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垃圾分类成为热议话题,在海峡对岸的台湾,垃圾处理系统从无到有再到成熟,足足花了20多年。台湾的“垃圾不落地”和“强制分类计划”政策是如何实行的呢?
资料图:台北士林夜市。毕永光 摄
呼叫垃圾桶 收到请回答!
蚵仔煎、大肠包小肠、大鸡排、珍珠奶茶……很多曾到台湾夜市“逛吃逛吃”的游客都曾有过这样一种经历,吃到尽兴时,会发现自己手里的垃圾找不到垃圾桶可以丢,有的甚至是在前一家买了后,拜托下一家摊主帮忙扔垃圾,或是带到出口地方才能看到扔垃圾的地方。
没错,台湾街头的垃圾桶就是这么少!上世纪90年代,台湾开始实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具体措施就是马路上很少设垃圾桶,垃圾车每天定时开到社区门口,居民自行将垃圾分类后倒入车内。
2005年,台湾开始推动“垃圾强制分类计划”,将垃圾分为普通垃圾、资源垃圾和厨余垃圾三大类哪卖垃圾车,根据处理方式不同还会细分出生厨余和熟厨余。
所以,在台湾很多家庭里,都会有3个垃圾桶,分别用来装上述3种垃圾,不出家门便可实现垃圾分类。
后来,这项政策又做了进一步改革:倒垃圾需用统一规定的垃圾袋,由居民自行到便利店等处购买。同时,不再收取“垃圾费”,居民购买袋子的费用就包含了“垃圾费”。这样,居民就会想方设法,在日常生活中制造更少的垃圾,或者尽可能地在垃圾中找出可回收垃圾,减少普通垃圾的数量。
当然,培养观念也很重要。台湾的环保教育也注重“从娃娃抓起”。曾有一些年,几乎每个学校都会选“环保小局长”、“环保小署长”,从小学起学生就要开始学习垃圾怎么分类、如何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等。小朋友回家会跟阿公阿婆说“你不能乱丢垃圾”,带着大人们也跟着改变。
资料图:台湾垃圾车。图片来源:台湾中时电子报 陈世宗摄
另类“闹钟” 台湾垃圾车会唱歌?
台湾电视剧《我可能不会爱你》中,林依晨饰演的程又青穿着睡衣、戴着框架眼镜,追着垃圾车奔跑的场景,相信很多人都有印象。
伴着《少女的祈祷》和《致爱丽丝》的悠扬乐声,垃圾车每周五天,定时“光临”台北社区两次,邻里街坊提着垃圾袋,从各个街巷聚集过来。
车缓缓前行,人们纷纷把包裹着不可回收垃圾的专用垃圾袋扔进车里,而可回收垃圾则放到资源回收车上。这就是台湾人处理生活垃圾的一个必要环节。
这样的场景对于许多初到台湾的人来说,也许有些陌生。大陆的洒水车会“唱歌”,台湾的垃圾车竟然也会“唱歌”,而且台湾人好像对垃圾车有着不一样的情感。
2015年底,《追着垃圾车游台北》公共艺术表演在台北的3条垃圾车路线上演,艺术家与清洁员一起出动收垃圾,在民众丢垃圾的时候,通过行为、戏剧、装置、音乐等艺术形式,在街头表演互动,仿佛出门倒垃圾也成了一种艺术行动。
往垃圾车里扔垃圾,听起来很简单,但如果有人没在规定的时间地点扔垃圾、没有使用专用的垃圾袋、没有进行正确的分类等等,都有可能被罚款!台湾环保部门规定,如果混杂倾倒垃圾,可处新台币1200元到6000元罚款。
那趁着没人的时候悄悄随便扔垃圾是否可行?答案否定的。在台湾,环保部门有稽查大队,他们会认真翻检垃圾构成,假如里面有地址、电话等任何线索,就会从蛛丝马迹中寻找乱扔垃圾者的个人信息,一旦找到就处以高额罚款。
市民也可以举报不守规则的人,如果证据确凿,举报者还可分得罚款,甚至有“垃圾检举达人”靠此营生,还成立了专门的检举公司。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台湾民众投放垃圾更为便捷。打开手机客户端哪卖垃圾车,就可以看到资源回收、环境监测、垃圾清运以及行人专用垃圾箱等服务信息。
资料图:义工在清理河岸垃圾。图片来源:台北市环保局
垃圾“大变身”:再利用、猪食、拍卖
垃圾被丢进垃圾车就结束了吗?当然不是!所有的垃圾将前往下一站——资源回收点。
在那里,形形色色的“废物”将被更严格细致地分类,充分再生利用。纸类、铁类、铝类、电器、玻璃类、塑料类、电池、轮胎……,一切被有序分类摆放,如同一个“废旧品博物馆”。
厨余垃圾则被分为养猪和堆肥两类分别被装入红、蓝两色塑料桶,猪可食用的厨余会公开标售给合格养猪户;堆肥类厨余则经专业处理后制成肥料,部分由焚化厂制成土壤改良剂。
小垃圾可以装进垃圾袋里,那废弃家具、自行车等“巨型垃圾”怎么办呢?这类垃圾会被采取“免费回收、修复再生、低价贩卖”的模式处理。居民要弃置大件旧物,可电话预约回收队上门收集。被回收的垃圾有的会被进行拆解翻新,再抛光油漆,便可进入拍卖场被低价出售。
资料图:台湾太鲁阁。中新社发 钟欣 摄
台湾旅游小贴士
在台湾随地乱丢垃圾会受到重罚,最高可罚6000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330元)。2.乘坐捷运时,乘客不能吃东西、喝水,嚼口香糖也不可以。
资料图:台湾桃园机场捷运。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摄
3.饮料和牛奶盒等可回收类物品,要将内部液体清空后,将盒子清理干净并压扁,才可以投入垃圾袋。
4.灯泡等危险品必须用套袋打包,以免打破造成危险。
5.如果在路边实在找不到垃圾桶,可以将饮料瓶等垃圾交给便利店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