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买手机买电脑一样,不少爱车之主提车后首先想到的第一件事不是熟悉车辆性能,而是要不要贴膜镀晶打蜡呢?
当然这种现象也不奇怪,毕竟在国内,给车辆贴膜的好处确实不少:不仅能够防止一般的剐蹭,在烈日炎炎的夏季,还能够有效隔绝阳光,让车内人员免受“免费蒸桑拿”之苦。
而事实上,就贴汽车膜而言,其实是有点中国特色的社会行动。因为在美国,其实大多数州是有立法禁止汽车贴膜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时候,汽车贴膜刚刚兴起。那时候美国人民对于贴膜很好奇,其作用在美国的确也很受人们欢迎,但逐渐的人们就发现贴膜的诸多缺点:
有潜在危险因素
原来在早期的时候,很多厂商的贴膜质量并不符合安全标准,当汽车前挡风玻璃贴上贴膜后,透光率会大幅度降低。加上美国公路较多,路灯并非遍布各地,当有意外发生之时,司机很可能难以发现并及时做出应对,导致事故发生。
随后,根据不少美国的一些相关统计机构的数据,汽车贴膜后汽车比起未贴膜在追尾事故率上提高了15%。在美国这个数据为王的社会,自然就开始立法禁贴膜了,只有少部分州还允许侧窗贴膜。
对执法有威胁
另外也有不少州政府表示,由于枪支自由,不少犯罪分子会在车内存放枪支作案。如果汽车贴上膜的话,警方无法从车外观察到车内情况。当警察遇到带枪劫犯或逃犯,执法的警察就很可能面临威胁。除此之外,贴膜容易造成车体反光。这会对后车的视线造成直接影响,从而追尾事故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种种原因的驱使下,除了美国,不少相关国家都制订了类似的法规,限制或禁止车贴的使用。
车辆珍贵度不高
美国汽车工业不同于中国,他们的汽车工业发展的较早且较强大,所以汽车本身对于他们公民而言就不是什么珍贵的物品,仅仅作为一种代步工具或娱乐工具。其地位就好像我们现在家里的单车一样,谁还会麻烦来麻烦去上个保护膜呢?
那么为啥汽车贴膜能在中国蓬勃发展?
车在我国虽然普及率较广了,但作为交通工具,其实还停留在奢侈品的层面上。所以新车入手后,大多数人都会像护宝贝一样“疼”着,通过各种保护保养工具来满足爱车的需求。
想想七八十年代时候,自行车还是结婚必备的三大件之时,入手后三角梁要包上胶带装饰,防止磕碰。车座也要放上坐垫,减少损坏。而现在的自行车多为运动爱好者骑用,即使几千块的捷安特,再很少有人再包装它了。
同样作为交通工具,汽车也只是为人服务的。但现在虽然中国GDP水平在世界属于强国,但人均下来而言普遍却还不算富裕,汽车短时间内依然还会是个奢侈品消费,依然会给汽车贴膜,装饰,打腊,封釉,包座椅,花高价买车号等等一系列。所有这些,和当初给自行车加坐垫的行为是一样一样的。
也许,再过个十几年,届时不会有人再费尽心思装饰自家汽车。换一辆汽车也像自行车一样简单,贴膜业又要开始另谋生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