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性能是购车所要参考的指标之一,但是在生活中,身边一定有不少人,他们只看重马力。马力数高,则车好;马力数低,则车差,全然不顾其他因素,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可能生活在上个世纪的日本要更加舒适一些。为什么这么说呢?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拥有“封神榜”
在20多年前,日本是有着很多至今仍被日系车迷津津乐道的发动机,比如4G63T、RB26、2JZ、K20A等被封神的引擎,它们被坊间改到千匹的案例比比皆是,若不是当时有原厂车不能超过280匹的君子协定挡着,原厂大几百匹也能让现在唯马力论的朋友轻松热血沸腾。
就拿丰田2JZ发动机来说,无需对发动机做内部件的强化,仅需用一颗较大的涡轮替掉两颗小涡轮,再调整下喷油和增压值,原厂马力便能从280匹升至400匹。如果深改,千匹也不是梦想。
三菱4G63T红头发动机,铸铁缸体给了它无限的改装空间,也让它成为了史上最强的四缸2.0T之一。另一个红头本田K20,原厂便有着110.5马力的升功率,要知道这仅仅是一台自吸,在VTEC的配合下,持续输出能力之强悍简直让人欲罢不能。但它还是输给了自家S2000的F20C,因为F20C可在9000转输出247马力,升功率为更胜一筹的123.5马力,本田信仰就是源于此。
时势造英雄,没有环保压力的日本厂商无拘无束
90年代的美国,正在为了奔向新经济的雄伟目标而努力奔跑,而德国为了应对新时代汽车行业的冲击,正在通过合并、重组等办法形成新势力。而在《广场协议》前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此时正在经历经济崩塌的绝望中重建。
这样的大环境下,日本厂商为了不断向外输出自己的汽车文化,并让全世界关注且接受日系汽车,疯狂的输出马力性能成为了他们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我们也可以把这样的行为看作“博眼球”。
为了彰显日本厂商在性能上的造诣,他们开始在全世界各大赛事上大展拳脚。自1991年马自达成功将787B赛车送上了勒芒24小时耐力赛冠军宝座之后,丰田的赛利卡、Supra,三菱的Evo,斯巴鲁的Sti,日产的GT-R等代表车型也开始疯狂崭露头角。无论是WRC、WEC、WSC,各大日系车型开始轮流坐庄。
在没有环保压力的情况下,他们肆无忌惮的释放马力,展现完全属于机械的暴力美学,“就是干”的造成理念成就了一颗颗性能卓越的日系神机传奇,让他们至今仍是全世界的日系车迷的谈资。
新发动机不是谈资反倒以二十年前的技术引以为傲,难道是现在的技术退步了?
当然不是,新时代对于一台发动机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在性能方面的表现。就相当于我们看一个人是否优秀,不能只以他跑的快慢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德智体美等需要全面衡量。发动机也一样,性能、燃油效率、NVH控制、质量表现等都很重要,性能表现只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虽说当年的性能发动机感觉很暴力,很刺激,但是谁又了解过他们的油耗和平顺性,谁又知道他们的故障率到底有多高,谁又关注过搭载它们的车有多难开!
有人可能会说了,上述的发动机都是性能发动机,性能发动机谁在乎你说的这些。
那你看看当今时代的性能发动机,都不需要拿超跑上的那些大排量性能引擎来欺负人,就说常见的2.0L级别。奔驰AMG的M139,同样2.0L,同样可以满足现阶段最严苛的环保法规,同样能保证与当今其余代步车一样的平顺性表现,同样能保证长期的质量稳定性,它的原厂动力输出是多少?422马力&500牛米!你还认为现在技术是退步了吗?你还以大涡轮所带来的迟滞感为傲吗?还以高油耗而自豪吗?
最后
看重性能归看重性能,但一定要有一个度,不能以性能为唯一的发动机好坏评判标准。而之所以说唯马力论的这部分群体更适合生活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日本,一是因为当时日本本土确实有很多经典的神机存在;二是因为,这样的观念确实是有些落后了,人虽在2019年,但思想还活在二十多年前。毕竟,我们都不是专业赛车手,也不是生活在赛车场上,成天唇上马力,并不是很合适。