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科技媒体都被Waymo推出的自动驾驶打车服务WaymoOne刷屏了,在潜心研发近十年后,Waymo终于把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运营推到了台前。
汽车制造商呢?针对苹果和谷歌这类门外汉对汽车这个万亿市场的觊觎,丰田执行副总裁DidierLeroy说过:你觉得我们会打开门说「请进」?不,我们不会让他们进来的。
那么,丰田的自动驾驶打车服务在哪儿呢?不,不要误会,我不是针对丰田,我是说在座所有走「最精密的传感器布局+运营自有车队收集数据」发展自动驾驶技术的大型车企,没有一家能追上Waymo的技术水平。
就没有一家车企出来为行业挽尊吗?也有,特斯拉标配Autopilot硬件的车队规模已经突破了50万辆,Autopilot启用状态下里程刚刚突破了10亿英里。但Autopilot目前的表现,和自动驾驶还搭不上边,姑且算作有潜力的一大变量吧。
Waymo的难题
TheVerge发了一篇长文专门讲述WaymoOne的试乘体验,非常详细。简单总结下就是一句话:从App交付、服务区域、行车体验、人车交互甚至到定价,Waymo把方方面面的用户体验考虑得非常周全。
一个小细节是,去年年底,Waymo去掉了坐在驾驶位上应对突发状况的安全员,但在今天的正式商业化运营中,这些安全员又坐回了驾驶位,原因是「乘客觉得方向盘后没有人还是会紧张」。
WaymoOne是实实在在的全行业第一个实现正式商业化的自动驾驶打车服务。这是不是意味着,过去三年自动驾驶赛道的竞争结束了?Waymo自动驾驶汽车会像Google搜索一样快速席卷全世界吗?
要让自动驾驶汽车走向全世界,Waymo还有几座大山要翻。
Waymo目前的自动驾驶汽车,还做不到真正的自动驾驶。
在去年加州车辆管理局(DMV)公布的年度报告中,Waymo自动驾驶汽车每行驶5596英里(9006公里)需要人为接管一次。所谓人为接管,就是遇到了极度复杂或不可控的路况,自动驾驶系统无法处理,需要安全员接管处理。
每行驶不到1万公里接管一次,这个技术水平能去掉安全员上路吗?当然不行。
对比Waymo过去三年提交给加州DMV的年度报告可以发现,虽然Waymo的车队规模越来越大,路测里程积累速度越来越快,但技术改进的效率在不断降低。2015年,Waymo每行驶1300英里就要接管一次;2016年做到每行驶5128英里接管一次,大幅改进394%;2017年变成了5596英里/次,改进幅度还不到10%。
从这个改进效率来看,Waymo距离真正能够覆盖所有场景的自动驾驶汽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第二个问题,是以Waymo为首的整个技术阵营的问题,那就是Waymo自动驾驶车队的可扩展性很差。
Waymo自动驾驶汽车走的是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和超声波探头多传感器融合感知的技术路线,将上述传感器收集的环境信息进行融合,结合高精地图做规划与决策。实际上,你可以把高精地图理解为自动驾驶技术感知环节的一层冗余。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Waymo每进入一个城市,需要先把所在城市道路的高精地图绘制出来,然后自动驾驶车队进入,经过测试之后才能跑起来。
撇开高精地图绘制成本高昂不谈,前期繁琐的测试造成了自动驾驶车队的可扩展性变得很差。在北京测试两年、对任何场景都轻车熟路的自动驾驶车队,一进上海就会蒙圈。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一直在讲,城市公开道路是最复杂的场景,自动驾驶汽车应该率先在厂区、公园这种半开放式简单场景下实现商业化。但如果一个车队就在一座城市扎根跑两年,而不是全省甚至全国跑,它跑的场景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限定区域,是一个升级版的、难度增大的厂区或公园。
以Waymo这次商业化为例,WaymoOne自动驾驶车队只能在亚利桑那凤凰城郊区的Tempe、Mesa、Gilbert和Chandler四个限定区域内跑。这意味着Waymo的技术能力虽然排在第一位,但谈到商业化的时候和国内自动驾驶企业在厂区、公园内的商业化探索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这样的技术路线意味着即使开始在凤凰城尝试商业化,但极差的可扩展性决定了Waymo没有任何可能在一夜之间把自动驾驶车队在全美铺开。Waymo及Waymo技术阵营的车企的自动驾驶车队商业化探索,注定是一个漫长的渐进式发展的过程。
这也是为什么,11月14日彭博社发了一篇题为《WaymoCEOSaysSelf-DrivingCarsWon'tBeUbiquitiousforDecades(WaymoCEO说自动驾驶汽车在未来几十年内不会普及)》的文章。
WaymoCEOJohnKrafcik在文中表示,自动驾驶技术真的很难。他认为自动驾驶汽车在未来许多年里都需要驾驶员协助,不认为这项技术有朝一日能在不与驾驶员交互的前提下全天候运行。
总结一下,世界上技术最领先的自动驾驶公司Waymo开始商业化了,但距离你躺在车里去上班,还要很久很久。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