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上午,重庆万州区长江二桥上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公交车在与一辆轿车相撞后,冲破护栏掉入长江。此后,万州区政府发布通报称,事故现场已打捞出两名遇难者的遗体,遇难者的身份还在进一步核实之中。昨天下午,万州区委外宣办官方微博更新事件进展称,初步核实失联人员15人(含公交车驾驶员1人)。
这起事故令人痛心。救援进展吸引着全国的关注目光,事故的责任与教训理应在真相查明后得到总结与反思。但是在真相未明之际,事故现场之外的舆论场却上演了一出剧情反转戏码,这同样值得反思。
事故发生后不久,有媒体报道,万州区应急办透露,事故系公交车避让一辆逆行的小轿车所致。小轿车为一女司机驾驶,而且现场照片显示女司机穿的是高跟鞋。这引得舆论山呼海啸般地对所谓“肇事女司机”予以谴责,以致整个女司机群体跟着倒霉。
两车相撞前红色轿车刹车灯亮起
但随后重庆市公安局发布的警情通报却显示,“经初步事故现场调查,系公交客车在行驶中突然越过中心实线,撞击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后冲上路沿,撞断护栏,坠入江中。”事情于是反转,一些之前谴责女司机的大V选择了道歉,也有人悄悄删帖,也还有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因为没看到反转——继续声讨女司机。
回过头来再看当时谴责“女司机”的那些声音,只会觉得非常讽刺。比如:“女司机真可怕”“事实摆在这里,就是女司机”…
“我们才是受害者,为什么还要冤枉我们?”女司机丈夫表示,现在人的评价体系出了偏差,“只要听到女司机三个字,就一定觉得责任在女司机,说话一点都不负责任!”
原本是一起惨痛的坠江事故,却演变成对“女司机”的舆论审判,最后发现“女司机”不是肇事者而是受害者。
“女司机”之所以很容易地成为靶子,与舆论场长期以来的铺垫密不可分。如果司机界存在鄙视链的话,那么女司机绝对处在底端。长期以来,人们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女司机,甚至将“新手+女司机”等同于“马路杀手”。事故一旦牵扯到女司机,一些人就陷入莫名的兴奋中,想当然地认为是她们不靠谱才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鉴于男女之间的生理与心理差异,他们的驾驶风格肯定存在差异,但统计显示,女司机并没有比男司机更危险。2017年,一些城市做了相关大数据分析,以济南为例,当年底全市共有汽车驾驶人240多万人,其中女性驾驶人80多万,占驾驶人总数的36%左右。2017年涉及女性驾驶汽车发生的一般程序道路交通事故共597起,仅占全市汽车发生一般程序道路交通事故总量的13.95%。全年男性驾驶人引发的事故数量是女性的4.94倍。杭州等地的数据也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由此可见,在数据面前,男司机并没有歧视女司机的理由。
不过,歧视女司机即便是没道理也不公平,但这种歧视一直得不到抑制,因为网络上不少人以挑战常识为乐,其中不乏名人大V。常识要求不能歧视,他们偏偏搞歧视,认为这样能证明自己敢怒敢言、真性情,殊不知恰当的政治正确是文明社会的标志。在容忍歧视的舆论土壤中,发生这样的打脸闹剧是早晚的事。
在交通法规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对于驾驶人员,不应该用性别区分,而更应该聚焦守法和违法之别。作为非当事人,不要急于表明自己的正义。不在乎真相的正义都是伪正义。跑偏的舆论不但让社会失焦,也会遮蔽真正的问题。(本文整理自新京报/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