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汽车  汽车销量排行榜  suv销量排行榜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前十名品牌  宝马x5优惠  保时捷卡宴  保时捷718  8月汽车销量排行榜  保时捷918 

除了黑白银,其它颜色不愿意买单?_今日汽车新闻-未来汽车

   日期:2022-05-12     作者:汽车网  联系电话:浏览:1001    
在汽车市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今天,越来越多主打年轻时尚的新车型开始搭载多款车身颜色。作为车辆的第一感官视觉,车身颜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台车给

在汽车市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今天,越来越多主打年轻时尚的新车型开始搭载多款车身颜色。作为车辆的第一感官视觉,车身颜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台车给人的第一印象。五彩缤纷的车身颜色在视觉效果上显然更为夺目,尤其实在平面广告的传播上有着先天的视觉传达优势,消费者也会被幻彩炫目的车身颜色所吸引,但真正落地到终端市场,消费者为什么不愿意买单?


中国消费者更钟情白色车

2015年,PPG发表了一份关于部分中国汽车颜色趋势的报告。其报告内容指出,几乎在每个车型的细分领域中,白色的车身颜色是最受到消费者欢迎的。在大部分家庭用车之中,白色车辆占据超过50%的份额。由此可见中国消费者对与白色车辆的喜爱程度。

不仅如此,在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中,部分日系品牌车型甚至需要在原有的售价基础上加800-3000元不等的价格才能购买到白色漆面车型。笔者对这种“消费模式”保留意见,但白色漆面的车型无论是日系品牌还是其他品牌,都是占同系车型的大部分。其侧面也能透露,白色车辆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所占的比重。


黑/白/银色车为颜色趋势

除了白色受到中国消费者欢迎之外,银色、黑色同样是受到欢迎的汽车颜色。2016年全球生产的汽车中,有超过75%的汽车是白色、黑色、银色(包括灰色)。2016年,白色车辆依然是“领头羊”,覆盖率(全球)从2015年的35%提升到38%,而黑色、银色分别占据16%、22%。

在亚太地区(2016年),白色车辆的比例遥遥领先,达到47%,大幅度领先于占14%的黑色和15%的银色(包括灰色)。而在中国地区,更多的家庭用户会选择白色、黑色、银色的车辆。这或多或少离不开中国消费者的购车心理。

汽车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更多是家用车的角色,纯粹以个性为主导而进行购车的基本很少,要么就是第二台或以上车辆。而作为大部分仅有一辆车的家庭而言,汽车需要承担是家用、代步、买菜、出行等众多事项。此时,中庸无奇才是消费者所钟情的,而白色、黑色、银色恰好符合中庸、稳重的基调,也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


黑色主导公务/商务用车市场

在商务用车市场上,黑色车辆更加受到欢迎。在大多数消费者眼中,黑色象征着力量、低调、稳重。在中国的公务用车上,绝大多数为黑色车辆。以曾经的“官车”奥迪A6L、帕萨特为例,几乎用在公务车辆上的都为黑色。而在新的“官车潮”中,中国品牌旗舰轿车仍是以为黑色车辆主导公务车市场。

在商业接待用车上,仍旧是黑色车辆为主基调。作为豪华品牌的奔驰、奥迪,在旗舰轿车S级、A8L,中高端车型E级、A6L为例子,其车辆大部分均为黑色漆面。黑色车辆也是市场占有率较高的车型,在路上看见以上车型,仍旧是以黑色居多。

在二手车的交易市场上,豪华品牌车型多以黑色车辆居多,其交易量与远高于其他颜色的车型。这或多或少离不开车型定位的关系。在选购商务用车的同时,如若考虑到保值率,黑色是最靠谱的选择。当然,黑色车辆也是被公认为稳重、大气的代表。


白色车安全性更高

根据北美以及日本的事故调查数据,在白天的时候,黑色车辆发生的事故率要比白色汽车高出些许。而在夜晚时候,黑色车辆发生事故概率要比白天高出几倍。为什么白色车辆的事故率相比之下更低(根据相关数据推论,并非绝对)?

因为从色彩的定义来看,白色被归纳为暖色调,而黑色被归纳为冷色调。从感官视觉来看,暖色调的饱和感要比冷色调强,暖色调更容易产生“膨胀”的视觉效果,而冷色调则更容易产生“收缩”的视觉效果,这也揭示了为什么白色的车辆看起来更加“宽大”原因。同时,暖色调的反光度要比冷色调要强,这也让白色的车身更容易别的驾驶者注意到,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事故率。

编辑点评:曾经有人认为,当某种区域环境较好时,其当地的颜色会更加五彩斑斓。但实际上,白色才是最受到欢迎的。无论是在全球角度,亦或者是中国市场,其消费者都是更偏向于稳重保守的颜色。倒是在部分人文风情比较奔放的地区,彩色漆面汽车的接受度和占有率会更高,例如拉丁美洲的古巴、墨西哥、巴西,或者是东南亚的泰国等,彩色漆面的汽车占有欲远高于其他地区。

 
打赏
 
更多>相关资讯

最新发布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联系电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