,还导致各种“有趣”的抵用券红包出现在微博上。
而反观汽车的营销,这几年国内市场的火热程度也已经大不如前;前些年那些想提现车就被开口加价的热门车,现在也不得不对市场趋向低头,或多或少都有降价送精品,打折加延保的优惠,即使是刚刚上市的新车和某些小众的冷门进口车,也大都采用加装汽车精品一类的方式来变相加价。而同属于丰田的雷凌和卡罗拉,甚至还要为了市场而同室操戈,打出“只买雷凌,不买卡罗拉”的广告。
市场不景气,卖车的利润越来越低,有些商家就开始打着维修回本的主意。但几个月前有关“零整比”的反垄断调查,也间接使得不少修车贵的品牌维修价格一降再降,不过自然经销商的利润又少了一截,也使得年底很多品牌不得不向自己的经销商来发红包,以补贴经营。
汽车市场在如此关头,虽然不会做出如互联网红包大战那般激进的做法,但销售方式的改良也是破在必行了。
汽车在目前基本属于人们出行的刚需,尤其在公共交通不发达的城市中,没有合适的交通工具真的非常棘手。但在购买上,毕竟汽车的销售不像网购一般,在日常容易接触,作为工业综合体的汽车,也多要试车才能判断好坏优劣;但国内现阶段中,许多消费者对汽车的认识仍旧非常少,拥有第一台车之前驾驶过的车子并不多,而且即使是所谓的老司机,对各个车厂也很难有客观的认识。
而如今车厂在对市场的瓜分中,司空见惯的手段就是宣传自己所谓的“新技术”, 或者给消费者性价比的概念。不过单纯对汽车品牌的营销活动来说,还是和互联网几大巨头的抢红包活动有很大的相似性,关键点都在于吸引客户来参与互动,在互动中产生品牌的黏连性,但黏连性这一点在目前国内市场的表现并不强。
想把争取到的用户想留住,不止靠用户的习惯培养,还得让用户对产品满意,才能树立品牌的忠诚度。国内消费者注重的口碑,在很多情况下只是对完全不了解该品牌的人作参考,作为用户,自身使用情况更能影响自己对产品的判断。
比起赞助活动赞助赛事,消费者更注重于产品的使用方面,就如红包即使发的再好,网站没有合适用户体验,也只会造成用户流失。而只有好的产品,才能是的用户形成习惯,比如在前几年的统计中,丰田在北美的用户忠诚度就达到了40%,而本田则很受年轻人的欢迎,在圈子里甚至还有“一日本田,终身本田”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