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国版”汽车“减配”了后防撞梁后,引发了不少车主不满,指责汽车厂商钻政策空子借机偷工减料,因为中国的法规没有强制要求安装后防撞梁。
不过,在法律方面最“认真”的美国,也没有强制安装后防撞梁,原因很简单:根本没必要强制安装。
美国乘用车前后保险杠的安全标准,是NHTSA(美国国家交通安全管理局)制定的。具体要求是,在时速2.5英里(约4公里)正面撞击或时速1.5英里(约2.4公里)的小角度撞击时,乘用车的前、后保险杠能保护车身及车灯等相关安全部件不受损(灯罩不能破裂,机舱盖、车门、尾厢盖能正常打开,燃油不能泄露、排气管不能变形漏气等)。
是的,你没有看错,美国对于保险杠的官方标准就是这么低,而欧洲的标准也差不多——要求前后保险杠能在正面时速4公里、小角度时速2.5公里撞击时,保护车身和相关安全部件不受严重损伤。
在乘用车保险杠的标准上,中国基本照搬了欧洲标准(在中国,保险杠的学名是“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看来,中、美、欧对于乘用车保险杠的安全标准基本上是一样的。那为什么对保险杠的要求,比我们想象得要低很多?按照NHTSA的说法,因为保险杠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低速碰撞发生时,减轻汽车的损伤”。
很多人从直观上感觉,汽车保险杠中的“防撞钢梁”是一个重要的车身结构部件,在车祸中可以“保命”。其实这是个误会,这个东西即便再粗壮,也跟汽车碰撞时的乘员保护没太大关系,它所起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低速”碰撞时降低车损。
在1982年以前,美国执行的标准是,在正面5英里(约8公里)或小角度2.5英里(约4公里)时速下撞击(跟现行标准比,时速要高一倍)时,汽车的相关安全部件不会受损。但NHTSA经过评估后认为,把标准放宽到正面时速2.5英里撞击后,车主们的整体费用并不会增加。具体理由是,车主们的购车费用会降低(汽车可以不用那么粗壮的横梁,制造成本会降低);另外,保险杠“缩水”后,车重也会减轻,可以省点油。虽然车主的修车费用可能会增加一些,但刨去买车省的钱和几年来省下的油钱,还是比较划算。
而按照NHTSA的逻辑,“中国版汽车”减去后防撞钢梁似乎也无可厚非。但公平地说,对于车主而言,防撞梁装了比不装好;强度高些比强度低些好,因为这会明显影响到修车的花销。
NHTSA虽然降低了标准,但保险业界也不是束手无策。美国大名鼎鼎的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对市面上的车型进行保险杠专项测试,测试的标准比NHTSA明显提高,且直接给出了各个车型在碰撞后的维修费用。
这样一来,各汽车厂商就特意提高了美国版汽车的保险杠质量。比如,IIHS在2002年对比测试了美国版和欧洲版的大众新甲壳虫,结果发现,在同样的撞击速度下,美国版的维修费用比欧洲版的低不少。其中的奥秘就是,美国版防撞钢梁与车身的连接处,多了一个缓冲部件,这个部件可以吸收一部分冲撞的能量,车损因此减小。
看来,什么样的市场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对策。而某些中国版车型不装后防撞钢梁,无疑也与市场环境有关,没有人在这方面较真,汽车厂商该减的也就都减掉了。
如果对汽车尾部的安全实在不放心,也有两个解决方案:一是加装保险杠,二是加装外安全气囊。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