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汽车销量排行榜出炉 中国车市有哪些新变化? 近一周,卖疯、大涨、劲增——报道车企11月销量文章的题目“触目惊心”,在整个市场平稳增长的态势下,如果有主流车企销量下滑,那才是真正的新闻。 在这个人人高喊“增长”、争先恐后晒销量的时刻,那些数字倒是让人麻木了:物以稀为贵。 昨天,中汽协召开月度销量发布会,数据显示,11月,乘用车销量259万辆,1-11月,乘用车销量2167.81万辆,超过去年全年销量。 在细分品类中,前11月,轿车销量1089.52万辆,同比增长4.14%, SUV销售793.88万辆,同比增长45.5%,MPV销量222.44万辆,同比增长21.3%,交叉乘用车销量同比下滑38.3%,显而易见,SUV依然是拉动乘用车市场销量增长的“火车头”。 笔者整理数据,轿车在售车型为228款,销量在1000辆以下的有93款,占轿车总数量的40%,SUV在售车型为142款,销量在1000辆以下的仅有30款,仅仅SUV总数量的21%。 从一定角度说,SUV市场销量动辄同比45%+的增长,并非是厂商车型的产品有多么突出,而主要是拜庞大的市场需求所赐。 其实,不管对于中国品牌,还是合资品牌,单纯追求销量的增长倒不如在每个细分市场做强一款车型。销量的增长会因为竞争的加剧、需求的变化而出现较大波动,而在细分市场有强势车型,不仅能很好抵御市场波动的风险,而且能稳固品牌影响力。 哈弗H6一款车型稳定的冠军地位成就了哈弗品牌,前11月朗逸50万辆的销量已经占据上汽大众品牌销量的近1/3,即使在5万元的面包车都被划归MPV的时候,28.99万元起售的别克GL8依然能以9000辆的月销量位列MPV的第六名。 中汽协发布数据的同时,会对轿车、SUV以及MPV,每个细分市场销量前十名的车型进行公布,笔者通过近几个月榜单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别克是唯一一个在三个细分市场都有车型的品牌——轿车英朗、SUV昂科威和MPV别克GL8。 而大众品牌则是车型最多的品牌,朗逸、捷达、速腾、桑塔纳、途观,共有五款车型,四款轿车、一款SUV。当然,这也折射出大众和别克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强势以及在竞争中的实力对峙。 因此,笔者就想从产品布局与销量的层面去评述一下大众品牌与别克品牌“同”与“异”。 11月,大众朗逸以7000辆优势力压别克英朗,昂科威则在销量上领先途观5000辆,前11月,昂科威以24.36万辆销量斩途观的21.55万辆于马下。在MPV市场,别克GL8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11月别克GL8以9000台位列MPV销量第六位,一个起售价接近30万元的MPV,能有如此的销量,“没有对手”的好处体现得淋漓尽致。 途观的败走,有其自身产品周期末端的自身问题,也有市场需求变化带来的影响,对消费者而言,在品牌之外,性价比越来越被重视,昂科威“高半级”的定位,恰恰打到了途观的痛处。当然,能打败途观的也只能是昂科威——品牌力旗鼓相当、产品力胜出。如今,昂科已成为合资品牌销量最高的车型。 在产品在细分市场的局势上,别克胜出,但在销量上,上汽大众则有优势,11月上汽大众158665辆,高于别克的122638辆。 说完上汽大众再来看说一汽大众,11月一汽大众的销量为125349辆,当然,这也得益于上汽大众的车海战术,上汽大众在售车型超过15款,而别克品牌则是12款。 相对于上汽大众的车海战术而言,一汽大众在缺少SUV以及仅有13款车型的情况下,在11月取得125349辆的成绩算是不错,刚刚上市的蔚领也实现了3979辆的销量,如果剔除蔚领,一汽大众与别克车型都在12款的情况下,一汽大众的销量121370辆,是落后于别克品牌的。 一汽大众与别克品牌,不管在销量上,还是在产品层面,均是势均力敌的明争暗斗。全新迈腾的销量突破1.5万辆,而全新君越的销量也连续两月销量破万,在上汽大众帕萨特动辄优惠6万元阻击全新迈腾的同时,其实帕萨特的价值已经沦落到与日系三强拼抢的境地。 而在25-30万元区间,全新迈腾和全新君越才是真正的竞争者。其实,在主流中高级车市场的局势是,全新君越与全新迈腾(帕萨特姑且算到这里)、日系三强(雅阁凯美瑞天籁)以及其他合资中高级车,他们把持25万元以上区间、20-25万元区间以及20万元以下区间。 因此,不管是上汽大众在轿车上的强势而细致的布局,诸如速腾、迈腾、宝来、高尔夫、捷达,蔚领,在紧凑级到中高级轿车市场这个范围内,已经密不透风。 上汽大众则在产品的本土化以及SUV车型行深耕,为中国而生的朗逸就是大众的1/3,朗逸+途观,就是上汽大众的半壁江山,而就别克品牌来说,在轿车、SUV以及MPV三个主流细分市场都布局着强势产品,这种均衡的产品策略相对于厚此薄彼的路线来说,对品牌向上是最有益处的,像凯越停产、发布高端子品牌Avenir,也都是别克欲在品牌力向上一种策略。 如今,在汽车市场大盘涨势良好的态势下,拼销量、晒数据并没有什么意义,销量有起伏、市场有涨跌,但唯一不变的是,是强化产品在细分市场的布局、提升品牌力,这样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一份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