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汽车圈里有哪些经典问题,那“德系和日系汽车,差距只有在高速才分得清?”这一条肯定是经典中的经典。不仅引起整个业界的讨论和对比,同时也是不少汽车小白的入门级题目。那究竟这两大派系之间,有什么异同?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异同的出现?
驾驶质感的差异,应该是不少人对德、日系车型的最初印象。不论是定位高级还是相对接地气的车型,德系车都有着更厚实的质感,并且在高速行驶时还有较强的稳定感。反观日系车型,总感觉轻而单薄,似乎没有太多过滤与阻隔。
这其实跟两个国家的道路环境有很大关系。
德国的高速公路修建时间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时间都比较早,因而积累了不少的技术。对于车辆行驶速度有着一定的要求,而且为了加强高速行驶时候的稳定性,会对加大力度在车身的造型设计、材料的运用和车身重量方面下功夫。
至于日系,国土面积不大而且资源相对不丰富,因此汽车的制造把侧重点放在了车身尺寸和油耗方面。而且日系车工程师更关注,汽车在日常驾驶层面是否做得足够好,比如说方向是不是够轻盈,动力是不是顺畅等等。
发飘不是因为车重
之所以德系车开起来有明显稳定感,很多朋友会认为这就是车身重量不同所导致,德系车重量大所以更稳定;而日系车用料轻薄所以就发飘。这似乎是简单的物理概念,其实问题的症结还真不是在重量上。
高速稳定性其实与底盘的设计和整车的空气动力学有关系。
所谓的底盘设计,除了是关乎机械部分位置布局外,还有包括对悬挂阻尼的调校,转向系统的手感,底盘整体的刚性等等。在这些方面,德系车更有要求。而日系车型,早年在本土推出时并没有把高速稳定性作为重要指标;毕竟用户所在地区的高速路都有限速。因此日系车的高速稳定性,在限速范围内还是颇为不错,只是在速度更高的区间才会有发飘的感觉。
要说高速稳定性好的日系车有没有?有。
只不过都在欧洲地区销售,没有在其他市场推出过。当厂家愿意使用偏硬的底盘设定、优化底盘的空气力学来减少乱流,就能有不错的高速驾驶感受。
至于车重,现在的德日系已经没有大多的差异,德系重日系轻的观点也早已被打破。比如说18款凯美瑞2.5Q旗舰版和18款迈腾 330TSI 尊贵型相比,前者重量为1605kg,后者为1540kg。
安全孰优孰劣提出“德系车保命而日系车反之”观点的人,未免有点有失偏颇。作为能高速移动的物体,德日系车的安全理念的核心都是以人为主,只有车里面的人才是重中之重。
早年间两个派系,各自研发的功能和技术,都是适合自己产品用车环境的。
日系车推出保护行人的发动机盖、车头碰撞结构的重新调整。比如很多人都会谈及的保险杠材质,日系车普遍使用的都是塑料,为的就是在低速与行人碰撞时,减低对人身的伤害。
而德系车则把关注点,放在了高速行驶时如何保证车辆的稳定与受控。因此便研发如ESC电子稳定程序、ACC主动定速巡航、防驾驶员疲劳系统、车道偏离提醒系统等功能。
至于碰撞,并不是通过车身钢板的厚薄还有是否有防撞梁来判断。
要知道的是,所谓的车身钢棒,其实只是一层覆盖在车体外层的钢板,专业术语称为蒙皮。这层蒙皮在安全方面是不起作用的。真正对安全起到重要作用的,是缓冲吸能。
通过不同强度金属构件的布置和使用,以及对力学原理而机型的折叠方向控制和幅度的把控,才能起到吸能缓冲的作用。日系车在蒙皮方面,使用强度不算高的金属材质与塑料打造,减轻重量获得更好的制动效果。因此这些部分在发生碰撞时,会被撞碎飞出,造成“事故很严重”的现象。但现实是,在碰撞测试的成绩当中,日系车所获得的成绩表现得好。
德系、日系作为全球汽车的两大流派,在核心的观念当中没有太大差异,无非是应了殊途同归这句话。
两大派系走的是不同的发展路线,原因是在于它们各自所面对市场的需求有所不同。以市场驱动和以目标驱动的发展方式,影响着两大派系的路线。作为消费者,颜值、配置、性价比等方面需要多去关注,同时也应该对各大派系有更深的了解,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决定。下次再来说说这两个派系的差异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