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工业开始快速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开始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这也就意味着汽车企业需要在智能化上有颠覆性的改变。而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被外界认为是汽车智能化颠覆性改变的关键技术。在市场效应的驱动下,供应商开始为车企提供丰富的交互产品,但由于企业在系统升级上千变万化、参差不齐,消费者在体验交互中会迷茫甚至失去体验兴趣;另一方面,繁琐的系统也让供应商在技术方面不得不适应各种版本,随即产生重复甚至创新的滞后。
未来的智能汽车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应该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企业能为消费者提供的技术和产品,另一方面是消费者的真正需求,两方面的因素将共同作用在一起。究竟什么样的产品才是真正满足消费者想象的智能汽车?这个问题值得整个汽车行业不断的摸索探讨。12月11日,由寰球汽车集团与沃尔沃汽车联合主办的“开放、标准、安全——未来我们需要一辆什么样的智能汽车”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会上,来自主机厂、互联网、智能服务商等企业的多位嘉宾就未来智能汽车的可能性进行讨论和演讲。
技术“同质化”严重,需从多维度打造“智能化”
在出行领域,安全是永恒的话题。但进阶到智能出行领域,除了安全这一根本条件之外,技术的加持也是决定消费者体验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寰球汽车集团董事长兼CEO吴迎秋看来,当前汽车智能化“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越来越多的车企都在用同一种方式解读智能化,并且这种所谓的智能化都属于浅层面的“玩”的范畴。许多车企将简单的“交互”功能变成了智能化的核心,没有将智能化上升到让车更安全、更便捷、更节能环保的关键点上去思考。看似眼花缭乱,实际用处不大。
可见,只有技术的加持并不足以支撑智能汽车所需的多维度条件,真正的智能汽车,应该是能源、动力、驾驶模式、主被动安全系统、人机交互等多维度的体现。智能化是个循序渐进的概念,智能汽车属于高度人工智能,它能在未来汽车上完全控制安全、能源、动力、驾驶。关于如何提升用户的驾乘体验方面,互联网企业与车企拥有不同的感知,而许多互联网企业在优化用户体验、开发和运用大数据方面拥有超前的理念和技术实力。所以,想要完成智能化,车企除了自身要“自能”以外,也要向互联网企业学习。
消费者出行体验需求多样化
在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看来,汽车已经突破了交通工具的意义。用户所需要的已经不止是驾乘和到达,而是全方位、个性化的出行体验和完全智能化的车内空间。这即是消费者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的趋势。由于用户的驾乘体验很大程度上由车机的功能决定,所以在为汽车的智能化打分时,娱乐与互联、舒适与便利、辅助驾驶和导航的体验感都是重要的考核标准。
据J.D.Power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国内,辅助驾驶、导航功能以及倒车影像监测系统目前是所有车主最喜欢使用的功能,用户评价极高。约75%的客户认为倒车影像系统的用户体验最好,其次是行车记录仪,不过抬头显示和低速的预警系统以及自动泊车系统受欢迎程度相对较低。
在一系列的数据对比下,这份报告从消费者的角度总结了造成车机使用率比较低的四个原因。一是客户认为车机的功能用处不大;二是有更好的替代产品:比如说手机上的一些APP服务;三是车机功能过于复杂:比如一些车机的功能需要下沉到四五级菜单之后才可以完成设置,体验感不好;四是费用过高:许多车机在升级的过程中会产生额外的费用,对于消费者来说不够经济性。所以,对于供应商来说,需要从实用性、功能性、操作性以及经济性四方面出发,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占据一席之地。
单打独斗不可取,企业需合作打造开放式平台
现阶段,各厂商基于WinCE、Linux、QNX等车载系统的基础上选择合作或自主开发。雄心勃勃试图创造独立生态者有之,懵懵懂懂仓促上马者有之,激情澎湃猛打误撞者有之,很显然这样的局面无法产生出让开发者买账、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纷繁复杂的系统版本和缺乏标准化的平台,导致开发者需要对接不同的系统,极大增加了成本,而且在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解决方案也不够完善。既阻碍服务与应用的开发,也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企业应该合作建立一个开放包容、安全统一、能够自我学习、能够快速迭代的智能汽车服务体系和标准化的操作平台,推动和形成应用和服务的多样化,营造开放的汽车智能互联生态,拥抱互联网带来的智能化改革。
然而,当一个行业面临改革的时候,颠覆就成了不得不提的话题。2007年,传统手机行业被互联网行业颠覆,如今汽车行业能否被互联网行业颠覆逐渐成被行业热议。答案当然是没这么简单,车电分离、车控分离、软硬分离、车用分离、车和制造分离改变了传统汽车从产品、产业到汽车社会的深刻变革需的内在逻辑,而这5项分离,绝不是一朝一夕、或者企业单打独斗能够完成的。
正如汽车的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大的方向,四者相互影响、相互关联才能带动汽车产业和交通能源新型电信技术设施、环境和城市,产生协同的发展效应。对此,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表示:“发展智能汽车要抱团取暖,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更要打造开放式平台,集各家之所长。”
作者: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