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全意识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人买车开始重视起安全气囊来,“我安全气囊数比你多”也渐渐如“我动力比你好”、“我空间比你大”一样,成为了车主炫耀的资本。然而,近期“安全气囊界”似乎并不太平,关于气囊的新闻一波接一波。众多正面、负面新闻交织在一起,令许多吃瓜车主坐立不安。
高田气囊又出问题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公布的消息,8月29日,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及福建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扩大召回部分C级、E级、R级、GLK级、SLS级、威霆、唯雅诺及凌特汽车,共计199,623辆。
召回原因是其正面安全气囊装配了高田公司生产的、未带干燥剂的硝酸铵气体发生器。在安全气囊展开时,气体发生器可能发生破损,导致碎片飞出,伤及车内人员,存在安全隐患。看到这里,相信大家的第一反应是:“又是高田气囊”!
是的,高田气囊似乎成为了魔咒,包括丰田在内的多家车企都中过招,而且不是一次两次。据悉,从2008年到2018年,高田气囊已在全球造成21人死亡、近300人受伤。
2018年,因高田气囊存在安全隐患而召回的车辆高达174.8万辆,占全年召回总数的13.9%。
一方面,车企们在宣传自己的车如何如何良心,标配了多少个安全气囊,另一方面,安全气囊存在的安全隐患却屡被曝光,消费者心理活动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以前是担心气囊弹不出来,现在是担心气囊弹出来,那安全气囊到底安全在哪?(车主内心OS:我真的不是在说绕口令)于是,这安全气囊要也不是,不要不也不是。
气囊不会弹出来?
8月还有另外一个比较重大的“气囊事件”。据外媒报道,NHTSA(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已收到51份有关斯巴鲁森林人的安全气囊故障报告。车辆启动时,“乘客安全气囊关闭”警示灯会亮起,驾驶过程中,森林人还出现过安全气囊需检修的警示。这项关于安全气囊的隐患,在NHTSA对55.4万辆车进行调查后得以证实。
此事虽发生在美国,但同样能引起国人深思,毕竟国内关于“安全气囊不工作、不弹出”的事例并不少,在任意一个搜索引擎上都能搜出一大堆新闻来。而部分经销商、车企,对于气囊在车辆撞击时不会弹出的现象,回答得也比较牵强,如“撞击的力度不够大”、“车辆碰撞的地方不对”等。车主们自然也是愤怒了:难道我撞车之前,还要想好姿势?还要把握好力度?
确实,安全气囊弹不弹出的问题,在车主们心中已成为了一门“玄学”。但可以肯定的是,气囊弹出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速度和角度。对此,C-NCAP曾提到过:安全气囊打开需要合适的碰撞角度、速度,角度为车辆在正前方左右大约60°之内的位置,速度要高于30km/h。
而国外也有相关准则,如20km /h以下撞击时,气囊不弹出;30km/h以上正面撞击时,气囊一定弹出;20-30km/h之间是模糊区,气囊可弹出也可不弹出。
有安全气囊就能保证安全?
其实,越来越多的事例已经证明了“安全气囊也不一定安全”。安全气囊发展至今,可以说是进步很大,但不足的地方也很多,例如不够智能、不能针对不同乘客控制气囊的大小和力度。因此,当下仍有不少车企在为气囊的改进而努力。
例如:
采埃孚研究的外置安全气囊,在垂直碰撞事故中可将乘员的受伤程度降低30%。该气囊充气后体积为250L,相当于普通安全气囊的三倍。
特斯拉研究的“汽车乘员分类系统和方法传感器”,它可以根据体重对成员进行分类,有利于安全气囊的部署,更有效地保护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
福特的“蝴蝶领结气囊”专利,安全气囊通过转向柱的任意一侧向外展开,然后与方向盘上的安全气囊系在一起,在发生碰撞时,它能让驾驶员的头部准确落在安全气囊上,减免不必要的伤害。
总而言之,今天的安全气囊,似乎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它也亟需得到改进,需要朝着智能化、科技化的方向前进。期待在未来,能够在家用车上看到更优秀、功能更强大的安全气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